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娃送去加拿大後,順義媽媽更焦慮了…

全民內卷時代,“雞娃”是每個家庭逃不開的話題,從國內的海淀家長、順義全職太太,到美國的灣區華人媽媽,每一個都在雞娃的路上一路狂奔,但其實,雞娃真的不如雞自己,每一個牛娃背後都少不了一對奮力託舉的父母。
文|mikizhou
From Miki粥
微訊號:mikizhou520

我開始做線下分享的時候,有個朋友每次都來。

昨天她突然跟我說,你做的這個事兒很好,但它讓我非常焦慮。
因為她把小孩送去加拿大讀公立,已經選擇了教育的躺平,但每次看到這麼頂尖的資源,以及現場那麼多思路清晰的家長,就覺得躺平是一種罪惡——
原來自己有這麼多機會,為小孩成才有所作為,而自己卻早早選擇了放棄。
我說,你看我天天泡在順義媽媽、海淀家長的群裡,看見最優質教育資源,最頂尖的學校,焦慮了嗎?

沒有。

就因為看了太多頂尖優秀的例子,得到兩個結論:
一個是牛娃都是生出來的,不是雞出來的;另一個是小孩沒成為牛娃,大機率是背後沒有一個彪悍的家長。
我做分享,只是希望當一個家長決定為小孩的教育奮勇前進,至少能走上一條正確且高效的道路,少走彎路。
雞娃,真的遍地都是坑。
三歲學英文,十幾萬報班,一天上課20分鐘以為就有順暢的口語,這根本不可能。那些脫穎而出的小孩,不是砸錢送去國外沉浸過半年以上,就是家長天天緊迫盯人,一天多學3個小時以上;
學琴,看別人彈奏小學9、10級水平,大小提琴助力人家爬藤成功,就覺得這事兒咱們自己也能搞。
數十年如一日的苦心陪練,家裡雞飛狗跳這都不一定能雞出來。像虎媽蔡美兒那種強勢的暴君個性,推一個琴童成才,也是要豁出全部——
為拜師從美東開車到美西,提前領取自己的津貼,耗時又耗錢。
我為了老大升學曾經想過給她設計一門特長,5歲開始讓她學花樣滑冰。
為此甚至還精心設計了一條完美路徑:3歲開始學舞蹈,4歲學鋼琴,做好形體和樂感的啟蒙,為未來花滑職業選手掃平一切障礙。
但天天送冰場,如果不是我幡然醒悟,最後可能是全家都被凍出老寒腿。

一次,我站在冰場裡裹著鵝絨大衣、抱著暖手寶瑟瑟發抖,突然就聽見場邊上一個媽媽怒吼,罵小孩怎麼練個動作那麼不用心!氣若洪鐘足足五分鐘,當場把我給罵醒——

一個在零下五度冰面上站了2小時,還能飽含激情表達怒氣的老母親,至少有那種精氣神,才能配得上一個花滑拿獎的娃啊!
而我只是每天要堅持送娃上冰,就需要足夠的「外驅力」才能落實到行動,憑什麼和別人家的媽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呢?

大部分小孩三年級開始賣琴、對各種愛好丟盔棄甲,都是因為沒有一個足夠堅韌的媽。

但一開始的時候,你不會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夠,不足以培養出花滑世界冠軍,只是單純覺得小孩不夠刻苦(也沒有爹媽會懷疑小孩天賦不夠)。
直到某次看到記者採訪陳巍,媽媽帶他練冰每週花8小時往返在路上…倒抽一口涼氣,原來當一個世界冠軍的媽需要這麼多偉大?
就算只是做個普通的海淀家長,也不容易。
我有個朋友,小孩樣樣優秀,英語小六就在考託福,奧數已刷完市面上的書,從小堅持芭蕾滑冰,總之自驅力很強、才藝俱佳是很拿得出手的。
但比起她進取心滿滿的媽來說,小孩的段位還是差了一大截。
我的朋友是個自我要求極高的事業型女性,每天工作到夜裡12點不知疲倦,居然還能抽出空來雞學業陪刷題、送娃去上各種興趣班,帶娃去上海迪士尼晚,一天半跑過來回…
她看不了小孩有片刻發呆放空,每分每秒都要過得充實飽滿。
就是因為身邊這樣的朋友太多了,所以反而治癒了我的精神內耗。
焦慮有什麼用?是比得上人家花的時間,還是比得上人家花的錢?甚至拿不出人家那股堅定的志氣。
我是一個這樣不成器的媽媽,也就不要過分期待小孩基因突變。因為就算他有爬藤的資質,落在我的手裡大概也是會失去先天優勢的。
何況他並不是。
但也幸好他不是,在看了太多牛娃背後家長付出的努力後,我覺得老天對我的厚待,是沒送一個天賦異稟的小孩給我,來考驗我紙糊的媽媽力。
現在幼升小進好點兒的國際化學校都需要家長面試,面試前會篩一輪簡歷,父母有留學背景的優先,博士碩士本科依次排序。如果一方是大專學歷,那小孩的機會非常渺茫。
經常看見有人感嘆,自己給娃拖後腿,就算已經賺下多套房產,也會被看成沒文化沒見識的家長…
為了改善下一代的教育,我認識一個三胎媽媽讀研,從珠海學院讀進了香港大學。惹得我也想申請個港大研究生讀讀看,又覺得考雅思7分有點苦。
然而就在我矯情的時候,看見朋友圈國際教育老專家說剛接了一個申請面談,人家媽說我準備了一個介紹兒子的PPT…132頁。
他趕快翻資料,看看這是幾年級的娃,人家說5歲。

看得我目瞪口呆,5年132頁簡歷,人家是怎麼做到的?如果讓我寫,大概就是幾行字:吃吃喝喝愛好捏黏土,三年居家三年滿世界閒晃,眨眼間6年過去了,一事無成…

我面臨的雞娃難題,主要不是小孩不行,是我不行。

當你看到身邊一堆超強悍的家長,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就會生出一種想雞雞不動,想放放不下的夾心焦慮。
原來,躺平並不比雞娃更容易。要怎麼緩解這種心情?
呵。
如果想勵志雞娃,我建議你先讀一本書《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作者是個日本媽媽,一邊生了5個孩子,一邊考哈佛。
在哈佛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她完成了高強度學業,同時還生下第五個孩子,還居然抽空寫了兩本書,其中描寫了自己讀研期間的生活——

兩個剛出生的小孩需要她照顧,還要讀書工作,於是每天晚上9點哄睡小孩,凌晨3點起床學習,6點出門上班。

每天通勤3小時,上班途中記單詞,午休期間學育兒知識。晚上下班回家都7點鐘了,還能抽出時間陪娃。
讀完,你就會安心躺平,因為臣妾做不到啊!
別人說她是哈佛凌晨4點的風標,但我…一點兒都不羨慕!
就算老天給我一個能讀哈佛的腦子,我也不想要過這種密不透風的生活。若我寫本書,書名都想好了《就因為沒時間,才要立刻躺平》。
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創造了"順義媽媽"一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