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點 很多父母在有孩子之前,是沒有兒童觀的。他們意識不到把孩子帶到世界上,是一份很大的責任。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父母的兒童觀,決定了孩子的一生。既然過度保護和完全放任,都不是培育孩子精神種子的最佳方式,那父母到底該如何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記錄整理丨火青 編輯丨白滔滔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童書媽媽三川玲 (ID: tongshuchubanmama)

為什麼幼兒園是
人一生最重要的時期?
人類生命在媽媽孕期時形成初為人的物質身體:精子和卵子相碰的那一瞬間,在媽媽的肚子裡孕育的身體,要用九個月的時間。
出生後的這個小嬰兒其實是給精神生了一個胚胎,精神繼續在嬰兒的物質身體裡孕育,一共需要孕育六年。所以經歷六年,才擁有人類精神的人誕生了。
所以,到六歲之前,人類發展的所有階段就像種子一樣,到了那個時間,用什麼方式發展/哪一部分去建構精神內涵都是事先設定好的。無論你是什麼階級,是窮還是富,是黑還是白,你的孩子從零到六歲都是一樣的,都要經歷:人類內在精神的關鍵發展期。
接著六歲開始,種子它在萌芽,要用整整十幾年的時間才成熟。18歲成熟的只是物質身體,而精神成熟的人要到21歲。
所以說人們規定21歲才能結婚。
正如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彼得·卡皮查說的那樣: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都是在幼兒園學到的。

西方現代教育之父,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把0-24歲的人生分為四個階段:嬰幼期、兒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
誇美紐斯尤其重視人類早期教育,認為:兒童應當比金銀珠寶還要珍貴些、可親些,兒童是我們不忘謙虛、和藹、仁慈、協調等美德的鏡子。

電影《窗邊的小豆豆》
由此,誇美紐斯提出了“母育學校”的概念——而這,正是“幼兒園”最早的雛形。
幼兒園的教育,正是為了給孩子奠定一生基礎的最重要的教育。

過度保護和完全放任,
都不是培育精神種子的方式
我總結現在的家長有兩種比較極端的情況。
一種是特別珍愛孩子,這種呵護和保護的關愛具體到每一個細節,已經到了很焦慮的地步。
另一種是父母放任孩子長大。因為自己年輕,忙著上班拼搏,給他們準備好錢就行了,不去關心孩子。尤其是爸爸們,孩子有媽媽照顧就行了,或者扔給保姆。
狗、河馬、鴨子……除人類以外的動物都是一出生就完整了,內在精神和外在身體都是完善的:出生半小時就會走路了。
而我們人類很奇怪的是:

更不用說,我們作為智慧生物的人類,需要更長的時間,來發育我們的精神了。人類之所以可以成為地球所有物種中的統治者,跟我們進行了長期的精神發育,是直接相關的。
人內在的精神必須在你出生以後,在你的父母影響下,你生活環境的影響下,才能成長起一個內在的精神。也只有這樣,成長起來的內在精神才能適應將來人類的生活。否則你就不能夠適應人群的生活,無法活下去。
所以,當孩子出生後,你作為一個勇敢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的人來說,你怎樣看這個孩子是最重要的。
你是把孩子當寵物,還是把孩子當上帝,還是把孩子當成一個易碎的寶貝,把它捧在手裡,含在嘴裡,還是把孩子當成麻煩,還是把孩子當成一張白紙。
你怎麼看孩子,你與孩子說的話,給孩子安排的生活,給孩子的一個眼神,一個表情都會不一樣的決定著這顆種子的成長。

你的兒童觀,
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姥姥帶著一個三歲的孩子在小區裡玩,玩著玩著,姥姥就藏起來了。
那個孩子一轉臉,不見姥姥了,嚇得眉頭皺起來,臉皺在一起,嚇得好像是世界的末日到了,眼睛裡的那種恐懼讓人心疼。
一個三歲孩子的基因告訴他,你離開你的依附人,離開安全的環境,離開了他的窩,是沒辦法活命的。
這種要丟性命的恐懼,是在基因裡不能控制的,不是他想出來的。
由此,我們就可以發現,這位姥姥的兒童觀:可能是帶孩子無聊了,為了逗這個孩子玩兒竟然藏起來,開始拿孩子當玩具了;也或者,她想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把孩子當做士兵了。

李躍兒芭學園望京園
我們也看到有的家長會對大哭孩子說:“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你愛跟誰跟誰去啊,你不走你就一輩子蹲這兒。”一個才三四歲的孩子,家長如果這樣說孩子,那麼這個家長明顯是把孩子當麻煩了。
你會指著孩子去罵他爹,說:“你那個死爹,成天就知道在外頭瘋。你媽都累成這樣了,他都不來管你,你還哭,你再哭,我不要你了!”像這樣罵孩子連帶他爹一起罵,這樣的家長,那真是把孩子當成物品了。
所以,我的觀點是:怎麼看待孩子,擁有怎樣的兒童觀,孩子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求仁得仁,求義得義——這非常重要。
很多父母,在有孩子之前,其實,是沒有自己的兒童觀的。
他們可能只是簡單地想象了一下美好的生活場景:等有了孩子,孩子陪我逛街,孩子打扮特別可愛,領出去人人都喜歡都羨慕等等。
根本就沒有想到,把一個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是一份很大很大的責任。

結果呢,一旦孩子出生,發現有那麼多的事情要做,那麼大的責任要負,就崩潰了——心裡想,我為啥要這個孩子呢?沒有孩子的時候明明日子過得那麼好。如果時光退回去,我絕不會結婚,絕不會要孩子。
但是,“把孩子給塞回到肚子裡”,畢竟,只能是氣話,是不具備一丁點兒可操作性的。
那麼,就在意識裡,已經把孩子當做“麻煩”“多餘的”“干擾的”物品了——你把孩子視作麻煩的心理和眼神,以及所有你的靈魂會透過你的身體讓孩子感受到。
那麼,請問,這樣長大的孩子,如何能夠珍惜自己生命呢?
家長兒童觀,以及做法和態度會形成孩子的人生觀——錯誤的兒童觀,也在無緣無故的傷害著孩子,降低著人的品質。
無論你以後讓他讀了多少興趣班,考了多麼高的分數,付出一生的代價,最後卻培養了一個痛苦的人。
最後,由於這個痛苦的人,你自己變成了痛苦的老人,帶著遺憾和痛苦離開了這個世界,這對人類沒有一點意義。
所以我們作為一個人,我們的見地和觀點立場決定了我們過什麼樣的生活。
我們作為父母, 我們對待兒童的觀點去看孩子決定了孩子過什麼樣的生活。

孩子是一顆種子,
我們要關懷和支援
正確的兒童觀,是把孩子看成一顆種子,給他需要的支援和關懷,理解他們的需求和發展。
那麼,我們就要充分地瞭解孩子、理解孩子,懂得這顆種子是如何發芽的,長葉子的——還要懂得這顆種子裡面的精神,是如何發育的、成長的。
舉個例子來說明下。
孩子在兩歲半時開始了控制排洩的關鍵階段,種子開始萌芽。
在這個階段中,父母真正的懂得孩子嗎?可以及時提供心理支援和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嗎?
要知道,這可是他們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有一種父母,會這樣對待,他們會嘲笑地說“臭死了”或者充滿愛地說“臭寶寶臭死了”。
結果,兩歲多的寶寶每次去衛生間,必須把衣服脫光光一絲不掛的,然後把家裡的東西,衛生間的盆盆罐罐全部拿來把馬桶整個圍住,才會排洩。
父母覺得寶寶的行為很有意思,到處與親戚朋友分享,殊不知父母這樣負面的反饋已經讓孩子感到羞愧和不安,逐漸形成對排洩的恐懼。
孩子會認為,自己排洩的自然需求是可恥的,他用家裡衛生間的東西圍起來不讓臭味散出去。
這不當的愛的語言,導致孩子在心理上產生問題,錯過正常發展的機會。
最終,在社交和學習上出現困難,無法融入同齡人的生活。

那麼,正確的方式,應該是怎麼樣的呢?
父母正確的做法是,讀懂孩子並給他自由練習控制括約肌的機會。
要知道人類基因中賦予了孩子一種特質,當他們憋得受不了時,釋放的瞬間會感到一種特別的舒適感,這種體驗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新奇的。
當父母給予正確支援和引導、給足孩子自由探索和練習的機會時,孩子會出於好奇反覆嘗試,將自己的感受和身體反應結合起來,從而理解這一過程的意義。
最終,孩子學會了如何控制自己身體,健康的成長。
再講一個玩水的例子。
一個小孩可能已經習慣了身邊的杯子,但有一天他突然意識到杯子可以裝水,而這個水可以透過壺倒入杯子中。
這個發現促使孩子不斷嘗試,把水從壺倒入杯子,再將杯子裡的水倒回壺裡。
這一過程對他的大腦發展非常重要,因為這時神經元之間的連線變得更加豐富。
作為父母,我們這個時候一定要讀懂孩子。理解並支援這種探索,觀察、協助並提供適合的環境。
絕對不要出於對孩子安全的擔憂,以負面情緒干擾孩子打斷他們的活動。
所以當小朋友看到水壺想伸手去觸控,對水充滿興趣,想要看看水流出來會怎樣的時候。他的眼睛閃爍著好奇的光芒,這是一種探索的衝動。
父母一定不要擔心孩子會打翻水壺,甚至把水灑到地板上。千萬不要大聲說:“小心點,不要碰那個!”
而是要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比如準備一個安全的水盆讓孩子在裡面玩水,引導孩子“你想看看水嗎?我來幫你!”
孩子透過觸控、玩耍,能夠學習到因果關係和物體特性,且滿足好奇心。

再講一個發生在芭學園裡的真實故事。
有一天,我走進幼兒園,一個五歲的孩子對我說:“大李,你等著,我要跟你結婚”。
面對這樣一件事情,我作為一名教育者,怎樣反饋他呢?不能說“21歲才能結婚”這樣馬上教育他的話。
我是這樣說的:“你知道嗎?一個女士被一個男人求婚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噢,我好感謝你。我好幸福哦。但是得等著你長到21歲,我會等你長到21歲的。”
結果過了幾個月,我又一次到幼兒園去。這個孩子跑到我跟前說:“大李,我不能跟你結婚。”
我說:“為什麼?”
他說:“因為等我長到21歲,你就老死了。”
這時候聽到這樣難聽的話,你是不是馬上心裡不舒服了?就會教育他?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是孩子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
於是,我就告訴孩子說:“你說的太對了,有可能到那時候我就老死了。確實就不能結婚了,但是呢,我也要告訴你,我現在已經有老公了。
你發現沒有,這個孩子甚至學會計算,他想通了這個事情:等他長大了,我就老死了,結不了婚。
這是我們給孩子時間,他從內心去認知和思考,去進行邏輯計算的一個過程,最終他做出的一個決定——他不能跟你結婚了。因為你就老死了,所以不能結婚了。
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一個事情:這就是給孩子給人類自我成長的過程,可以發展自我的空間。

精神足夠強大,人格就形成了,
就可以抵禦外在變化
性格是什麼我們都知道,那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表現出來的特徵。
而人格則是對這些特徵的提升和完善,使其更加有利於個人的生活和發展,比如應對挑戰、建立人際關係,並實現自身潛力。
為了更好的理解,什麼是人格,打個比方:
自我本來是可以自然成長的,是我們在內心對這個世界,對遇到的人和事有一個經過了觀察的判斷,經過了總結的歸納,並確定無疑的自己認可的一種見解,這叫自我。
有了自我,我們就對萬事萬物有了自己確定的看法,有了確定的看法,心中就有了一把尺子。
當我們在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會拿這個自我的尺子來衡量這件事情到底做還是不做。

比如當其他人都闖紅燈時,我也正趕時間,我會怎麼樣呢?當別人都偷東西時,我也遇到困難了,我也一樣去偷嗎?
所以,第一,當別人的自我與孩子的自我產生碰撞的時候,我們家長能不能給到孩子支援。
這是很重要的,我們一定要做孩子人格交通工具最重要的發動機。
第二,我們孩子一定要能夠抗造皮實。
我們要有這個認知:好事情不能永恆,所以失去了不會痛苦;而壞事情也不會永恆,當壞事情來了,孩子知道即便是解決不了它,就在那兒等著它也會過去。
第三,有解決困難的能力。
在遇到所有事情的時候,第一信念是我能夠解決,接下來才是我用什麼方法解決,解決不了我再去另想辦法。孩子一定要有:遇到困難,遇到災難,遇到任何事情的時候,我都不會被打倒的信念。
第四,能夠理解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趨勢的能力。
思考孩子的一生,再去決定當下要做什麼。因此,我們作為家長,要為孩子選擇和樹立起來最好的交通工具,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時代、社會變遷,機器人造到什麼樣子,你的孩子依然具有跟他們競爭的能力。
備註:本文根據白滔滔與李躍兒對談的記錄整理,未經對談者審閱。
李躍兒:兒童教育專家、美術教育家。著有《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幼兒園那些事兒》、《孩子是腳,教育是鞋》等,創辦李躍兒芭學園。
圖源:freepik/INS/網路/李躍兒芭學園/pexels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