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自拍》第472個口述故事
凌晨四點的普寧街頭,寒潮未散,鼓聲已起。年近七旬的陳來發披著夜色,帶著幾十個年輕人,敲鑼打鼓,踏著馬蹄般的步伐,在石板路上捲起一陣英雄氣——這是潮汕英歌舞的魂,是三百年來未曾褪色的“中華戰舞”,也是一位非遺守護人用半個世紀書寫的倔強史詩。
陳來發說,“要做又有時代感,又有責任感的非遺傳承人。”
他帶領潮汕英歌舞,從田間地頭走到了倫敦特拉法加廣場,贏得萬人喝彩。他打破“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宗族祖訓,讓五歲的孩童“小時遷”舞蛇領隊,給女孩描上孫二孃的臉譜,帶領來自村莊的英歌隊走上央視春晚的舞臺。
去年春節期間,抖音上關於英歌舞的話題播放量超過45億,今年,“潮汕英歌舞年味太濃了”“中華戰舞潮汕英歌已就位”等多個相關話題再度登上抖音熱榜。英歌舞的火熱,離不開包括陳來發在內的非遺守護人的傳承與創新,而這或許也是英歌舞長燃不熄的答案:所謂傳承,從不是將火種捧在手心,而是教它借風勢燎原,以新柴續舊焰。
以下是陳來發的講述。
我在潮汕給神仙開路
我是陳來發,今年69歲,做英歌舞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是普寧南山英歌隊的隊長。我們潮汕地區有遊神的習俗,每年春節要請各位神仙老爺出來遊行,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平安,英歌舞就是在最前面打頭陣的隊伍。
今年春晚有一檔叫《潮起英歌舞》的節目,身穿傳統英歌服的年輕人們,在舞臺上表演潮汕普寧英歌舞,最顯眼的是一個臉上畫著蛇的八歲小孩,扮演小時遷,音樂一響,第一個出場,穿梭、跳躍,臺下一陣叫好。我是這些年輕人的教練,上臺前,我給他們打氣,“你們上過一次春晚,回家就都變成老師傅了。”

2024年,我們普寧南山英歌隊在英國倫敦演出,一步步走上了更大的舞臺。
我第一次接觸英歌舞,是在11歲的時候,當時我參加學校的文藝團,英歌舞表演有前棚和後棚,我在後棚唱地方小戲,前棚是舞英歌的演員們。我17歲的時候,沒有繼續讀書,在果林場做幫工,很多老英歌隊員喊我去學英歌,不知道為什麼,他們都爭著教我,英歌舞有四套舞蹈動作,我學得很快,幾天下來就可以出去演出了。
老一輩的英歌舞隊員,除了教我們基本的舞蹈動作,更重要的是,教我們隊員之間要平等、團結,要善良,要拼搏,有飯大家吃,有苦大家擔,這是英歌舞隊可以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核心。

2024年,我們在海南表演英歌舞的照片。
1992年,我36歲,當了英歌隊的頭槌、教練和隊長,打頭槌的人要熟悉整套英歌舞的流程,在最前面帶隊形,引導隊員們表演。那之後的每年春節,年夜飯一吃,我就不見人影,出去舞英歌了。每次表演前,我都會帶著隊員們去拜戲劇的保護神,田師爺,保佑演出順順利利,演出結束,要再拜一次田師爺,然後大家脫下戲服,各奔東西,潮汕人每年的春節都是這麼過來的。

早年間,我們在村裡祠堂前表演英歌舞的照片。
老祖宗們傳下來的說法是,潮汕的英歌舞是為了凸顯普通人的勤勞勇敢,所以英歌舞裡,有很多跟大家日常相關的舞蹈動作,比如農民在田間插秧的動作,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勤勞;還有南拳的武術拳法,能夠凸顯出勇敢的品質。

我們現在有專門的普寧南山英歌舞傳承基地,很多人會來參觀。
很多人在網上看英歌舞,只是覺得熱鬧,但並不知道它的故事情節。我們普寧南山英歌隊的英歌舞取材於《水滸傳》裡“大鬧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故事,舞臺編排分為八個小段,第一段“下山打探”,鼓槌敲響,舞蛇的時遷出場,在舞臺四角穿梭、跳躍,打探訊息,得知要斬盧俊義,引出“英雄出山”“化妝進城”,梁山好漢們不能以本來的面目示人,於是化成農民、生意人混進城裡,緊接著一段舞蹈,好漢們蹲下身子,有人藏在茶館,有人混在人群,等待“趁機竄府”。
隨後是整場舞蹈最高潮的部分,“打劫法場”。梁山好漢們排成兩隊,舞蹈動作三進三退,最後跳一下,走了,代表出了城門,“救盧出府”。出府之後,兩隊人馬背靠背,做出搖船一樣的動作,這一段叫“汲水渡泊”,最後取得勝利“凱旋歸山”。

這是英歌舞的靈魂人物之一,公孫勝,舞蹈動作的特點是比較大開大合。
1992年,我領隊北上,到天津參加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比賽,拿到了優秀表演、優秀組織、優秀編導的證書,這也是潮汕英歌舞拿到的第一份國家頒發的證書。

2008年,我們在天安門廣場表演英歌舞。
2008年,我帶著隊員們到天安門廣場表演,很難想象我們一個農村的民間舞蹈隊,能一步步走到祖國的首都去表演,這是我最難忘的一次表演,到今天我都覺得很自豪。
幾百年的祖訓,被我打破了
在我們潮汕,英歌隊其實都是村民自發組成的隊伍,每個村都有自己的英歌隊,算起來,我們整個普寧有200多支英歌隊,每個隊都有自己的祖訓和特色。我們村英歌隊的祖訓之一就是,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
這是幾百年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規矩,後來被我打破了。

2024年,我們在海南海口萬綠園表演時的盛況。
我們英歌隊的成員都不是全職演員,大家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像我最早在果林場做了四年幫工,後來自己出來做水果生意,到了36歲回村裡當保安隊長,業餘做英歌表演。有一句話用來形容我們很恰當,大家穿上戲服是英歌隊員,衣服一脫就是老闆。因為我們這很多人是做生意的,家裡開廠,大家全憑熱愛做英歌舞,覺得有責任去傳承祖先傳下來的東西。
過去我們英歌隊每年會招新的隊員,招人的方式也很樸素,在村裡用高音喇叭廣播:英歌隊要吸收新的隊員,喜愛英歌舞的青少年可以什麼時間,到什麼地方學習。但到2017年,我們突然招不到人了,我猜想是受到了市場經濟的衝擊,過去大家都是初中畢業就回村的,現在大家一畢業,都想去打工、做生意,沒什麼人回村,我們自然也招不到人了。

過去的女角色也是男演員來扮演的。
那會兒我再看我們的祖訓,“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覺得是時候變化了。幾百年來,我們按照老祖宗的說法,不教村外人,也不教女人,有很多來普寧南山想學英歌舞的人,但因為是村外人,隊員們教得也不認真,隨便應付過去。我覺得這是不好的,想把英歌舞發揚光大,必須把招人的渠道放開。
當時我把這個想法講給村裡的鄉賢,英歌隊的老人,他們都不敢拿主意。最後我頂著很大的壓力,去三山國王廟裡拜了老爺,才把這件事情定了下來。

我會教許多小朋友英歌舞。
打破祖訓以後,我策劃了一個英歌舞進校園的活動,和南山小學的校長一拍即合,小學生可以報名來參加我們的校園英歌隊。我沒想到英歌舞在小學生群體裡也這麼受歡迎,第一年就有380個小學生報名參加我們英歌隊。因為英歌舞又要打鑼,又要打鼓,動靜很大,所以我們一般在週末兩天培訓。去年六一兒童節,我們校園英歌隊的小隊員們還去央視晚會表演了節目。
創新是我這幾年一直在琢磨的事情,想把英歌舞一代代傳承下去,就必須給它注入新鮮的生命力。我們現在在做一個普寧南山英歌傳承基地,最近在不斷細化角色臉譜,英歌舞講的是梁山好漢的故事,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特色。過去的臉譜可能比較糙,現在我們就會盡可能打造每個臉譜的特色,比如公孫勝是道士,我們就在他的臉譜上設計了一個八卦盤,林沖的綽號是豹子頭,他的臉譜就會突出豹子的圖案。

公孫勝的額頭上有畫了一個八卦的圖案。
前年,我有了一個新的想法,想在舞臺編排上搞一個“小時遷”出來,出場就是一條“小蛇”來刺探訊息。當時我們找了一個5歲的小朋友,扮演小時遷,他是他家第四代做英歌舞的人,最早我在學校文藝團演出,在後棚唱地方小戲,他的祖爺爺就在前棚舞英歌。後來我進了村裡的英歌隊,和他的爺爺同臺演出過。當時,他爸爸在我們英歌隊裡打二槌,這個小朋友經常來現場看,說很喜歡我們的表演。

我們隊裡的小時遷跟著大家一起訓練。
於是我們也讓他加入了英歌隊,在舞臺編排上設計了兩個時遷,以老帶新,也算是一種傳承。他第一次登臺化妝的時候,我就跟隊員們說,你相不相信,今年我們搞這條小蛇出來,明年大家就都開始學了。
那一年,小時遷一出場,我們普寧南山的英歌舞直接在抖音上爆紅了。
我在春晚後臺,教張雨霏、李子柒跳英歌舞
前兩年,我看到大家都在玩抖音,也讓人幫我申請了一個抖音號。我不會剪輯,也不會錄音,就把平時帶隊演出時錄的影片放了上去,我們時不時會接到演出,我也會把演出預告發到抖音上,相當於吆喝一下,大家想看可以來看。

我們會把平時演出的影片,發到抖音賬號。
結果收到的反饋還挺不錯,很多人說要來我們的基地參觀,還有好多大學生說要來找我們瞭解英歌舞的歷史,說要寫論文。去年山東武校的幾個老師來我們這裡學習,還有省體育學院的老師來學英歌舞,來自四川、貴州、甘肅的網友,還想請我去當地教他們英歌舞,不過我沒什麼時間。

我教過的武校師生今年也登上菏澤春晚表演英歌舞。
抖音像是一個橋樑,大家一劃手機就能看到,原來潮汕普寧還有這種習俗。現在,我每條抖音都能收到成千上萬的點贊,幾百個人在我下面評論,有人說:“最喜歡看南山英歌舞,不止小蛇可愛,整個團隊也都跳得很好。”全國各地的觀眾會在評論區留言,“正月十五在哪裡表演,幾點開始結束?”自媒體把我們從農村推到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眼前,我們也開始擁有越來越大的舞臺。
去年春節,我們接到了去英國倫敦的演出邀請。剛開始我也有一點擔憂,外國人能接納我們中國民間的文化嗎?但到了演出現場,我徹底放下心來,第一天我們在英國的地標建築伯靈頓拱廊亮相,第二天我們在倫敦的特拉法加廣場巡遊,我們一出場,整條街上的觀眾就舉起手機,圍上來錄影照相,據說那天來了70多萬觀眾,表演一謝幕,臺下的外交官、總統,還有許多群眾都站起來為我們鼓掌,特別震撼。

去年,我們在英國特拉法加廣場表演,周圍人都會好奇地舉起手機拍。
去年11月,我接到了2025年中央電視臺春晚的邀請,帶著隊員們拜了田師爺,很快就去北京排練。春晚總共要經歷四輪稽核,審不過節目就被斃掉了,過程中我們還是面對了很多挑戰。我們潮汕的英歌舞本來是用鼓點伴奏的,聽鼓點、做動作,但春晚是用音樂伴奏的,我們的隊員們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沒有學過專業音樂,配合起來就有點困難。
這次的表演音樂是春晚的老師們專門來潮汕地區調研過,為英歌舞寫的音樂,但也改了三四版,慢版、快版,反覆調整。後來有一次,春晚導演和我商量,怎麼把舞臺編排得好看,怕做不好人家講閒話。我給的建議是,一定要有原汁原味的東西,後來無論是舞蹈動作,還是表演服裝,都用的是最傳統的潮汕英歌舞的內容。

2025年,我們登上了央視春晚。
這次我們英歌隊的表演也有創新的內容,一是加入了小時遷的角色,那個小演員現在已經8歲了。另一個是,臺上的孫二孃是由女演員來扮演的,過去我們遵從祖訓“傳男不傳女”,英歌舞裡的女角色也都男扮女裝,徹底打破祖訓以後,我們也開始招收女孩。扮演孫二孃的女孩,她兩個哥哥都是我們英歌隊的隊員,從小耳濡目染,後來進了英歌隊,學得也很快。
我們在北京待了大概50天,每天都在排練,找不到場地,就在酒店走廊、停車場練習、磨合,最終登臺的表演有整整40秒原汁原味的英歌舞,我們終於順利登上了國內最高規格的舞臺,春晚。
錄製春晚的時候,還發生了一件好玩的事。當時春晚導演安排我去教張雨霏、李子柒跳英歌舞,我教了一些簡單的基本動作,還給她們講了一些英歌舞的歷史,她們學得都還挺快。她們的身份是春晚推薦官,我想更年輕一代的人,可以幫我們把英歌舞傳向更遠的地方。

我在春晚後臺教張雨霏跳英歌舞,她說比看起來累很多。
我已經快70歲了,不會用電腦,不會打字,連拼音都不會,但我有很多年輕隊員們,開始擁抱新的媒介,他們有人拍短影片,有人用抖音做直播,我總是和他們說,我們把老祖宗們傳下來的東西接了過來,就有責任把英歌舞的故事寫好,從我這裡寫下去,以後再靠你們繼續寫下去,要做又有時代感,又有責任感的非遺傳承人,帶著英歌舞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本文由陳來發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註明外均由本人授權提供。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陳來發 | 口述
咩 嘰 | 撰文
貓 基 | 編輯
-THE END-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472個口述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