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25年我們將共同度過第一個非遺春節。
春節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從來都不是我們陌生的節日,春節的申遺成功讓我們突然意識到,在“非遺”這個龐大的選題下,人人都是春節非遺傳承人,人人都是時間的見證者,也是文化的記錄者。而傳統工藝的堅守,使當下更具歲月的厚重感。這些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以歎為觀止的精湛技藝和持之以恆的耐心,綿延著來自中華大地五千年文化的精神財富。
《時尚芭莎》採訪了八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他們的匠心與堅守,分享屬於他們的春節紀事。


·非遺“守”藝人 梅雨霏·
四川皮影戲非遺傳承人、閬中王皮影第八代非遺傳承人、四川風吟教育皮影工作室負責人

在當日拍攝中,梅雨霏是所有非遺技藝傳承人中最年輕的,年僅25歲。
這位四川皮影戲非遺傳承人,出生在被認為是“春節發源地”的閬中古城。每年春節臨近,當地就會有許多民俗活動,其中就包括皮影戲。當地的皮影戲劇目通常是以民間故事改編而成,如《關公斬蔡陽》《桃山救母》,都是耳熟能詳的作品。

圖為四川王皮影藝術博物館館藏皮影《白蛇傳》
梅雨霏從小就對皮影戲感興趣。小時候過年,最愛看的是《張飛審瓜》。童年曾流連忘返於當地的古戲臺。在家鄉拜師學藝後,大學期間他開始在學校的藝術節上嘗試演出皮影戲。他的師父王彪是國家級非遺四川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四川王皮影藝術博物館館長,也是閬中王皮影第七代傳人。


圖為梅雨霏操縱皮影影人關羽
那時,梅雨霏學的第一齣戲就是《關公斬蔡陽》。經過修改,儘管上臺他只演了短短三分鐘,但這三分鐘卻讓他深切感受到皮影戲的魅力。從此,他便一發不可收拾,迷上了皮影戲,也曾跟著皮影藝術團到處演出。在皮影戲的世界裡,方寸的舞臺間,一塊幕布就是一個世界,迴盪著千軍萬馬的故事。

在年輕傳承人手中,這門古老的手藝煥發出了與時俱進的生命力。在傳承傳統劇目《桃山救母》的同時,梅雨霏對其進行當下的革新。在演出互動環節增加影人對話內容與AI數字影人編創體驗,旨在打破皮影戲中的場景侷限,增強戲劇張力。同時,他還積極推動皮影戲與普羅大眾的親密接觸,比如在節假日,邀請青少年來到皮影工作室,體驗皮影戲的樂趣,親自嘗試演皮影,或是為影人上色。

圖為梅雨霏為青少年講解“王皮影”傳承故事

圖為梅雨霏在四川省社群青少年宮非遺講堂宣講照片
梅雨霏說:“皮影戲,它源於民間,也理應回到日常生活中去,讓人們意識到它的魅力所在。這才是讓這門傳統技藝生生不息的動力。”

監製、策劃/王曉白
攝影/陳漫ChenMan
形象/王昊
化妝/羅康
髮型/劉濤
導演/SHG何剛
統籌、編輯/匡安安
製片、協助/沐慈、吉愷、劉子瑜
宣傳/劉子瑜
美術/Feifei_Li
服裝統籌/XIXI、康康
服裝助理/思宇、Dimo、閃閃、miva、大頭、海豔、大楠、Fanny
影片攝像/馬小博、嘟嘟
影片剪輯/Agaii
新媒體編輯/Violet
新媒體設計/Billie
場地鳴謝/青城山宿仙谷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