中國最具吸引力的“美食之鄉”,始於一條鐵路……

文 | 有書百合弄墨 · 主播 | 週週

2025年中國非遺春晚舞臺,五歲莊恩琪表演的英歌舞備受矚目。
英歌舞是一種糅合南派武術、戲劇等地方藝術的民間舞蹈,流行於潮汕等地。
潮汕不是一個市,而是一個區域,其包括汕頭、潮州和揭陽三個市。
自隋朝開始的一千多年來,潮汕一直被稱為潮州,20世紀10年代才被稱為潮汕。
關於“潮汕”這個名字,其實與一條鐵路有關。
鴉片戰爭時期,潮汕地區交通閉塞,汕頭至潮州之間的貨運與人員只能依賴船隻通行,如逢枯水期,船隻航行就異常艱難,嚴重製約潮汕地區的經濟發展。
十九世紀末,隨著“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愛國華僑張煜南、張鴻南兄弟倆籌集資金,向清政府申請在潮汕的韓江中下游修建鐵路。
得到批准後,由詹天佑負責這條鐵路的工程設計與勘測。
1906年,一條連線汕頭與潮州的鐵路通車,這條鐵路被稱為潮汕鐵路。
潮汕鐵路的修建,對潮州來說具有劃時代意義。
鐵路讓當地的交通得到改善,使潮州、汕頭和揭陽幾個地方的商貿往來更加頻繁,同時也吸引大量外來人員前來謀生和發展。
於是,外來文化與潮汕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獨具特色的潮汕多元文化。
當潮汕文化逐漸發展,“潮汕”就此成了那一帶的地名。
潮汕,有“嶺海名邦、百載商埠、美食之鄉”等美譽,這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城市。
潮汕景點:詩意與古韻的交融
一千多年前,在中原的很多官員眼裡,潮汕是個路途遙遠的蠻荒之地,是朝廷流放官員的理想場所。
唐朝時,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上奏《論佛骨表》勸諫唐憲宗,不料因此觸怒聖上被貶為潮州刺史。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唐朝韓愈在《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裡,如是說。
待在潮州的八個月裡,韓愈積極踐行儒家濟世安民的理念,驅鱷除害、關心民生、釋放奴婢,成為老百姓的父母官。
特別他的復辦州學、任用賢才之舉,更是讓潮州的人文氣象有了極大改觀,給這座城市帶去深遠影響。
一個人改變一座城,潮州的“江山”從此隨韓愈姓韓。
潮州百姓將筆架山改稱韓山,山下的鱷溪改稱韓江。
北宋鹹平年間,又倚韓山臨韓江建立“韓文公祠”。
那雕刻於石碑上的“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幾個字,甚是耀眼。
除韓愈外,唐、宋兩朝先後有十位宰相到過潮州,如常袞、楊嗣復、文天祥等。
他們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潮州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促進潮州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為感念他們的功績,明代時期,潮州建立“十相留聲”牌坊以示紀念。
早期,牌坊的功能多以祭天為主,後來演化成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
據史籍記載,潮州歷史上有牌坊570座,分別分佈在街巷、金山、韓山、鄉鎮等地。
這些牌坊多為橫跨路面的二柱一門或四柱三門結構,氣勢非凡,雄偉壯觀,潮州因此被譽為“牌坊城”。
如今,在潮州大平牌坊古街,有23座經過重新修繕後的古牌坊,已經成為潮州古城的重要標誌和文化名片。
牌坊是榮譽的象徵,古街是歷史的見證。
漫步牌坊古街區,看著那曾歷經風雨洗禮的牌坊,以及那些帶著歲月記憶的石板路,宛如置身水墨畫。
潮汕民俗:歲月沉澱的文化瑰寶
自古以來,潮汕人就有崇拜神的傳統。
潮汕海上有護海使者媽祖,陸地上有三山國王,廟宇遍佈各地。
那裡家家戶戶信奉神明,幾乎每個節日,他們都會到廟裡拜神。
這不是迷信,而是對祖先、神明的敬重與感恩。
潮汕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向來心意滿滿,特別在新年更是體現是淋漓盡致。
有人說,潮汕是中國最有年味的地方。
其有祭拜、遊神、遊火巷、賽雞、賽鵝、賽鑼鼓等精彩紛呈的民俗活動,聚集在一起造就了潮汕地道又熱鬧的別樣新年。
可以說,潮汕的民俗,在春節這個傳統節日裡得到了生動的詮釋。
從年初一開始到正月結束,潮汕地區的各個地方輪著“鬧熱”。
所謂鬧熱,即遊神賽會(俗稱營老爺),有淨土驅邪、保境平安、祈求豐登的意義,是潮汕最為隆重的民俗活動。
每到遊神時間,鄉鎮組織裝飾村莊,掛上彩鍛燈籠,在祠堂前擺放好各種祭品,然後將神像從廟內請出上轎。
遊神分為“文營”和“武營”。
“文營”由專人抬著神像,跟在標旗、儀仗隊、醒獅、潮樂隊後,繞著鄉鎮的主要道路巡遊。
而“武營”,在近百米長的場地裡,會有成千上萬的人來“爭搶神轎”,相互之間可以推拉,以哪方先衝出界線為贏家。
此項活動整個過程激烈勇猛,被稱為潮汕地區最有血性最精彩的民俗奇觀。
此外,在潮汕的一些村舍還輪番鬧起燈節。
每年的正月十六,溪口鎮的百姓不約而同地把燈籠掛在長長的甘蔗上,然後舉著甘蔗站在村巷兩旁,村民則組成遊行隊伍從“蔗巷”中穿行而過,寓意生活像甘蔗一樣節節甜蜜。
彼時,路上鑼鼓喧天,樂曲飛揚,人們開心暢懷,歡聲笑語。
作家賈平凹曾說:
“民俗是最優美的文化藝術之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章開頭提到的英歌舞,起源於明朝,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歷史的年輪沒有讓其失色,反而在時間的流逝中愈會煥發新生。
英歌舞不僅僅是一場舞蹈,也是一種精神傳承。
潮汕民俗,更是承載著祈福願景的文化瑰寶。

有書VIP會員,降價了!🎁
3000本高分好書免費聽
10000本原版電子書免費讀
價值上萬的拳頭級精品課免費學
599元的“四大名著”有聲書永久免費
原價38元/月,現僅需8元/月
開通連續續費月卡
享受368元年卡10項特權

掃描下方二維碼,立即訂閱

👇👇👇
潮汕美食:舌尖上的味蕾狂歡
說起潮汕美食,得說下韓愈初來潮汕時所見到的場景。
潮汕沿海,自有很多海鮮類美食,可來自中原的韓愈對海鮮可沒什麼好感,更不覺得那流著藍色血液的鱟、長了很多腳的章魚居然可以當作餐食。
當他見到這些東西被端上桌時,彷彿見了怪物似的被嚇得臉色鐵青。
為此,他還寫了首詩表達自己的震驚:
鱟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
蠔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
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
蛤即是蝦蟆,同實浪異名。
其餘數十種,莫不可嘆驚。
然而一千多年後,潮汕卻因為這些美食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遊客。
來潮汕必嘗的美食之一,非生醃莫屬。
如生醃蟹,將新鮮的蟹清洗乾淨放入冷櫃,凍硬後切開,然後浸沒在由醬油、紹酒、香油、香菜、蒜末、姜、陳皮和辣椒配比而成的醬汁中,無需明火,幾個小時後即可食用。
夾一塊入口,蟹肉的鮮味經過唇齒、掠過喉嚨,頃刻間在腹中蕩氣迴腸。
潮汕海鮮出色,小吃亦然。
你可能沒來過潮汕,但一定聽過潮汕牛肉丸。
潮汕師傅獨具匠心,採用新鮮的牛腿肉去筋切成塊,用特製的錘子不停地捶打,直到把牛肉錘成肉醬,加以配料,再慢火煮熟。
上好的牛肉丸扔在地上能蹦得很高,這是經過千錘百煉後製成的成果,也是牛肉丸口感鮮嫩彈牙的秘密所在。
無論是煮成清湯還是做成粿條,牛肉丸那Q彈的口感、濃郁的肉香都讓人回味無窮。
作為廣東四大菜系之一的潮汕菜,有 “清而不淡、鮮而不腥、嫩而不生、鬱而不膩”等特點。
2025年2月7日,潮州美食又登上央視《舌尖上的中國》。
節目中尋味了饒平獅頭鵝、浮山手拍面、溪口滷鵝、白水滷鵝、庵埠鵝肉飯等特色美食,每一味都讓人垂涎欲滴,產生趕緊吃上一口的衝動。
與對傳統文化的滿滿心意一樣,潮汕人完好地保留了傳統美食風味的堅守。
2023年10月,潮州入選“世界美食之都”,成為中國第六座以美食為標籤的城市。
生活習慣有源頭,食物同樣有根。
“好多東西離開一個地方,它就不是那個味了。”
好像只有去到潮汕吃上一番,才算吃到正宗的潮汕美食。
相信去到潮汕,品嚐那裡的鹹地豆、筍粿、魚飯、蠔烙,或深夜的砂鍋粥,每淺嘗一口都會讓我們的味蕾激動萬分。

潮汕潮州、汕頭、揭陽三市:
“潮州廣濟橋、牌坊街的牌坊、牌坊街周邊古街區,有說不盡的故事;
汕頭小公園街區浸透了溼漉漉的海洋文化;
揭陽進賢門、丁日昌舊居、百蘭山館等,也是一幅幅多彩的歷史畫卷。”
這些歷史建築,是可觸控的文化。
其實無論是歷史、宗族文化還是傳統習俗,潮汕都將其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而這,也正是潮汕吸引人的地方。
最近幾年,來潮汕過春節的遊客每年瘋漲。
當下,很多人都感慨現在的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也許,選擇在潮汕過春節,是想在此找些兒時的年味吧。

有書君說
中國的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故事
從北方的雪域到南方的水鄉
從東部的繁華都市到西部的高原秘境
所有的風景、歷史、文化、人情都在這裡碰撞
有書傾情打造新欄目“點亮城市計劃”!
願與你一起來一次長跑
用3年的時間,帶你領略全國600+城市的風貌
感受歷史的迴響和震撼,體驗每一寸土地的溫度和情感
走遍中華大地,探尋城市之聲
這不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場心靈的旅行
擺脫喧囂,發現更大的世界,找到更真的自己
留下你的城市名,為自己的家鄉打call 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