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出海產業服務聯盟是吳曉波頻道聯合出海產業服務機構發起的一站式抱團出海社群,歡迎出海企業家與出海服務商加入聯盟。【點此申請加入聯盟】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過去的2024年,全球秩序加速重構,逆全球化浪潮下,中國外貿實現逆勢增長;2025年,特朗普2.0時代開啟,世界政治經濟走向撲朔迷離,中國企業出海,將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近幾年,在數字經濟和貿易全球化的推動下,無論是傳統行業,還是新興領域,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加速佈局全球市場,走向技術創新、品牌打造、本土化運營、供應鏈出海的方向。
已然形成共識的是,中國企業出海,不僅是為應對國內市場的飽和和競爭壓力,更是為了在全球範圍內最佳化資源配置,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那麼,來到充滿不確定性的2025年,全球化將會迎來哪些意料之外的挑戰?企業出海需要如何調整國際化戰略?
開年之初,華商出海產業服務聯盟主理人卓立邀請到了兩位中國企業出海方面有深入研究的教授,分別給出建議與展望。以下為部分內容精華整理:

梁育填教授:
Q1
2025年中企出海,
還適合去東南亞嗎?
我依然認為,東南亞是中資企業出海的首選。
第一是地理優勢。東南亞屬於中國的近岸地區,有大量華人華僑,與中國的聯絡較緊密,是適合投資的國人較熟悉的地區。
第二是產業基礎。
歷史上,日本和歐美的產業轉移選擇了東南亞,留下了一定的產業基礎,近年來,當地配套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也在不斷提升,使得製造業發展在這裡具備先天優勢。
另從產業鏈角度看,中國和東盟地區已經構建形成了一套前後項供應鏈體系,2024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了5%,這得益於與東盟國家等第三方國家日益擴大的中間品貿易。
第三是資源稟賦。這裡的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低廉,且具備顯著的政策優勢,比如越南參與了近20項貿易協定。
Q2
出海東南亞,
企業要特別注意哪些風險點?
首先,企業要根據自身產業特徵,並結合目的國的人力、政策、政治穩定性、產業基礎等進行綜合研判再落地。
以製造業出海為例,能夠承接中國產業佈局的是越南、泰國、印尼和馬來西亞,其中越南是近幾年的熱門目的地,但隨著越南的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不斷增長,不少企業開始考慮落地印尼。
其次,要匹配產業條件和當地市場需求。比如新能源汽車產業出海,適合選擇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的國家,比如泰國等;新能源汽車產品出海,寮國雖然人口不多,但是永珍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卻很齊全,因為作為陸鎖國,寮國油價高昂,電車在這裡有一定的市場。反觀油價相對低廉的國家,電車進入當地市場,仍有較長的路子要走,還需要進一步評估。
最後,一旦走出去,本地化和合規是重中之重。除了文化、宗教,中資企業還要特別警惕涉及財稅、海關、勞工等的法律法規,務必在國際化的程序中做好本地化。
Q3
所有關稅優勢被取消後,墨西哥
還是一個好的出海目的國嗎?
未來投資墨西哥一類的第三方國家,關稅可能會提高,成本可能會提升,但是作為生產地,它還是具備一些優勢,比如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的區位優勢。
其次,未來拉美、東南亞國家裡邊,隨著投資生產,當地人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消費市場也會逐漸起來。
所以現在很多企業出海,一方面把這些第三方國家作為生產空間,另一方面,隨著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之後,也會變成未來中國新的潛在的市場。
我們的產品怎麼打進去、形成新的增長點,是未來中國企業全球化裡邊很重要的一個議題,也就是說,未來的生產和消費可能會在同一個第三方國家裡邊。

馬旭飛教授:
Q1
如何做出海目的地的選擇?
目的地選擇,是國際企業戰略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話題,基本框架就是兩個字“匹配”。主要分享以下三大成型框架:
第一,PEST模型。根據對方國家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社會(Social)和技術(Technological)發展的整體情況,與我們的戰略意圖、資源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進行匹配。
第二,CAGE距離框架。透過文化(Cultural)、行政(Administrative)、地理(Geographic)、經濟(Economic)四大距離維度,來評估全球化背後的風險與挑戰,分析開拓新市場的可行性。
第三,烏普薩拉模型。該理論認為企業的國際化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一開始企業會採用出口等較輕的模式,在適應了不確定性後,會採用“重模式”,比如對外直接投資等,來進行國際化。
由於在鄰近市場開展業務的確定性較高,和企業的“心理距離”比較近,因此我也建議中國企業出海可以選擇東南亞作為首站。

烏普薩拉國際化原始模型
圖源:《出海戰略:中國企業的新藍海》
Q2
中小企業出海,
在路徑選擇上有哪些建議?
主要分為有股權參與的和沒有股權參與的,前者為重模式,後者為輕模式。
就輕模式而言,主要是把產品賣到目的國,有傳統的線下渠道,也有電商、獨立站等線上渠道。
就重模式而言,根據股權佔比又分為好幾種情況,有的設立全資子公司,有的成立合資企業,有的進行海外併購。
在2000年之後、2018年之前的趕海階段,中國企業出海的主要路徑是大舉併購海外公司。
但發展到如今的戰略出海階段,情況已經完全不同,我建議先成立合資企業,部分參股,透過觀察合作者的情況,再逐步增加股權,慢慢從小股東發展成大股東。
Q3
我們可以向日本企業學到什麼,
並運用到中國企業出海程序中?
我覺得外資企業的專業性,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無論哪條支線,做市場的,做技術的,還是做人力資源的,它都絕對不含糊,且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打法。
學習它們的專業性,不一定能夠讓你有什麼特別出彩的地方,但是一定能夠避免很多的坑,尤其在合規方面,絕對獲益匪淺。
還有一點就是日系企業經常會抱團走出去,互相照應,這大大降低了學習成本甚至交易成本。
Q4
有哪些比較好的出海案例,
值得中國企業學習?
我在《出海戰略:中國企業的新藍海》一書中,有提及福耀玻璃的出海案例。
它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迴歸常識、保持理性,在合規的前提下,運用一切可能的法律工具來捍衛自己的權利。
既然來到美國,就要遵守美國的規矩,並運用美國的規矩來解決問題。
Q5
有什麼具體的建議給
正在出海或者謀劃出海的企業?
第一,學習並內化,將之前內卷的模式拋掉,重新學習走出去;
第二,慢一點沒關係,腦子要快,但是手要稍微慢一點,做足準備以後再出去。
華商出海產業服務聯盟號召抱團出海,日後還將邀請更多出海領域的專業嘉賓,圍繞全球化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討論,直播解析真實案例,分享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和專業見解,幫助參與者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出海過程中的各種挑戰。
感興趣的企業家朋友,歡迎加入聯盟大家庭,我們一起乘風破浪,駛向更加廣袤的商業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