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金錯刀頻道

不想在家過年的北方人,春節都去了哪裡?
去泰國?年前王星的案件還是歷歷在目,心驚膽戰,不敢去。
去三亞?作為“避寒聖地”三亞肯定擠滿了人,物價飛漲,去不起。
不過,就算不在家過年,北方年輕人也要找一個年味兒夠濃的地方。
於是,他們在今年瞄準了廣東最東邊的一隅:潮汕。

“潮汕”只是一個地域稱呼,其中包含了潮州、汕頭、揭陽等地級市。
在春節前,北方人對潮汕的印象無非就是各大商場裡的潮汕牛肉火鍋,有稍微瞭解深一點的,也知道這裡發達的宗族文化。
儘管潮汕走出過李嘉誠、馬化騰等商界大腕,但潮汕的存在感在今年春節才達到它應該在的水平。

春節假期前三天,潮汕文旅訂單猛增51%,關於“潮汕酒店”的搜尋量更是暴增600%,平時百元左右的連鎖旅店,價格甚至飆升至數千元。
潮汕一家飯館的老闆統計了一下,春節期間,他接待的客人中有一大半都是外地遊客。
去不了潮汕的人,也沒忘記在家裡賽博旅遊,就在除夕幾天間,“英歌舞”和“潮汕春節”的搜尋量同比上漲了215%。

潮汕大熱,讓人莫名想起了去年的爾濱和前年的淄博。
但潮汕的爆火,卻給中國的“網紅城市”們指了一條新路。

不看春晚的廣東人,
拿捏北方高堅果
春晚第二天,網上出現一組有趣的資料。
東北地區的春晚收視率以41.64%一騎絕塵;華北地區則以34.61%位居第二。
而不管是哪一年,廣東、廣西、海南三省的春晚收視率都是固定的全國最低,今年也不例外,只有19.6%。

之前,人們可能覺得春晚上太多的二人轉和相聲讓廣東人一點認同感都沒有。
而今年,到了潮汕的北方人才發現,本地人不看春晚的原因很簡單:本地民俗活動太有意思了,有這個誰還看春晚啊!
今年春節,潮汕被人稱為“中國年味最濃的地方”。
得益於獨特的宗族文化,潮汕地區保留的民俗活動又多又完整,讓除夕夜只知道放鞭炮的北方孩子們感受一次國內的“文化震撼”。
其中今年潮汕最火的有兩個專案。
潮汕英歌舞,一種結合了南方戲劇、傳統武術,而且一齣手就是36人起步的大型“戰舞”。

今年英歌舞首次登上春晚,這也是不少北方人對英歌舞的第一印象。
當然從電視裡看到,遠遠沒有在面前表演來得震撼。
起初,遊客對英歌舞的印象可能只是“潮汕版的秧歌”,但在真正看到節奏鏗鏘,又舞槍弄棒的英歌舞后,才發現什麼早茶WWE,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除了英歌舞,舞獅也是人群關注的焦點。
儘管全國人對舞獅並不陌生,但當舞獅舞者們在面前披上獅子裝扮,在狹窄的小巷子裡飛簷走壁時,才真正感受到舞獅的衝擊力。

其實,潮汕春節民俗之所以爆火,還是讓北方遊客體驗了一把現實文化和刻板印象的反差感。
過去,潮汕在人們的印象中無非就是美食、宗族、商人輩出的廣東小城,似乎所有標籤都跳不了“溫文儒雅”四個字。
而在人們親眼看到英歌舞和舞獅之後,才發現在潮汕溫文爾雅的外表之下,藏著一顆武德充沛的心臟。

除了頂流英歌舞和舞龍舞獅外,潮汕的“線下春晚”,專案多到讓各地的春晚汗顏。
從臘月二十三小年迎灶神開始,潮汕地區就會開始延續半個多月之久的狂歡式慶典。
比如每村每鎮都會有自己的“拜老爺”和“遊神”活動,不少人都會抬著各路神仙走街串巷,其中還不乏所有中國人都很熟悉的韓愈等歷史人物。

養豬的農戶則會把自家的大肥豬宰殺後和其餘二師兄們來一場“賽大豬”,換著花樣地決出誰家的豬又肥又壯。

春節假期下來,本地人認認真真狂歡,遊客們熱熱鬧鬧圍觀,潮汕彷彿是一幅活著的“春節繪卷”,無數遊客在經歷過後,腦子裡只剩下滿滿的“Culture Shock”。
對潮汕人來說,過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狂歡和祭典,所有人都有的忙,所有人都有的參與。
而對於外地人來說,這不比岳雲鵬的相聲有趣多了?

潮汕能火,蓄謀已久
潮汕其實早就火了。
從幾年前起,潮汕就一直都是熱門的春節旅遊目的地,但直到今年,潮汕才算是徹底火成了頂流。
潮汕的爆火,其實就是本地民俗文化的爆火。
中國旅行社協會聯合途牛旅遊網釋出的《2025春節旅遊消費趨勢報告》顯示,非遺民俗文化、非遺手工等元素成了春節期間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

而說到非遺專案,潮汕本身就是一座金礦,前面提到過的英歌舞、舞獅,以及滿地的祠堂、屋頂上的嵌瓷等,都是閃閃發光的黃金。
不過,在這個酒香也要好好吆喝的年代,潮汕為了讓自己的文化走出本地,也花了不少工夫。
但與透過春晚和電視節目強勢輸出的北方地區民俗不同,潮汕地區的文化輸出,可謂步步為營。
潮汕文化輸出的第一步是美食輸出。
與天水帶火了麻辣燙,淄博帶火了捲餅烤肉不同,潮汕的流量基礎,是靠著全國各地的潮汕牛肉火鍋打下來的。

早在潮汕大紅大紫之前,潮汕牛肉火鍋就已經在當地政府的助推下,在全國各地四處開花。
有道是美食是文化的載體,而在美食遍地的潮汕,用牛肉火鍋做文化輸出則更是手到擒來。
為了推廣牛肉火鍋,潮汕地區的市政府們早早就制定了潮州牛肉火鍋的團體標準,並且對走出去的本土品牌大力扶持,在汕頭,“潮汕牛肉火鍋”早就成了當地非遺專案。

在嘗過了各地的“折扣版”潮汕牛肉火鍋後,嘗一口正宗的,一直都是廣大吃貨的心中念想。
光衝著這一口新鮮牛肉,潮汕就足夠吸引遊客,而到了潮汕後,才發現除了牛肉火鍋,潮汕還有早茶、魚飯、生醃、滷鵝等等美食,根本吃不過來。

2023年10月,潮汕成功入駐聯合國認證的“世界美食之都”名單,成為全國第六個獲得此殊榮的城市。
而面對貪嘴的吃貨遊客們,潮汕地區留住他們的第二步,就是打造民俗遊樂場。
在汕頭,今年舉辦的民俗活動就多達3000多場。
其中,英歌舞、拜老爺、舞龍舞獅和粵劇等非遺表演自然不在少數,而煙花秀、無人機等網紅娛樂業沒落下。

就在今年大年初二,汕頭準備了將近5000架無人機進行表演,一度在短影片平臺刷屏;

此外,汕頭還進行了持續30分鐘、近10萬發煙花的超級煙花秀,讓遊客和本地人都大呼過癮。

為了準備這些,汕頭是實打實地燒掉了將近1000多萬,可謂花了大價錢,但收穫的卻遠遠不止這些。
與其餘網紅城市不同的是,潮汕的爆火,並沒有讓本地人感到“陌生”。
儘管突然的爆火讓潮汕人滿為患,住宿價格飛漲,有人吐槽“拜自家老爺還得排隊”。
但潮汕知道,自己真正的寶藏,從來都不是杵在那裡的自然景觀,而是熱熱鬧鬧過年的本地人。
讓本地人玩好,才能讓文化感染更多人。

土味小城,重新定義“年味兒”
現在的年味兒,算是越來越淡了。

有人說,年味兒是禁放鞭炮之後消失的,也有人認為,是現在親戚之間的關係越來越遠。
但如今過年越來越累、越來越程式化,似乎成了所有人的共識。
不想墨守成規的年輕人,開始離開家鄉“反向過年”。
過去,過年旅行其實和普通節假日出遊一樣,找個沒去過的地方好好度假。
這就有了大量的“南方小土豆”奔向哈爾濱,而三亞則擠滿了凍怕了的北方人。

儘管遠離親戚和老家的繁文縟節讓人很是愜意,但丟失的年味兒還是回不來。
於是乎,年輕人們開始在異鄉尋找熟悉而又陌生的年味兒。
今年廣東潮汕、福建泉州、雲南普洱等南方小城在春節期間爆火,正是因為儲存完好的民俗,帶來了滿滿的年味兒。
“廣東人真的太會過年了”成了不少北方人對廣東的新印象。

其實,遊客們對潮汕春節風俗的追捧,並不僅僅是因為獨特文化帶來的文化衝擊,而是整個城市對傳統和民俗的敬畏與尊重。
別看英歌在潮汕地區傳承數百年,但成為“網紅”也就是近幾年的事兒。
不管是英歌舞還是舞獅,走紅其實多虧了幾位小朋友。
比如“英歌小女孩”莊恩琪,因為和路邊的英歌隊大方互動而走紅網路,一躍成為“英歌代言人”;

而揭陽市的舞獅小女孩林熙悅,也因為和路過的舞獅隊一段短暫的互動,成功讓自己獲得了登上春晚舞臺的機會。

新奇的當地文化吸引了遊客們的眼球,但這些文化的傳承者們,才真正讓潮汕民俗打動人心。
相比起陌生的文化習俗,傳承文化習俗的能力,才是深埋每個中國人心底的“年味兒”。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不少遊客慕名來到潮汕觀看英歌,卻發現自己很“趕巧”地錯過了每一場表演。
而潮汕人對此如此解釋:英歌是跳給老爺(先祖)們看的,不是給遊客看的。

潮汕們的爆火,也給新一批的網紅城市打了個樣。
過去想要成為網紅城市,要麼像哈爾濱一樣長線規劃、大筆投入,要麼就得等一個《黑神話》那樣的意外之喜,讓外界認識到城市的魅力。
但新的一批網紅城市,卻緊緊抓住了“春節”這一節日,把它打造成了對外展示本地民俗的視窗。
原因很簡單,春節不光是為了遊客打造的節日,也是所有中國人都要慶祝的節日,普天同慶的氛圍,很容易消解過於刻意的商業感。
儘管南北方過年習俗有著不少差別,但是對於團聚的慶祝,對於來年的祈福,對祖先神祇的祭祀,卻刻在所有人的DNA裡。

“甘肅版”英歌——社火
而對於潮汕來說,只要能保證英歌一如既往地跳起來,遊神一如既往地走起來,就足以讓自己的“年味兒”感染更多的遊客。
讓文化傳承起來,就是城市最好的名片。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The End
主理人 |祥燎 主編 |張一弛
今日好書推薦:
民俗,成了潮汕的一張名片
但除了潮汕,還有哪些“寶藏小城”值得挖掘?
足不出戶,帶你遊覽祖國大好河山!
典藏級國民地理書,以地理和科普的視角,
還原少有人知的中國相貌,
記錄我們未曾親歷的中國崛起。
這套書被形容為“書架上的中國紀錄片”
原價189元,金錯刀特價149元!
一頓飯錢,給過年假期一次充電的機會
點選下方瞭解更多



點個在看 不錯過刀哥辣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