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春節,耳邊總會響起“年味淡了”的感嘆。
當我們懷念“年味”,我們懷念的,究竟是什麼?
是物質匱乏時代,只有過年才能出現在餐桌上的豐盛食物?
是童年記憶裡,“過年不用寫作業”的放鬆和快樂?
是舊時,街坊鄰居在一起,互相拜年,走街串巷的熱鬧?
當“過年”跟平時的生活越來越趨同,我們懷念的,其實是一種獨屬於春節的儀式感,和曾經那種熱切期待、參與其中的氛圍。
而這兩年,感嘆“年味淡了”的聲音好像變少了。
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正在以獨特的自然風光、人文魅力和豐富的民俗活動,詮釋著獨一無二的“中國年味”。
陝西西安,大唐不夜城燈火通明,身著漢服的人們穿行其中,李杜詩詞、霓裳羽衣一一在眼前重現,一秒夢迴長安。

大唐不夜城
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花燈爛漫,極盡風雅的書法、宋畫、香道、茶道,讓人彷彿置身繁華的北宋東京城。

清明上河園
四川閬(làng)中,春節老人賜福、畫門神、亮花鞋……代代延續的民俗活動,講述著“春節文化之鄉”的傳奇和來歷。

閬中古城
廣東潮汕,剛勁壯美的“中華戰舞”英歌舞,把過年的氣氛烘托到最高點……

潮汕英歌舞
而在中國東南部,有一個山與海共同造就的地方。這裡的人們,對“過年”更是有格外澎湃的激情。
這裡,有長達46天的過年時間,讓外地人直呼羨慕。
這裡,有“山珍海味”共同賦予的年味盛宴,每一口都是好彩頭。
這裡,有格外豐富熱烈的民俗慶典:拜天公、遊神、跳儺火、打鐵花……堪稱最佳春節氣氛組。

福建漳州玉尊宮拜天公
這裡,還有歷久彌新的非遺文化。古老的手藝和傳統,正在農曆新年煥發新的光彩。
這裡就是“人間福地”——福建。

覺得年味變淡了?

都說中國最愛過年的人,福建人排第二,沒人敢排第一。而要論福建最愛過年的人,莆田人一定能排在最前面。

福建莆田,中國過年時間最長的城市。這裡的年從臘月十六一直持續到二月初二,共計46天之久。
莆田人將農曆二月初二稱為“頭牙”,臘月十六稱為“尾牙”。“尾牙”,是莆田人一年裡最期待的日子。
這一天,意味著一年的工作宣告結束,接下來的日子,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過年!!!

不管是做生意的老闆還是打工人,都會在這天擺上一桌豐盛的“尾牙宴”,犒勞自己一年的辛苦,慶祝一年的收穫,也慶祝過年的開始。
而莆田人過年風俗多樣、獨特的程度,可以說是“十里不同風,一村一習俗”,可以隨機搞暈每一個遠道而來的外地人。
在莆田,過年最隆重的日子不是除夕和正月初一,而是正月初四。
莆田人一年要過兩次年:大年三十,莆田人要舉行“辭年”的儀式,放鞭炮,圍爐吃團圓飯;而到了正月初四,才是“做大歲”的日子。
初四晚上,家家戶戶鞭炮重鳴,家宴重開,再次慶祝新春。家宴的豐盛程度,甚至要超過除夕。

“入春四日夜圍爐,婦女爭相大歲呼。不是天將除夕閏,家家酒又熟屠蘇。”描述的便是初四“做大歲”的場景。
更神奇的是,在莆田有些地方,正月初三就開始鬧元宵了!
莆田荔城區江東村,莆田最早鬧元宵的地方之一。每年正月初三一早,江東村民就會聚集在浦口宮,用紅桔壘起高低不同、重達萬斤的15座桔塔,祈盼來年吉祥如意,生活和順美滿。

浦口宮萬斤紅桔桔塔慶元宵
初五之後,很多人已經在準備開工,莆田人的年,才剛剛開始。
莆田不僅過年時間全國最長,元宵節也是全國最長。因為莆田不同地方鬧元宵的時間都不同,所以元宵節能從正月初三持續到二月初二。

莆田打鐵花
爬刀梯、上刀轎、打鐵球、抬轎衝海、打鐵花…………一個接一個的民俗活動,把莆田人的春節日程表安排得滿滿當當。年味淡了?不存在的!
福建人為什麼這麼愛過年?
要探尋其中緣由,就必須講到福建人的遷徙史。
如今的福建人,很大一部分是歷史上從北方遷徙而來的中原移民。
上千年來,中原文化和福建當地文化在這片土地上交匯、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春節習俗。

莆田元宵民俗“僮身上堂”
長途遷徙到福建地區的移民,要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繁衍生息、建設家園,就很需要家族成員一起抱團取暖,所以對“宗族”格外看重。

那些古老的節慶儀式,就這麼被愛家又戀家的福建人一代代傳承下來,直到今日,還在給他們注入精神力量。
福建人不僅愛家,也愛冒險。
福建有13.6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廣闊奔湧的海洋,給了福建人探索未知、開拓創新的勇氣。

這些熱烈非常的民俗活動,對他們來說,不僅是節日的歡慶,還是一種跟鄉土加深聯結、為自己注入能量的方式。
對福建人來說,有家的人,多大的難關也能跨過去。

依山傍海的福建,森林覆蓋率居於全國榜首,大陸海岸線全國第二。山地、丘陵、河谷、平原、島嶼、海洋互相交錯,孕育出讓人眼花繚亂的豐饒物產。

薑母鴨
八大菜系之一的閩菜,以多樣的“山珍海味”獨具一格。
福建人擅長為每一種食材找到最適配的烹飪方式。閩菜就在這一次次的精細烹調中,形成了屬於自己的風格。

比如格外醇厚又富於變化的湯底,細膩精巧的刀工,鮮香的味覺特點……
在精彩紛呈的中國飲食地圖裡,閩菜就像一張徐徐展開的丹青水墨,時而清雅寫意,時而濃墨重彩,最終在唇齒間留下悠長的餘韻。

煎蟹
福建年夜飯上的重頭戲,少不了那道聞名海外的“佛跳牆”。
這道菜可以說集合了各種福建的“山珍海味”:魚翅、海參、鮑魚、乾貝、雞肫、豬蹄筋、鴿蛋、花菇、冬筍……

佛跳牆
工序也格外精細複雜,需要將幾十種原料加工處理,分批次放入紹興酒甕,密封之後,再以文火慢煨。多樣的食材在湯底中既融匯合一,又保留了各自的精華特色。吃一口,就忘不了。

號稱“中國魚丸之都”的福州,春節的餐桌上一定少不了“魚包肉”的魚丸。
將新鮮的海鰻、馬鮫等魚肉打成漿,豬肉做餡,配上熬製許久的魚湯,輕咬一口,鮮、滑、彈、韌的滋味和口感一同迸發在舌尖,讓人慾罷不能。難怪福州本地有“沒有魚丸不成席”之說。

福州魚丸
福建人在“吃”這件事上總是不惜時間和精力。豐富精細的美食,也寄託著福建人對新年的美好願景。
比如大年初一早上一定要吃的“太平面”,在熬製的雞湯中煮入柔、韌、勻、細的線面,寓意新年“順風順水,長壽圓滿”。

雞湯線面
比如走親訪友一定要帶的本地“福桔”,“拜年拜年,掏橘掏錢”,“桔”和“吉”諧音,紅彤彤的福桔,傳遞著福氣和吉祥。

福桔
再比如泉州人過年必吃的潤餅菜,圓圓的餅皮,象徵團團圓圓,包上海蠣煎、花生酥、胡蘿蔔絲、荷蘭豆、豆乾、香菜、海苔、炸米粉……寓意“包金包銀,財源廣進”。

潤餅菜
每年春節,漂泊在外的泉州人最想念的就是這一口。一家人圍在一起,包潤餅菜吃,這就是泉州孩子眼裡的“團圓”。
在閩南,各式各樣的“粿”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年味。用米做成的粿,經由福建人的巧手,變幻出各種色澤和形態,也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紅龜粿象徵“長壽平安”,發粿象徵“發家致富”,菜頭粿寓意“好彩頭”,九層粿象徵“層層登高”……

紅龜粿
在莆田,過年必做紅團。象徵團團圓圓,紅紅火火。

莆田紅團
而鬆軟香甜的蒸碗糕,頂部總會有四五個脹開的口子,像一張綻開的大笑臉。

蒸碗糕
這是食物對福建人的貼心叮嚀:
沒有什麼,比快樂更重要。

第一站,一定要去福建龍巖漳平永福鎮的永福櫻花園。
福建多茶園,永福的櫻花,也是種在茶園裡的。
這裡的櫻花品種多達40餘種,鍾花櫻、染井吉野、松月櫻……花期各不相同,能一直從1月下旬開到3月下旬。

當別地的春天還在慢慢啟動的時候,這裡已經茶香櫻舞。漫山的櫻花如緋紅的雲霞,在翠綠的千畝茶園中溫柔盪漾開來。
登高遠望,舉目之處,皆是動人春色。

接下來,去福建各地的市井街巷,找找“福”。
“人間福地”福建,很多地方都以“福”命名:福州,福清,福安,福鼎……
在這片土地上,風格獨特的民居建築,也處處都在為“福”文化做著生動的註解。
在“有福之州”福州,被稱為“明清建築博物館”的三坊七巷,粉牆黛瓦間掛滿了紅色燈籠,曲線山牆像記憶的弧線,聯結著這座城市的當下和過往。

三坊七巷
穿行在這些坊巷中間,你會看到一些在近現代史上璀璨生光的名字: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覺民、冰心、林徽因……他們都曾在這裡居住過。
這些風格簡樸清雅的民居建築,處處都藏著跟“福”有關的中國紋樣:五福捧壽、螭龍、松鶴、壽桃、如意……

三坊七巷炮仗花盛開
老福州人的手藝和心意,都在這些精巧的細節裡。
在閩南地區,你可以在一些華麗的紅磚古厝(福建人將房子稱為“厝”,讀音為cuò)上,看到各種色彩鮮明、栩栩如生的花鳥瑞獸:雙燕歸脊、龍、鳳、貔貅……每一樣,都是吉祥美好、家族團圓的好意頭。

閩南建築
過年的氛圍感,怎麼也少不了人。
泉州的漁村,頭戴簪花的蟳埔(xún pǔ)女,站在當地獨有的民居建築蠔殼厝(cuò)前,絢爛了整個時光。

蟳埔村簪花女
客家圍屋中,男女老少圍坐在一起,喝擂茶。
碧綠如玉的茶葉,同糯米、花生、陳皮、生薑、甘草等食材,一一被倒進擂缽裡,被研磨成細膩如泥的質地。沸水一衝,香氣便瀰漫在房間裡。
清脆的客家童謠在耳邊響起:“走東家、串西家、喝擂茶、笑哈哈,來來往往結親家。”

客家圍屋
熱情好客的客家人,將擂茶作為待客的最高禮節。所有關於新年的祝福,對情誼的珍重,都在這碗熱騰騰的茶裡了。

擂茶
而這兩年火出圈的民俗活動“遊神”,更是福建年味的“氣氛擔當”。

遊神
村落街巷中,鞭炮齊鳴,鑼鼓震天,遊神的隊伍浩浩蕩蕩,舞龍、舞獅的表演穿插其中,人們聚在一起,跳著,喊著……

泉州中山路,一盞盞造型精巧的花燈,映照著攢動的人流,演繹著“東風夜放花千樹”的繁華場景。

泉州花燈
明代博物學家謝肇淛曾經感嘆:
天下上元,燈燭之勝,無逾閩中者。
而這“燈燭之勝”,多半是泉州花燈的功勞。
被列為國家級非遺的泉州花燈,起於唐代,盛於宋元。當年的匠人巧思,在千百年的時代變遷中,不斷精進、演化,形成了多樣的造型和工藝。

比如泉州有種“針刺無骨燈”,用鋼針在紙上一針一針刺出圖案,光源從針孔中透出,晶瑩璀璨,分外奪目,堪稱藝術品。

還有彩扎燈、刻紙燈、座燈、水燈、掛燈、提燈……上面的鳥獸魚蟲,人物山水,皆在講述著這座城市的浪漫過往。
每到元宵節,泉州人都要掛燈、送燈、觀燈、點燈、遊燈……點點燈火星光一般,在夜晚串聯出璀璨的星河。
燈火爛漫的,又何止泉州呢。
龍巖市連城縣芷溪村,遊花燈的隊伍在夜幕中徐徐前行。
工藝繁複的芷溪花燈,每一盞都裝著幾十盞油燈,點燃之後就會不停旋轉,如晶瑩剔透的寶塔,承載著人們的美好心願。

芷溪花燈
三明市大田縣,長達千米、通身明亮的板燈龍,在眾人的合力下,時而升騰飛舞,時而蜿蜒前行,動靜之間,蘊藏著巨大的勢能。
咚咚咚咚咚……
當萬千燈火在同一時刻遊動飛舞,你會突然感受到這片土地的巨大魔力。

板燈龍
那是一種沸騰著的生命力,是一種永遠想去探索未知的冒險精神,也是一種主動在生活中創造璀璨瞬間的熾熱。
福建的故事,講完了。你家鄉的年味,還在嗎?
在很多個煙花綻放之後的孤寂之時,我們總是感到年味變了、傳統變了、人情味淡了。之所以感覺年味淡了,可能是這些年,我們離家太久、太遠了。
總有一天,驀然回首,那些久違的感覺,就在燈火闌珊處……



監製:視覺志
編輯:依蕾
影片號:視覺志
點選閱讀原文,看影片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