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六神磊磊
範大山前不久連發兩條影片,很用心地介紹了《唐詩寒武紀》和《唐詩光明頂》。
他真的是個很會讀書的人,段落選得好,演繹得也好。人家影片能做那麼好不是沒原因的。推薦關注影片號“真的範大山”。
乾脆把他選的幾段書中原文發出來,內容會更豐富一些,希望大家多多喜歡唐詩。

1
公元736年,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年份。世間最令人欣悅的便是希望二字,那是比黃金還珍貴的東西。
這一年,光壓著暗,青春壓著苟且,信心是最響亮的調子,明天是最讓人期待的物事。恰如李白那句“陽春召我以煙景”,這一年就是唐詩的煙花三月。
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首詩歌,當它至臻至美,達到了極其高的藝術境界之後,就已經不用賞析、不用詮釋了,這與一首至美的樂曲、一幅至美的畫是一樣的,它們本身已經是情感的超導體。就好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不用解釋,你只要吟誦一遍,自然就能得到美的享受和震撼。
3
詩和詩是不同的。有的詩是助燃式的,有的詩是催眠式的,有的詩是喚醒式的。《望月懷遠》就是喚醒式的。
當你讀別的詩,比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或者“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時候,你不大可能會想起某個具體的人。但當你讀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時候,你多半會想到一個人,一個甚至你都以為早已經忘掉的、遺失在了記憶的光錐之外的人。
4
李白就是在這個時節離開長安的。他的背影無比孤寂蕭瑟,卻又不甘、倔強。在此番東去的路上,他會遇見一個人——杜甫。和李隆基、韓朝宗、張垍等權貴不同,那是一個真正識貨的人,一個欣賞李白、崇敬李白的人,他將會給李白以山海般真誠的尊重和溫暖。
也是李白剩餘人生中為數不多、甚至屈指可數的尊重和溫暖。
5
眾所周知,愛上一個人之後,便難免忍不住要對旁人提起他的姓名,蒐集他的一切周邊訊息,哪怕聽到別人偶爾說到他都會笑。杜甫在長安聽到旁人提起李白時就是這樣。
6
有這麼一句關於喝酒的玩笑:其他民族的兄弟喝多了,都是載歌載舞,唯獨漢族人喝多了是:“兄弟你聽我說”。
然而,在盛唐有這麼一號人,喝醉後同樣是“兄弟你聽我說”,同樣是一番東拉西扯、吹牛胡咧,卻說出了非凡的精彩,造就了流傳千古的詩篇。這就是李白和他的《將進酒》。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這大概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兄弟你聽我說”。
7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這首詩剛一起頭,撲面而來的便是龐大的無力感,幾乎立刻要讓人絕望了。
如果是哲人,話說到這裡就可以了,因為哲人只負責點醒和勘破,不必負責治癒。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說到這裡就行了。但李白不是哲人,而是詩人。詩人要對抗孤獨、治癒絕望。所以他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會來的,會有的,會到的,不接受反駁。
8
在人生那永恆的絕望中,一個李白扶著另一個李白站起來了;那個高舉金樽、痛飲一醉的自己,扶著那個中年失意的自己、有志未酬的自己、感慨傷懷的自己,搖搖晃晃地站起來了。
酒不是他的飲料,而是燃料;酒能點燃和放飛他的靈魂,達到逃逸速度,以掙脫俗世那千鈞重的羈縻,來到絕對的自由之境。
9
和李白相比,陶淵明有他的飄逸,卻沒有他的縱恣;曹植有他的豪邁,沒有他的天真。陶淵明和世界的關係太和諧了,放下得太徹底了,不如李白糾結;曹植則太知道這個世界糟糕成什麼樣子了,不比李白半懂不懂,老充滿奇奇怪怪的幼稚幻想。而《將進酒》這種詩,恰恰就需要糾結、撕裂、幻想形成的龐大張力。
10
用《將進酒》對比蘇東坡那首“明月幾時有”,同是歡飲大醉後所作,同是人間絕好文字,可二者就是不一樣。蘇軾像叫得醒,李白是叫不醒;蘇軾這詞佈局講究,轉折有致,不像李白純屬胸口一噴;對於人生無常之苦,蘇軾是真答,李白是胡答;蘇軾是越說越通透,李白是無理攪三分。
11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遼闊到了極致。“秦時明月漢時關”,這是時間上的遼闊,貫穿了千年;“萬里長征人未還”,是空間上的遼闊,縱橫了萬里。
當浩浩蕩蕩的時間猝然碰撞上遼闊無垠的空間,就像天地間施了一個大魔法,詩歌彷彿變成了電影,“徵人”的臉龐開始不斷變換,從秦人變成了漢人,變成了魏晉人,又變成北朝的涼人、燕人、前趙人、後秦人,再變到唐朝的代州人、幽州人、陽關人、玉門人。歷史吞沒著他們的故事,掩埋著他們的悲歡,又讓他們的命運一代一代輪迴重演。
12
通常來說,太過瀟灑飄逸的詩,往往是盛放不下複雜的情感的。但王昌齡這首《出塞》卻例外,因為它是高維的、超驗的,雖然字詞很簡單,但內藏的空間無比巨大,能兜住極其廣闊深沉的核心。
你細咀嚼這首詩的情感,其中有報國之志,有豪邁之情,有追思古人,有悲憫士卒,甚至還有對時局的關切和憂患。寫明月,若有情若無情;對徵人,似激勵似憐恤;寫戰事,既高昂又憂慮。所以後人說到這首詩時,有說它“悲壯渾成”的,有說它“意態雄健”的,有說它“慘淡可傷”的,莫衷一是。就好比登泰山,晴天雨天登不同,清晨傍晚登不同,東側西側登不同,泰山還是泰山,《出塞》也還是這一首《出塞》,既光輝明亮、飄逸豪邁,又深邃複雜。
13
此時王維所遇見的,幾乎是一個少年人可以擁有的最好開頭:
才華是會被尊重的,天賦是可以兌現的,階層是能夠跨越的,王公貴族們是靠譜識貨的,失意者是會被安慰的,時代是不會辜負個人的。
這類故事的主角,我們叫天選之子;這類故事發生的時代,我們通常稱之為黃金時代。
14
一個少年,從相貌到才華都極度出眾、毫無缺點,並且很早就獲得了巨大成功,可能會導致兩種後果:
一種可能,是他之前走得太順了,今後經不起坎坷摔打,心態失衡;另一種可能則恰好相反,因為他早早就收穫了足夠的認可,培養起了自尊和自重,內心已然達到富足、豐盈的狀態,哪怕今後遭遇惡意、貶損、誤解、輕蔑,哪怕一度失落彷徨,他也能大體上平靜溫和地度過。因為他知道自己是誰、對這個世界的意義是什麼。
王維就是後一種。
15
這輪壯美的落日在邊關等待王維已很久了。此刻,這紅日正奮起餘勇,努力傾吐餘暉,把大漠與河水染作金黃。看見我啊,王維,看見我!
一首詩飛速地在王維心頭醞釀: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這就是名留千古的《使至塞上》。當這偉大詩行誕生的一刻,太陽終於滿足地落了下去,長河也終於能釋懷地奔流。盛唐邊塞詩有了最傑出的代表作之一,那倔強的孤煙與豪壯的落日,將永遠鐫刻在人類的詩典上。
16
杜甫這個人就是這樣,再狼狽、再窮蹙,他的光芒卻是澆不滅的。他的心胸裡彷彿有一棵大地之樹,苦難越是澆灌,就越高大蓬勃。
17
這樣一個不眠之夜裡,杜甫的肉體被困住了,於是只有放飛精神,讓靈魂去翱翔。
他自然而然地想起千千萬萬受苦的人,在長安見到的,在華州見到的,在彭衙見到的,在新安道見到的,在秦州、同谷見到的,《兵車行》裡的人,《石壕吏》裡的人,一幕幕、一個個都再現在眼前,他們的苦楚都如此真實而具體。
杜甫忍不住要去幻想一個光明的世界,沒有苦痛,沒有壓抑,沒有沾溼的長夜和受難的孩子只有飽暖、平等和歡樂。這個念頭一旦冒出來就再也壓抑不住了,那一刻,雪白的光自天而降,照亮了詩筆,浩蕩的旋律已湧到指尖,杜甫要在這寫滿苦澀的詩的末尾呼喚光明、祈禱歡樂、仰望天堂: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18
在杜甫的畫像面前,王安石一拜再拜、涕淚橫流,祈願杜甫復生,好讓自己去追隨。
他的心似乎飛回了唐朝,來到安史亂中那個寂寞的音樂廳。時空在這裡交錯了。在杜甫的眼中,破敗的大廳寂寂無人,自己孤獨地演完,向空曠的觀眾席鞠躬謝幕。然而在同一個音樂廳,在重疊的平行時空裡,人們歡呼如潮,王安石等一眾後輩飽含著熱淚起立,滿懷崇敬,向“詩聖”致以經久不歇的最熱烈掌聲。
哪怕他們明明知道,臺上的杜甫是聽不見的。

以上都節選自《唐詩光明頂》。
這是和寫這本書時的部分參考書合影。

喜歡可以點這裡購書。《唐詩寒武紀》和《唐詩光明頂》的套裝版,範大山推薦的就是這一套,把初唐、盛唐的精彩一口氣看完:
單買《唐詩光明頂》也沒問題,在連結裡自主選擇就可以。
關鍵詞
杜甫
王維
這首詩
一個人
李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