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糕團,本文來源:糕團Network
直說了,對絕大多數普通家庭而言,最好的雞娃策略,是——不雞娃。
更準確地說,是:不在具體的學科層面雞娃。
這聽起來像一句“反雞娃宣言”,甚至可能會被認為是消極、逃避。但如果我們攤開現實,會發現,它其實是一種基於資源、認知和人性的理性選擇。
一、
很多家長以為雞娃,就是多報幾個班、多刷幾本書、多管一管孩子的時間。但真正的雞娃,是一項高度專業化的系統工程。
你得了解每門學科的知識結構、學習節奏、能力分層;你要會挑資料、定節奏、調狀態;你要能判斷什麼階段該鋪量、什麼階段該減負、什麼時候該換策略……更重要的是,你要有穩定的情緒和持續的耐心。
說到底,雞娃的門檻,遠比想象得要高。這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專業性的問題。
如果家長自己當年學習就不怎麼樣,既沒有教學經驗、又沒有情緒調控能力,雞著雞著,很容易就把“陪跑”變成了“陪炸”。
不是孩子被逼瘋,就是家長先崩潰。
而且現在的雞娃越來越像婚禮上的切蛋糕、倒香檳、司儀催淚,充滿了時代的形式主義。你不做,好像人生缺了一塊拼圖;你做了,又說不清到底圖什麼。
如果說雞娃是為了考個好大學,但現實卻是95%的孩子註定與211無緣,甚至連一本線都觸不可及;如果說雞娃是為了增長知識、提高能力,可大多數人畢業後的感受就是學了那麼多年,啥用都沒有。
留下的,反而是越來越深的近視眼、是越來越淺的興趣、是越來越重的心理壓力。
但普通家庭是什麼?是普娃+普通爸媽的組合。
爸媽自己當年就不一定是學霸,也沒有深厚的學科專業背景,還要一邊雞娃一邊忙生計。
沒有專業認知,沒有時間精力,還控制不好情緒——在這種條件下硬雞,孩子痛苦,家長也痛苦。
所以,與其咬牙雞學科,不如主動調整方向。
不雞娃,不是不努力,而是把努力放在自己真能給得了、孩子也能接得住的地方。
一個成年人,也許不會說英文,但可以保持閱讀的習慣,讓孩子看到語言的價值並不止於考試成績,而在於理解世界、連線世界。
一個成年人,也許不會解奧數題,但他能理清生活中的複雜問題,教會孩子如何拆解任務、規劃時間;面對陌生的問題時,不急於說“我不會”,而是先穩住情緒,再一點點去嘗試、去突破。
一個成年人,未必有名校背景,但當孩子哭著說“我真的不會”的時候,他不會急著批評,而是願意蹲下來,抱一抱,說:“沒關係,我們一起想辦法。”一個懂得共情、能管理情緒、敢於面對問題的孩子,遠比一個死記硬背出“抬腳法”解雞兔同籠的孩子,更貼近日後真正需要的能力。
這些源於生活、用得上的能力,恰恰是普通家庭最有條件傳遞給孩子的“硬通貨”。它們不高深,但實用;不燒腦,也不燒錢;家長在教的同時,也是在自我修煉。
說到這兒,可能有人會覺得,這篇文章聽著挺像雞湯——道理誰不懂?可現實中,誰又真的能完全脫離學科競爭,不雞娃呢?
而且,說到底,後面提到的那幾條建議,雖然不雞學科,但對大人的要求一點也不低——你得情緒穩定、持續學習、能分析問題、能解決問題,還得有足夠的共情力去理解孩子的情緒……

本文來源:糕團Netwo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