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華人高中女生失蹤身亡,海外華人父母為啥如此愛“雞娃”?

文/英華蘭DrBing
微訊號:HiDrBing
01
前幾天發生一起案子,在美國華人雞娃圈影響不小。
那就是紐約一個17歲的高中女生坐著長島鐵路離家出走,最後一次出現在布魯克林,之後就下落不明。
當地警方釋出尋人啟事大張旗鼓找了兩天,不少網站、論壇也紛紛轉發,結果傳來噩耗——孩子已經沒了!
具體怎麼死的,警方沒有公佈,不過民間卻議論紛紛。

女孩的同學說,

女孩平時學習非常認真,家裡對她期望也很高。

因為她姐姐之前就申請上了藤校,

父母理所當然覺得她也應該上藤校。

在學校,她是大家眼中的

24k純學霸

,常年成績名列前茅,PSAT和SAT出分後還被校內大喇叭表揚。

但她不光是考試成績亮眼,

體育也很不錯,應該也拿過一些獎。

除此之外,她還喜歡小動物,熱愛藝術,心思細膩善良,常常幫助他人。
不過,她為人性格卻很低調,連社媒也沒有,平時話不多,社交活動就更少參加。
一個看去來前程大好的花季少女,如今為啥會是這樣的結果?

是不是家裡給的壓力太大?

一切都只是猜測。
但關於“海外華裔家庭雞娃太狠”的話題,卻在這件事後再次被翻了出來。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華裔家庭特別愛雞娃?

02
海外華裔狗雞娃喪心病狂路人皆知,這幾年被詬病得很兇。
首先當然是本性使然。
其實也不是海外華裔,而是中國人骨子裡的儒家傳統與集體主義的教育烙印,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追求卓越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文化基因。
而這種傳統觀念,最強調子女對家族榮譽的責任。
根據皮尤中心一項全國性綜合調查,來自亞洲的 25 至 64 歲成年人中,超過十分之六 (61%) 至少擁有學士學位——是其他移民的兩倍。
另外,亞洲人的“家庭年收入中位數”和“家庭財富中位數”也遠超美國人平均水平。
但給人這種“亞裔愛雞娃”的鮮明種族烙印,最早應該是從蔡美兒那兒開始的。她是亞裔雞娃文化最早的典型代表!
十幾年她寫的那本《虎媽戰歌》基本是震驚地球人的程度,書裡描寫的她對女兒的態度已經不能算嚴厲了,說是虐待也不誇張。
比如,兩個女兒成績只能是A,而且必須考第一,她不接受別的成績(偶爾考第二她會立刻命女兒每晚做試卷20張,她在旁邊掐表計時);
比如每天必須練琴6個小時,不好好彈就燒掉女兒的玩具;
女兒要是彈不好一首複雜的曲子,蔡美兒就威脅不給吃午飯和晚飯,取消聖誕節和光明節(娃爹是猶太人)禮物,取消生日派對(被威脅後女兒很快就掌握了曲子);
其中爭議最多的一段是因為3歲的小女兒不服管教,她就把娃趕出家門罰站,但當時室外的溫度只有零下6℃!
除了威脅,更有爭議的是羞辱,比如她經常罵自己兩個娃是垃圾,甚至有時候會當著外人的面。
還記得當年國人看了這本書,脆弱的小心靈受到10000點+暴擊,簡直是掀起了輿論的滔天巨浪。
WTF華人就是這麼弄孩子的嗎?嚇死個人,這老妖婆應該被抓起來!
反倒是國人看了書後比較淡定:
害,你們國人就是少見多怪。這不就是咱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誰家不是這麼長大噠?
不過就在前幾年,大家終於等到了蔡美兒的育兒階段性成果——
兩個娃並沒有像國人擔心的那樣被雞殘,反倒發展得都不錯,兩個都是頂級名校畢業現在擔任律師。
姐妹倆表示自己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你有沒有心理創傷?”
她們回答卻是:“我們的童年很幸福,絕大多數人如果沒有人逼一把,只能活出生命的85%的潛力。” 
所以很多人一度認為蔡美兒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育兒戰裡“大獲全勝”,至少階段性的看,她的做法非常成功。

不過前幾年,

蔡美兒自己倒是後悔了。

因為當時她生了一場重病,躺在病床上她突然意識到,自己居然從沒對女兒們表達過讚賞!
再回看自己寫的《虎媽戰歌》,連她自己都覺得後怕:
當年我為啥要這麼幹啊?這可能會毀了我的家……
尤其是對小女兒(小女兒本來就更叛逆)她反思最多:
雖然過去的一切讓她獲得了成功,但也抽走了她的快樂。露露對我說她失去了童年的純真,失去了快樂和好奇感,我感到很大的壓力。
從那時起她就深度懺悔,決定再也不過度介入女兒的生活。
可見即便成功如虎媽,也還是面臨著“雞娃雞殘”的風險啊。
03
除了骨子裡對教育重視,亞裔雞娃和種族天花板也有一定關係。
國社會雖標榜平等,但亞裔總體在職場晉升、社會資源分配裡還是面臨著比較大的壓力。
再加上亞裔考學是地獄難度,確實不卷不行啊。
咱經常說,在國亞裔家庭最重視教育。
不過也是因為亞裔娃子太能唸書,讓各個大學頭疼。
以往名校招生都是要看SAT成績的,但亞裔娃天生自帶做題家技能,長期在各項考試中拔得頭籌。
如果全按照成績來錄取,那名校的名額幾乎要全讓佔全美人口6%的亞裔娃子包攬了!
不光黑人和拉丁裔,以後怕連白人家的娃子也得沒書念!
所以各個名校為了杜絕這種情況,就搞了一個按照比例錄取的規定,叫“種族配額”。
按照這個規定,每個種群的學生都不能佔太大比例。
這就導致了啥呢?
亞裔娃像上名校,成績水漲船高,只能越來越卷!
比如有資料顯示,在普林斯頓大學的錄取中,亞裔娃子的SAT成績需要比白人、西裔、非裔的成績分別高出50、235、280分;
在哈佛大學的錄取中,亞裔娃子需要比白人、西裔、非裔分別高出140、270、450分!
相反呢,西裔,尤其非裔因為有配額,上名校那真是so eazy!
甚至到了2021年,哈佛大學發言人還曾經宣佈: “申請2021年入學的本科生不需要提交SAT或ACT標準考試成績,以便減輕對有色學生不公平。” 
你這麼搞,確實是減輕了對有色學生的不公平。
但難道對亞裔就公平嗎?
亞裔娃拿著高分也上不了名校,這不是明顯的歧視嗎?
於是2014年時,一個“學生公平入學”的非營利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簡稱SFFA)就把對亞裔娃招錄最嚴格的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給告了!
這起官司打得很艱難,反反覆覆打了很多年,直到2023年才打贏!

不過雖然贏了官司,對亞裔娃子還是個千難萬險。

畢竟國名校招生自主權是很大的,不像咱的高考只看成績(鍋內的清北名校現在其實也很大比例自主招生了),更注重的娃的綜合素質和背景。
就算取消了族裔的限制,他們還有一大堆別的考核標準,而且也不會輕易放棄“多元化”。
所以現在亞裔娃子不光要捲成績,還要繼續卷體育,卷競賽,卷公益,卷社交,六邊形全方位地卷。
來自內部的高壓競爭,只能讓他們這麼無窮盡地卷下去。。。
04
第三個原因,我覺得和第一代第二點移民的普遍現狀也有關係。
亞裔重視教育、勤勞能幹,這也是因為大家基礎差、起點低,不拼不行。
大多數的一代亞裔移民要麼是底層勞工,或者做點餬口小生意靠勤勞起家,要麼就是靠自身做題家技能才在海外站穩腳跟。
這都讓他們把實現的和沒實現的理想投射於子女。
但偏偏,國的移二代別說躍遷了,想要守住父母的階層就已然非常困難。
據統計,國千禧一代的收入相較於他們的父母低了20%,儘管這些孩子受了更好的教育。
所以為了避免階級下滑,他們只能拼命地把孩子推到社會的完美安全層。
於是,穩定、傳統的高薪行業就成了他們雞娃的終極目標。
說到這裡想起來咱們之前講過的那個“加州殺父弒母案”,案子裡被殺的父母就是典型的華人教育理念。
什麼考試必須全A,彈琴必須滿級,娛樂只能是看電視新聞,連電影院都不準去。
至於職業規劃,呵呵,在華裔父母眼裡只有醫生、律師、工程師這種才叫正經職業。其他的都是狗屎。
所以那個案子裡玩電競的小兒子在家天天被父母罵出翔,之後更是乾脆斷絕關係。
小兒子離家之後,父母的高壓炮火全部對準大兒子一個,大兒子在多重壓力之下終於瘋了,發生了拔刀向父母的慘劇。

還有23年上映的《瞬息全宇宙》,也是一部華裔海外狗雞娃反思片。

大熱的影片《瞬息全宇宙》就講了一個“華裔雞娃”的故事
在影片裡,楊紫瓊演了一個被生活折磨得奄奄一息的老母親,辛辛苦苦開洗衣店賺點小錢,從來沒有過什麼大成就,也沒有收穫過任何成功,一輩子默默無聞。
但慫包老公密謀離婚,叛逆女兒強行出櫃,刁鑽老爸極盡挑剔,還遇上了刻薄古板的稅務老太太天天給她找茬。
有一天,她被這些雞毛鴨血的屁事兒搞到頭要炸了,突然來自平行宇宙空間的老公找到她,還要她拯救世界!

結果在多重宇宙穿梭的過程中,她意外發現反派大boss竟然就是自己的拉拉女兒!

因為長期被老母親高壓逼叨(亞裔父母除了我bing可能都這樣)實在受不了了,最終娃子反噬,成為一個要毀滅世界的惡魔。。。

不過在電影的最後,媽媽和女兒還是來了一個世紀大和解。


而化解女兒仇恨的,還是來自媽媽的愛——老掉牙套路永遠管用是有其中道理的。
無數亞裔看完後深深覺得感同身受,引發了大面積“反雞娃”思想狂潮。

總結:

其實作為家長,育兒這事兒也不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它本身是個很複雜的學科,家長要做的就是要找到是適合自己家娃和自己家庭的路徑。

最重要的,雞娃不是一棍打到底,還得看娃!
如果娃天生心氣高不服輸,反抗激烈(有發洩渠道)的,那軍事化的方式也許值得一試;
但是性格偏內向敏感,本來就老實羞怯,喜歡質疑自己的,那就不太適合硬核手段了。
但虎媽的後悔和無數次的悲劇案例,還是希望能引起大家對固化單一教育模式的反思和警醒。
父母教育孩子,並不只追求一個結果,幸福快樂的原生家庭體驗同樣重要。
以及要用進步的眼光和學習的心態來看娃,不斷調整自己的觀念。
咱給人家做爹媽,一定需要記住的一點就是:永遠保持一顆謙卑的心!

倡導理性閱讀,離夢校更近一步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那就點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