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飛躍期”到底是什麼,它的出現有哪些意味?咱們又該怎麼為它做準備呢?
一、什麼是飛躍期?
簡單來講,飛躍期就是孩子在發育過程中必經的大腦認知層面上的變化。
每一次變化,都會給寶寶帶來新的認知能力,從而讓他們更加豐富地感知、熟悉這個世界。當然,新的技能也需要磨合和鍛鍊,一些煩躁、哭鬧的表現就可能會隨之而來。
你可能想,猛長期不也是有著愛哭鬧等強烈的情緒變化嗎?與飛躍期有啥區別?實際上,猛長期更多為身體、生理上的變化,比如某個階段吃奶量明顯增大、身體短時間內肉眼可見地長大,等等;而飛躍期主要是大腦認知層面發生的變化。
飛躍期這個概念,來自於兒童心理發展問題專業Hetty van de Rejt博士和Frans Plooij博士的著作《
The Wonder Weeks
》,他們在書中說到,
“在寶寶出生後的前兩年裡,大腦發育會出現十次跳躍式發展的高峰期。”
《The Wonder Weeks》

Amazon連結:
https://www.amazon.com/dp/9491882163/?tag=detail-reviews-20

飛躍期,有十次?!
每次變化具體表現如何,之間有什麼聯絡?別急,接下來我們一探究竟。
二、飛躍期的十個階段
十次飛躍期,是不是每次都意味著爸媽要因為“娃難帶”頭疼啦?可能有的寶媽表示:只要每次持續時間不長,我還是可以接受的……沒錯,愛哭鬧愛粘人,哄不睡吃不好,我們又難耐心應對。但不論怎樣,寶寶的情緒變化是短暫而且必經的,心智成長是長久而且值得噠。
下面便是十次飛躍期的出現時間和通常表現啦:
01
出生5周左右
表面訊號:
化身愛哭鬼,容易“黃昏鬧“(在傍晚時候容易哭鬧)
新的技能:開始對周圍的人和事物做出迅速的反應,比如更容易被逗笑,從而給予我們被寶寶回應的驚喜。可以說,這是寶寶第一次主動接觸世界,並開始對它感興趣的時期。
02
8~9周左右
表面訊號:
更愛黏媽媽,醒來看到旁邊沒有人會哭鬧,喜歡喜歡重複咿呀的“表達自己”,也開始喜歡自顧自吮指頭,一被阻止就會哭鬧。
新的技能:寶寶的聽、看、觸、嘗等感知能力會進一步增強,因此對周圍事物的感觸也更加細膩,會盯著身邊人走動,“聽”身邊人聊天;會開始發覺事物的形態和形狀,比如認識自己的手腳,抓身邊的東西等。
03
12周左右
表面訊號:
仍然愛哭鬧;睡眠時間不規律,夜奶次數增多;開始容易對生人表現得膽怯,容易被驚動從而哭鬧。
新的技能:開始熟悉周圍環境的簡單執行模式,會感知到事情和事情之間的簡單聯絡,比如洗衣機發出聲響後,媽媽就會離開房間;會開始有意識的區別待人,更加親近常呆在自己身邊的親人;會對玩了很久的玩具失去興趣。
04
15~19周
表面訊號:
哭哭鬧鬧仍然是標配;喜歡豎抱,不再滿足於橫抱;開始明顯“怕生”;出現”睡眠倒退”,睡眠節奏變亂,規律被打破。
新的技能:對周圍事物產生更多新奇的感知,比如玩具為什麼掉到地上後,自己沒辦法拿起來?同時,對事物的因果關係也漸漸熟悉:比如如果玩具掉到地上,經常會透過媽媽的幫助重新回到自己手中——因果關係久而久之就在寶寶頭腦中形成。同時也會開始理解一些經常接觸的事物,比如需要用力蹬腿,腳踏鋼琴就會發出好聽的聲音。
05
23~26周
表面訊號:
分離焦慮達到高峰,離不開媽媽,以為看不到媽媽就是失去了媽媽;食慾變差;開始牴觸換尿布、換衣服。
新的技能:開始理解以往新奇的“尋常事”,明白那些成人眼裡不需要思考的事物關係。比如既會知道玩具掉在了地上(就不會去撿),也會知道它掉到了自己手邊(會嘗試用手指把它捏起來)。
06
33~37周
表面訊號:
會出乎意料的發脾氣,開始會做“噩夢”;再次出現“睡眠倒退”。
新的技能:開始學會識別分類,比如理解家裡的狗狗和貓貓是不同的;這個聲音是奶奶的,那個聲音是媽媽的,一聽到門外媽媽的聲音,就會高興的知道媽媽下班了。
07
42~46周
基本訊號:
變得淘氣、調皮,四處抓拿,喜怒無常。
新的技能:開始學會專注地做一件事,願意按照一定的步驟,確保自己的“成功“。比如會把一塊積木放到另一塊積木上,並慢慢挪動、對準,讓上面那塊不會掉下來。
08
52~55周
基本訊號:
會無故發脾氣也會故意小淘氣;開始嫉妒媽媽親近其他孩子。
新的技能:經歷漫長的7次飛躍後,寶寶的認知能力開始變得比較完整,能夠從頭至尾的理解一件事,比如拿起掃帚,把垃圾掃到畚斗裡,然後倒進垃圾桶。同時,也開始有自己的偏好,比如知道女孩更適合粉色的帽子,而自己更喜歡藍色的帽子。
09
61~64周
基本訊號:
喜歡對好多自以為新鮮的事情進行試探,開始有“小心機”,甚至搞小惡作劇。
新的技能: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慢慢知道一些行為的後果,並開始有了更豐富的行為動機和為達成目標的做法——比如試圖透過哭鬧來贏得爸爸媽媽的“同情”。當然,他們也開始可以接受一些需要遵守的“規矩”啦。
10
76周
基本訊號:
睡眠、飲食規律漸漸穩定;情緒也相對更加穩定,讓爸媽驚喜感覺到孩子“長大了”。
新的技能:已經能夠像個“小大人”一樣系統地認識世界,他們會明白家和幼兒園不一樣,幼兒園和遊樂場也不一樣。甚至開始變得有點“聰明”了,比如在老師面前乖巧聽話,在家搞“窩裡橫”,耍小脾氣……
三、寶爸寶媽如何應對飛躍期?
1. 做好心理準備,對自己的寶寶充滿信心
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會經歷完整的10次飛躍期,這畢竟只是一個理論發現。但是,不管寶寶更讓自己省心還是費心,都應該放平心態,把寶寶的哭鬧當作學習技能、成長髮育的代價,不要理會什麼“這孩子這樣不對勁”、“這孩子以後肯定任性”的話,要對自己的寶寶充滿信心。
2. 保持積極心態,尋找具體問題的突破口
當寶寶發脾氣,不聽話時,一定要告訴自己:“他/她只是一個不滿兩歲的寶寶,不要輕易因為他們給自己添麻煩而生氣;更不要因為哄不好就隨便放任,學會“換位思考”,儘量跟寶寶共情。耐心尋找寶寶的需求,儘量滿足他們,在事情解決後,記住這次的經驗教訓。
3. 下載記錄飛躍期的app,學習準備辦法
許多app能夠預測寶寶飛躍期的具體時間,只需要輸入寶寶的出生時間即可。這樣一來,無論預測中的下一個飛躍期對自己的寶寶是否多餘,都可以讓寶爸寶媽做好提前的準備。比如,提前調整一些曾經寶寶習慣但在飛躍期會引起煩躁的事情。當然,app也僅供參考,無法做到十分精確,最matter的還是爸爸媽媽的態度啦。


本次關於飛躍期的分享就到此結束啦。爸爸媽媽毋庸置疑是1~2歲寶寶不可替代的避風港,雖然會帶來一些麻煩,但畢竟“We are flying!”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而耐心耐心再耐心,也是值得我們自豪的。
參考資料: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parenting/wonder-weeks-charthttps://www.babysleepsite.com/baby-sleep-patterns/wonder-weeks-chart-baby-toddler-sleep/https://www.thewonderweeks.com/babys-mental-leaps-first-year/
(圖片來自網路,尊重原創,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推薦閱讀



分享母嬰知識 關注寶寶成長
微信公眾號:usmama_com
新浪微博:@美國媽媽網
求分享

求點贊

求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