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讀懂本地需求才是王道

內容來源 | 本文摘編自藍獅子圖書書籍
《出海遠航: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之路》陳攀峰 著
責編 | 柒排版 | 鵝妹子
第 9060 篇深度好文:6083 字 | 15 分鐘閱讀
中國企業的出海全球化,通常是企業自身發展到一定階段,在國內市場積累了一定的產品和服務經驗,也具備了一定的實力後,將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推廣到國際市場的過程。
這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非常有戰略意義的商業決策,也意味著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已經不侷限於一個國家,而是步入了面向全球經濟舞臺的發展階段。
當然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小企業由於資本或技術本身就來自海外,“生而全球化”所以,從一開始就在進行全球化的佈局。
一、為什麼出海
企業存在的目的是盈利,企業出海首先是為了拓展更多市場、客戶和渠道來增加盈利。
如果具體分析每家企業為什麼而出海,目的則各不相同。
部分是為了拓展市場和渠道、學習技術、獲取人才、提升品牌和融資等,而這些都是為了直接提升企業自身的能力。
有些企業是主動出海的,但也有很多企業是被動出海的。
德勤的出海研究報告也證實了這一點:
55%的調查物件稱出海的目的是開拓廣大的海外市場;
同時,調研中19%的企業表示開拓海外市場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服務好客戶。
例如當重要大客戶開始全球佈局時,上下游企業就只能被動出海,以更好地滿足它們的本地化需求。
對於某些行業來說,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大企業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此時中小型企業出海成為一種策略:
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對於中小型企業來說,出海提供了一個避開激烈競爭、利用海外市場開發潛力的機會。
另外,國內市場的變化也會導致企業遭受較大風險,出海可以幫助企業轉移這些風險,保障生存和發展。

1.為了拓展市

中國企業選擇出海,就意味著可拓展潛在的196個國家和60多億人口的廣闊市場。

大部分製造型企業廣闊的海外市場充滿渴望,目前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標杆也以製造業為主。
們紛紛引進先進技術和國際化人才,充分利用海外市場擴大產能,以進一步攤薄成本,提升自身的產品競爭力。
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邁瑞醫療”)創立於1991年。
剛成立的那幾年,國內的醫療器械生產幾乎被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等品牌壟斷。
儘管邁瑞醫療的產品價效比很高,大醫院卻總是更信賴進口裝置,因此它只能無奈選擇“薄利多銷”的模式。
當時國際大廠商的監護儀售價在每臺10萬元左右,而邁瑞醫療的是每臺4萬元。
然而,即使價格這麼便宜,邁瑞醫療的市場也僅停留在鄉鎮醫院和農村醫院,無法進一步拓展。
到了1999年,當時發達國家醫療機構每100張床需要配備40臺監護儀,而中國最好的醫療機構每100張床也只有20臺。
邁瑞醫療的創始人李西廷發現國際市場容量巨大,因此決定出海,去境外尋找更大的蛋糕。
2000年左右,邁瑞醫療揚帆出海。截至2023年12月,邁瑞醫療在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拉美等地區的約40個國家設有62家境外子公司,產品遠銷190多個國家及地區。

2.為了搭建海外渠道

海外渠道或海外國家代理經銷商,就是連線生產商、零售商和消費者的一條條通道和一張張網路。

渠道有不同的層級,生產商可按照產品、區域來搭建自己的國家代理經銷商網路。
經銷商是企業實現海外銷售的重要合作夥伴,企業為了更好地獲取海外當地經銷商的支援,進一步擴大銷售規模,需要及時出海,以解決供應鏈、服務等相關問題。
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宇通客車”)成立於1963年。
作為國內客車的龍頭企業,宇通客車已經在國內透過直銷模式樹立了優質的品牌形象。
但宇通客車在出海前缺乏海外渠道合作經驗,也缺乏海外知名度,面對海外市場的差異化挑戰舉步維艱。
此外,海外供應鏈和客戶定製化的要求很高,需要企業深度瞭解當地市場需求,同時也需要很強的服務能力和持續維護能力。
這些挑戰限制了宇通客車直銷模式發揮其優勢。

2000年,宇通客車與德國曼MAN集團達成戰略合作,成立了猛獅客車有限公司,針對各個國家不同區域市場的差異化特點,以及不同經銷商的服務能力、市場人脈拓展能力、資金能力等,劃分了不同維度,透過組合設計來滿足市場要求。
宇通客車採用了“直銷+經銷”的銷售模式,整體上滿足了海外銷售和服務要求。
到了2023年,宇通客車通60餘家子公司、辦事處、經銷合作伙伴和直銷團隊等多元化渠道佈局,在海外市場已經形成了歐洲、中東、亞太、美洲、獨聯體、非洲六大區域,共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全面覆蓋,累計出口各類客車近10萬輛,成為全球主流的客車供應商之一。

3.為了引進和學習先進技術

海外某些行業技術先進,工業化程度也較高,引進海外高階技術一直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爭相效仿的做法。
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各行各業引進海外技術的案例比比皆是。
受國際局勢的影響,西方國家長期對中國採取技術封鎖,出海是企業瞭解、接觸海外先進技術的第一步,但這也是一條荊棘叢生的道路。
現如今“中國製造”升級成“中國智造”,中國企業出海正在經歷從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到技術驅動型、思維創新型的轉變。
2004年6月,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汽”)與英國MG孚集團(簡稱“羅孚”)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就技術合作、整車研發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2004年年底,上汽又以6700萬英鎊購入羅孚25和75車型、部分發動機技術的智慧財產權及大部分研發團隊,並以此為基礎推出子品牌榮威,榮威成為上汽自主乘用車的主體。
2005年,上汽又收購了原羅孚旗下的MG(名爵)品牌。名爵品牌作為上汽出海的重要依託,經10年的海外擴張,已實現全球佈局,汽車出口量位居自主車企出海第一梯隊。

4.為了獲取全球頂尖人才

企業出海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獲取全球頂尖人才,從而加強自身的國際化人才儲備。
全球僱傭、吸納人才,往往能為企業發展帶來創新,同時在文化融合過程中企業能獲得新的動力。
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有限公司簡稱“中芯國際”為了促進技術發展和創新,積極從全球領先的半導體企業中吸納了眾多研發領域的專業人才。
公司在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地設立了多個營銷辦事處,吸引了來自英特爾、臺積電、三星等企業的頂尖工程師和科學家。
它還引進了具有豐富國際市場經驗的高階管理人才,以推動企業的全球市場拓展例如:
聘請了臺積電前高管蔣尚義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負責企業在國際市場的業務擴充套件和技術戰略。
蔣尚義在半導體行業的豐富經驗和技術專長,為中芯國際在全球市場的快速擴充套件提供了有力支援。
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服務不同市場,中芯國際還注重引進本地化的高階管理人才,在北美、歐洲和亞洲等地區設立了多個區域總部,並從當地市場引進了具有豐富經驗的管理團隊。

5.為了提升品牌影響力

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海外客戶和消費者普遍願意為國際知名品牌支付溢價,所以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品牌影響力的提升至關重要。
中國企業可以透過各種渠道向全世界宣傳自己的國際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如與全球知名行業客戶合作,或者在發達國家市場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從而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全球市場份額。
海爾在創立之初,業務範圍僅涉及家電製造業。
2001年,海爾伴隨著中國加入WTO而開啟了全球化。但與大多數企業不同,海爾認為出海不只為創匯,更重要的是打造自己的品牌。
海爾從發達國家開始,逐漸建立起設計、製造、營銷“三位一體”的本土化模式。
2001年,海爾併購義大利邁尼蓋蒂Meneghetti)公司下屬的一家冰箱廠,開啟了白電企業海外跨國併購的先河。
2011—2019年,海爾完成了4項海外併購,旗下新增原日本三洋品牌的AQUA、紐西蘭品牌斐雪派克(Fisher Paykel)、美國第二大白電品牌通用家GEA及義大利家電品牌卡迪CANDY四大國際知名品牌,逐步覆蓋東南亞地區和大洋洲、美洲、歐洲市場。
2023年,海爾位列“中國100大跨國公司”榜單中家電企業之首, 跨國指數達32.95%。

6.為了融資上市

企業全球化發展需要充足的資金作為後盾,企業上市融資是重要的手段。
然而中國早期上市成本較高、監管較嚴,以至於很多企業將目光投向了門檻較低且運作較成熟的海外市場。
在全球化的今天,海外融資已經不足為奇,企業可以按照相關要求,自由靈活地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海外市場融資策略,成功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運用得當的話,企業甚至可以逆襲。
上海蔚來汽車有限公司(簡稱“蔚來”)創立於2015年,是一家全球化的智慧電動汽車企業。
公司美股首次公開募股IPO前進行過5輪融資,引入了騰訊、高瓴資本等股東,合計金額超16億美元。2018年9月,公司登陸紐交所,融資10億美元。
2020年12月1日,蔚來汽車每股報54美元,總市值734.11億美元,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車企。
2022年3月,蔚來在港股上市,繼小鵬汽車、北京理想汽車有限公司後,成為第三家美股+H股上市的新勢力車企。
二、如何出海:
出海的戰略制定
全球化戰略和企業戰略在範疇和側重點上有所不同,但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絡。
企業戰略是全球化戰略的基礎和支撐,只有在清晰的企業戰略基礎上,企業才能有效地制定全球化戰略。
全球化戰略比企業戰略擁有更加廣闊的戰略範疇,它要考慮到跨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企業在制定全球化戰略時,必須明白這不僅僅是為了制定而制定,而是要確保具有實際可執行性,這樣,戰略才能產生真正的價值。
2003年,華為啟動了廣為人知的戰略規劃801;2005年,華為進一步推進了戰略規劃803,這是華為首個較為規範的全球化戰略規劃,涉及海外地區部和國家代表處等關鍵部門。
到了2009年,華為在戰略規劃807中採納了IBMBLM(業務領先模型)作為戰略規劃的框架,並將其作為中高層戰略制定與執行的橋樑,這一做法一直持續至今。
2012年,華為引入了BEM(業務執行力模型)行戰略解碼,經過20多年的持續探索,最終形成了DSTE(從戰略開發到執行)戰略管理體

1.戰略洞察

在戰略洞察階段,需要對環境和價值進行深入分析,包括行業/趨勢、市場/客戶、競爭對手、企業自身情況及潛在機會,也就是“五看三定”(見圖)。
透過這些分析,可以找到戰略機會點,為後續工作奠定基礎。

① 看行業/趨勢:看行業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國家政治、經濟的變化;
◆行業政策和法規的變化;
◆行業突破性技術的發展;
◆行業趨勢變化帶來的新需求;
◆新進入的全球競爭者;
◆新的商業模式的創新;
……

② 看市場/客戶:客戶需求是戰略制定的基礎

看市場,是指透過市場調研、資料分析等手段,深入瞭解市場的趨勢。看客戶,則是指不斷與客戶溝通,瞭解他們的需求和反饋。
以下這些方面的內容非常關鍵,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客戶的痛點,對症下藥,及時調整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從而給客戶提供更有效的解決方案,提升客戶的滿意度。
客戶的組織架構;
客戶3~5年的戰略規劃;
客戶的業務痛點;
客戶的年度預算構成;
客戶的內部採購流程;
客戶的內部決策流程;
客戶決策鏈中的核心干係人;
客戶決策鏈中的核心干係人分別能在哪些環節影響決策。

③ 看競爭對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確定細分行業的競爭對手有哪些,哪些是重點研究物件;
分析重點競爭對手的主要產品、服務能力、產品定價、關鍵客戶、市場份額、品牌影響力、廣告策劃、全球產能、成本控制、戰略規劃、創新能力等;
制定針對重點競爭對手的競爭戰略與目標;
持續關注競爭對手重大活動和戰略舉措等,及時調整競爭策略。

④ 看企業自身情況:深入分析企業自身的優勢、劣勢和差距

SWOT分析是一種常用的戰略分析工具,可以評估企業的優勢(Strengths)、 劣勢(Weaknesses)、 機會(Opportunities)(Threats)。
企業可以對照商業模式畫布,發掘自身的優勢,彌補內在的不足,做到對自身有一個明確的定位與判斷,捨棄自身能力之外的機會點。
以下10項中,企業最好能有7~8項優勢,至少也要保證有5~6項優商業模式畫布包括:
重要夥伴、關鍵業務、核心資源、價值主張、客戶關係、渠道通路、客戶細分、成本結構、收入來源、組織能力。

⑤ 看潛在機會:對選出的機會點進行篩選、排序與聚焦

查詢機會並篩選、排序和聚焦,是非常重要的步驟因為企業的資源是有限的,並非所有機會點都適合投入資源。
一個常用的篩選工具是BCG矩陣,它是由波士頓諮詢集團創始人布魯斯·亨德BruceHenderson1970年開發的。
BCG矩陣將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劃分為4個象限:明星、問題、金牛和瘦狗下圖)。
將產品或服務放入BCG矩陣中,可以更好地瞭解企業產品組合的情況,並確定哪些產品需要投資以實現增長,哪些應該維持現狀,哪些則可能需要淘汰:

明星型業務(Stars):產品處於快速增長的市場中,並且佔有支配地位的市場份額。
問題型業務(QuestionMarks投機性產品,一般帶有較大的風險。
金牛型業務(CashCows產品產生大量的現金,但未來增長前景有限,是成熟市場的領導者,是企業的現金來源。
瘦狗型業務(Dogs產品既不能產生大量現金,也不能大量投入,往往沒有希望改進,是微利或是虧損的。

2.戰略制定

戰略制定階段是企業指標對市場環境,進行宏觀的行業戰略分析和客戶競爭分析,結合自身實力定目標、定策略、定戰略控制點。

① 定目標,全面支撐戰略定位

定目標是制定企業經營全方位的目標,不只是銷售、訂單和利潤目標,還要包括研發、生產、供應鏈、內部管理等方面的目標。
制定業績目標時需要考慮不同的維度,包括產品、區域、客戶等,每個維度都需要進一步具體化,比如在產品維度下,必須列出具體有哪些產品。

② 定策略,使營銷、產品、交付等形成規劃

定策略需要考慮營銷策略、產品策略、交付策略、商務策略等。
企業需要將目標轉化為具體行動和階段性里程碑,考慮到組織架構中各個部門和層面的具體規劃()。

③ 定控制點,控制點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護城河

控制點就是不易被構建、模仿和超越的中長期競爭力,比如成本優勢、產品效能和質量的領先、優勢的市場份額,也可以是專利技術等。

要對市場和競爭對手有深入洞察。
要建立良好的客戶合作關係。
要持續創新和技術積累。
要有堅定的執行力和決策力。

3.戰略解碼

戰略解碼階段就是制定年度業務計劃的過程,這一步容易被忽視,導致企業的戰略規劃模糊不清,只停留在紙面上,最終導致戰略到執行的虎頭蛇尾。
戰略解碼的核心是確定接下來要做哪些事情,並確保這些事情之間的邏輯一致性,以及戰略與組織的關鍵績效指標(KPI)、重點工作及高管個人績效考核密切相關。
年度業務計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確定機會點和市場目標;
◆制定策略和制訂行動計劃;
◆確定年度重點工作;
◆制定年度財務和人力預算;
◆設定組織KPI和高管個人績效考核標準。

4.戰略執行和評估

戰略執行並不是一次性的任務,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年度業務計劃要靠經營分析會議來落地。
例行的經營分析一般由財務和運營部門收集相關資料,及時暴露企業在戰略落地到執行過程中的問題和風險,關鍵是找出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思考應該怎樣去推動解決。
企業透過經營分析會議去落實問題解決的責任人和具體時間,並在下一次會議前通報問題解決情況和進展。
如果企業從上到下各個層級都嚴肅對待,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領導層也以身作則,對老大難問題身先士卒,那麼就一定可以實現年度經營目標。
戰略評估要與員工的個人績效考核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及時考核和評估員工有沒有達到目標所預期的水平,如果沒有達到,分析為什麼沒達到。
估之後,考核和績效輔導都要跟上,及時發現員工的績效問題並及時解決問題,在推動員工和主管創造高績效的同時,持續激勵他們,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實現年度經營目標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