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口」到「出海」(一)

7月2日,《明報》發表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HKU ICB)創始院長劉寧榮教授觀點文章,以下為文章全文。
全球關稅戰打響後,中國企業應對措施之一就是如何從「出口」戰略轉為「出海」戰略。出海已成為眾多企業思考和行動的新戰略,不是可有可無的戰略,而是生死存亡的戰略。面對關稅戰造成出口受阻,及「內卷」加劇和產能過剩,中企加快了出海程序。早前我應邀往南京演講,參加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一個年會,主題就是「轉型拷問」和「出海風控」。
其實早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後,中國企業家就主動和被動地開啟了這一戰略轉移。貿易戰爆發及隨後新冠疫情,歐美日韓企業實施「中國+N」計劃,將原來在中國的生產基地轉移到東盟等國家,特別是美國採取「友岸外包」和「近鄰外包」,中企也被迫跟隨轉移他鄉。但不少企業面對出口受壓,中美貿易關係面臨下行的外部環境,也主動選擇到墨西哥甚至美國國內開廠,就地生產,滿足美國消費者需求。
出海五部曲
中國「出海」戰略其實並非今時今日才起步,而是發端於中國改革開放之初。1979年,彼時中國改革開放政策方才啟航,中企承包海外建設專案,輸送勞工賺取外匯,大部分勞工被派往中東和北非阿拉伯國家。如今在阿聯酋、卡達甚至阿曼這些國家,依舊可看到上百萬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的勞工,及泰國人、菲律賓人從事服務業。
伴隨中國國有企業將目光投向海外自然資源,出海戰略邁入「2.0時代」,開始在海外購買礦山和油田。1994年中海油公司花了1600萬美元,從美國阿科國際油氣公司買下印度尼西亞馬六甲區塊的32.58%權益,開啟中國三大石油公司海外收購大幕。1993年中國從石油淨出口國變成淨進口國,如今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逾70%。此後,對油田和礦產的投資規模不斷擴大,趨勢延續至今。中國在澳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礦產投資專案,主要集中於取得能源和關鍵礦產資源。這些投資涉及多個國家和礦種,包括稀土資源,以支援國內經濟發展和戰略需求。
同時,隨著民營企業崛起,出海戰略進入「3.0時代」,優先考慮透過併購外國企業來取得技術。這些交易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需求,也為外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便利。2004年,TCL公司收購湯姆森的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手機部門;2005年聯想收購IBM的個人計算機業務;特別是2010年吉利汽車收購富豪汽車,引起全球轟動。這些當年被稱為「窮小子娶富婆」的併購故事,結局各不相同,有的成功,有的失敗。華為作為最早佈局全球的民營企業,2005年其海外收入超過國內收入,成為最早具全球化運作的中企。
2010年中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出海戰略邁入「4.0時代」。一方面,隨著2013年開始實施「一帶一路」計劃,中國的海外基建專案在各大洲全面鋪開。以央企為主力的出海潮,聚焦公路、鐵路、港口等大型工程,中國基建實力走向世界,引發全球關注。同時,中國民企於全球舞臺愈發嶄露頭角,戰略眼光逐漸轉向全球資產的最佳化配置。在這新階段,海外市場的併購交易呈「井噴」之勢,如安邦保險收購紐約華爾道夫酒店、復星集團攬入法國度假品牌地中海俱樂部、萬達集團併購美國傳奇影業,及中國化工集團收購瑞士領先的農作物種子和農藥集團先正達。
於國家政策鼓勵下,不少民企走出中國,到海外購買優質資產,中國資本進入歐洲和美國。不久特朗普上臺,美國政策出現巨大變化,併購歐美企業的浪潮消退。根據華盛頓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數字,2006年中國對美投資是零,到2016年攀升至535億美元,達到歷史巔峰。惟2019年後中國對美投資開始消失,到去年不足10億美元。
關稅戰下的戰略轉移
當前,出海戰略已邁進嶄新的「5.0時代」。這一飛躍,受中國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及地緣政治變化所驅動,聚焦高階製造、佈局全球生產基地、提升供應鏈戰略地位。中國矢志不渝追求品牌全球化,特別是在與美國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新興市場已成為中國實現全球擴張的關鍵陣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去年中國高階製造業出口表現亮眼,多個領域實現大幅增長。其中,高階裝備出口增長逾四成,機電產品出口增長8.7%,風力發電機組出口增長71.9%,電動汽車出口首次突破200萬輛,光伏產品連續4年出口逾2000億人民幣;鋰電池出口39.1億個,創歷史新高。此外,3D印表機和工業機械人出口增速,分別達32.8%及45.2%。高科技產品出口快速增長,反映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成效,也彰顯了中國於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由於貿易保護主義,中企在進入美歐市場遇到諸多限制,尤其是高科技產品。去年5月,美國時任總統拜登宣稱中國電動汽車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風險,大幅提高關稅,從25%升至100%,加拿大政府緊隨其後,也將關稅提高到100%。歐盟也在去年底宣佈,將中國電動汽車關稅從10%大幅提升到最高45.3%。
過去幾年中企因地緣政治因素,日益迴避英國、德國、法國等西歐國家主要市場。據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所與榮鼎諮詢公司資料顯示,去年中國對歐盟及英國的直接投資總額增長47%,達100億歐元,但僅為2016年峰值的五分之一。去年中國對歐投資7年來首次回升,主因是中國在匈牙利的新能源汽車與鋰電池投資專案激增。匈牙利吸引了中國對歐投資總額的31%,連續第二年成為中國投資首選目的地,承接了中國在歐洲十大投資專案中的4項。
高階製造與新興市場
中國海外產業投資有兩大傾向:一是偏向新能源等中國佔據優勢的高階製造業,二是選擇與中國友好的新興經濟體。匈牙利正好滿足了這兩大要求;在歐洲,塞爾維亞是中國投資的另一個重點。
中國對匈牙利投資主要集中於新能源汽車,佔中國在歐洲相關投資的六成以上。中國在全球鋰電池產能所佔份額達79%,領先美國的6%;匈牙利目前位居第三,佔4%全球市場份額,並計劃超越美國。
中國選擇匈牙利作為新能源汽車和鋰電池的最重要投資生產地,為中企進入歐洲市場提供了一個重要戰略機遇。匈牙利的地緣政治、經濟和戰略優勢,及相對友好的投資環境,為中企提供了進入歐洲市場的便利條件。作為歐盟成員國,匈牙利為中國汽車和電池產業提供了進入歐洲市場的橋頭堡。中國投資的產品可以在歐盟範圍內自由流通,中企可以規避一些可能出現的貿易壁壘,毋須繳付額外關稅,降低貿易摩擦風險。
此外,匈牙利還有成熟的汽車產業基礎,可以向中國汽車和電池產業提供配套支援。透過投資匈牙利,可以促進中國與歐洲在汽車和電池技術方面的合作與交流,推動中國相關產業技術升級。相比西歐國家,匈牙利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有助降低生產成本。
全球規模最大的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於匈牙利東部城市德布勒森(Debrecen)投資了大型生產基地,投入額高達73.4億歐元。為此,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受邀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及電池、光伏和電動汽車領域的多名民營企業家,參加了習主席對匈牙利的國事訪問。電池製造商億緯鋰能也在德布勒森建立了其首個歐洲工廠,向寶馬汽車供應電池。比亞迪在匈牙利南部城市賽格德(Szeged)投資50億歐元,建設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歐洲總部和研發中心。這是中國汽車企業在歐盟建設的首個乘用車工廠,該基地將分階段建設,預計為當地創造數千個就業崗位。
這些投資帶動了匈牙利汽車產業發展,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綠色經濟轉型。匈牙利政府積極推動與中國在新能源汽車和電池產業的合作,致力將該國打造成歐洲新能源汽車中心。
全球佈局 企業新趨勢
在全球綠色低碳轉型背景下,對新能源需求持續擴大。憑藉持續的技術創新、完善的產供鏈體系,中國新能源出海已成趨勢。除寧德時代在匈牙利、德國和印度尼西亞的大手筆投資,中國儲能企業也紛紛在海外建廠,角逐全球市場。億緯鋰能在匈牙利和馬來西亞,國軒高科在泰國、德國,孚能科技在土耳其,中創新航在葡萄牙,欣旺達在越南的工廠,或已投入使用,或在建設和規劃中。
隨著國內電動汽車產能顯著增強,中國車企正探尋新市場。比亞迪的全球擴張將目光投向海外,持續推進出海,於巴西、匈牙利、烏茲別克等多個海外地區投資建廠。此外據內地媒體報道,上汽集團、廣汽集團、長城汽車等都在海外設立工廠,佈局海外產能。中國車企步日本和德國汽車公司之後,全球佈局產能戰略,當地產能,當地消化。
無疑這是中企應對全球地緣政治變化和自由貿易體系受到重創之後,必須思考的發展戰略。中國曾被譽為「世界工廠」,中國的出海戰略已出現強勁勢頭,展現了中企在全球拓展的壯志雄心,呈現中國從「出口」到「出海」戰略的演進歷程。這一顯著轉變,不僅映射出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深刻演變,更昭示著全球經濟的全新格局與重塑。
目前中國出海的佈局,從以往歐美市場向新興經濟體轉移,對「一帶一路」參與國的投資呈現增長,從東南亞到東歐的匈牙利與南歐塞爾維亞,再到非洲與中東、南美巴西等區域,全面鋪開。但從「出口」到「出海」戰略的演變,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地緣政治,這極有可能成為制約出海戰略的最大絆腳石。鑑於地緣政治格局不斷演變,對中企在全球範圍的擴張構成潛在威脅。中國企業——不管是國有還是私營企業——都必須深刻認識地緣政治風險,靈活調整戰略部署,在出海戰略中支援投資所在國的經濟發展,實現雙贏,增強在全球的軟實力和影響力,以確保在「出海5.0時代」中穩健前行、取得成功。
(從「出口」到「出海」.系列一;下週三(7月9日)續)
更多劉教授觀點
掃碼或點選“閱讀原文”獲取課程資料
如果感覺內容不錯歡迎在文章下方“一鍵三連” 也可以點選左下角⬇頭像關注並且🌟星標這樣新文章就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列表裡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