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注
T同學來自美國高中,參加了海狸學院的低年級專案和本科申請,在RD階段被耶魯錄取。T同學當年在Ross數學營(線上)快結束時,直接奔赴河南洪水受災地區參加抗洪救災–裝沙袋,堵缺口,睡大堤,整整三週。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T同學的申請歷程專訪。

問
非常感謝你抽時間接受我們的採訪,你現在是在參加耶魯的Orientation (新生迎新會)是吧?你覺得怎麼樣?今天主要想聊一聊整個申請過程,因為現在有好多學弟學妹正在經歷這個過程,希望你能分享一些經驗給他們。
答
耶魯把自己的Orientation叫做Camp Yale。我第一次看到介紹時被琳琅滿目的選項給震撼到了。每個人都能夠報名最適合自己的專案。如果這是你第一次旅美留學並且想要儘快融入美國社會,你可以選擇比較生活化的OIS,在那裡,高年級的留學生真的會手把手地教你一切生活上的注意事項,從買電話卡到怎麼過馬路(我的一個學姐朋友還開了一個教你怎麼用Snapchat的爆火講座)。還有有的專案特別艱苦,但是我個人認為卻是Camp Yale裡最出彩的,比如說FOOT(First-Year Outdoor Orientation Trips)。這個活動就是大家開幾個小時的車去阿巴拉契亞深山裡長途跋涉,12個人為一個小組,帶上衝鋒包、乾糧、衣服,還要自己在外面搭帳篷,全程都在山裡吃住,任何電子裝置也要提前上交。大家跋涉好幾十英里,度過整整3天4晚才回來。這12個人真的是同甘共苦,出生入死。每個小組除了有一個大二或者大三的接受過專門訓練的學長學姐帶著外(他們也是隻有地圖一張),再沒有其他嚮導。今年好像有600 個人報名,非常壯觀。還有一些難度值在“中間檔”的活動,比如有聚焦在STEM領域的BUILD、或者是實踐商業專案初創並且能和耶魯耶屆校友深入溝通的LUANCH,都很有意思。
Orientation最後一晚上有Bulldog Bash,算是我們學校一年一度的大音樂節,會在Old Campus搭一個大舞臺,周圍草坪上有一圈的小吃攤。這基本上是所有學生漫長暑假返校後的第一站,無限的青春活力瀰漫在那個夜晚的每一個角落。

Students on Yale FOOT Program

問
參加orientation 讓你對耶魯有沒有一些新的認識,或者比較驚奇的新發現?
答
說實話,從小耶魯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個文科大校,感覺大家不是在學人文歷史就是在學人文歷史的路上。但是從我接觸到的新生朋友和我認識到的很多學長學姐裡面,我可以說70%的人要麼是選擇醫學預科、要麼就是生物科學、要麼就學其他的STEM學科。哪怕是人文學生,大家也一定會搭配上一個理工科類的專業。對於這個佔比,我很驚訝。

問
你有沒有問周邊在耶魯待的時間久的人,這種情況是這兩年才出現的嗎?還是耶魯一直以來就是這樣的?
答
我覺得應該是近幾年出現的新情況,可能也與這一代學生們的整體學術興趣的風向轉變有關。我前兩天和我的學術顧問約咖啡的時候有聊到這個現象。耶魯每年會給新生隨機分配一個學術顧問,我的顧問已經快八十歲了,每年只帶兩個學生(她自豪地聲稱抱過還在襁褓中的我校本科院長)。她是個有點守舊的人。她告訴我說她發現這兩年有特別多學生來耶魯是隻想學習理科,但是她覺得“This is not what Yale is for.” 我就覺得蠻有意思的,至少說明這是一個比較新也比較突然的現象。說到這裡我想起了另一件特別奇怪也特別有趣的事情。在orientation期間新生有一個Academic Fair,不同系會在不同教室裡開答疑會,學生可以進去了解選課事宜。我就發現計算機、生物科學這些理工科哪怕用了階梯教室都可以做到人頭攢動;反觀文科類專業,比較文學和東亞文學共用了一個小會議室都還是門可羅雀。但根據我的觀察,這樣的現象可能會隨著年級的增長而有所改觀。

問
我們說回到申請季,在整個過程中你也經歷了很多起起落落,能不能大概回溯一下,給大家分享一下申請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旅程?
答
我想從一些難忘的場景開始談起。最深刻的記憶,是暑假結束後的那段日子,從九月持續到十一月早申截止。暑假裡,我總是有一種幻想,覺得暑假並非完成文書的唯一時機,畢竟開學後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但現在回想起來,那一個多月真的是眨眼即逝。不僅要保證申請前最後一學期的GPA,學校包括社團交接在內的一切事務都要用心去琢磨、給自己和學弟學妹們一個交代。但如果你再加上寫各個學校的文書的話,你會發現完全是忙不過來的。你還沒反應過來,早申就結束了,還沒等你喘過氣來,馬上又要開始忙下一輪的RD申請了。所以,我的第一點就是,暑假裡寫多少文書都不算多。千萬不要認為早申的文書寫完了萬事大吉了,RD文書到時候再寫。實際上,不論是從心理還是時間上,這樣的準備都是遠遠不夠的。
第二點,整理自己的活動列表其實是我申請過程中的一個頗為享受的時刻。它是對過去三年半到四年經歷的一個暖心而難忘的總結。回顧自己到底做成了多少事情,從中挑選出最有意義、最能講好我的故事的活動,並甜蜜地糾結究竟怎樣給他們排序。把四年的汗水和歡笑濃縮在幾行字裡真的很有挑戰性。我經常和顧問老師為幾個小詞反覆推敲、甚至是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增減。這個過程雖然不能說不辛苦,但也算是為自己高中生涯的努力添上完滿的終章。
最後,文書創作中的頭腦風暴過程也是苦樂參半。我的文書不知道究竟改了多少版。我是那種經常能突然蹦出新想法的人。說實話,就寫作來講,我覺得有時候反覆無果、機械化的改版比不上五秒鐘的靈光乍現。當然努力也很重要,但有的放矢才能讓收益最大化。比如我耶魯的Why Major文書,我從暑假一直寫到了最後一刻。最初我想表達我對歷史的熱愛,但無論我怎麼寫都覺得體現不了我學術興趣的多樣和豐滿。於是我開始考慮如何將自己對歷史和天文學的興趣在筆下結合起來。毫不誇張地說,最後定稿的那個點子是我在坐在電腦前不吃不喝了一天一夜陳思冥想終於在凌晨3:40豁然開朗的結果。有了思路,真正定稿只花了我不到十分鐘。現在回想起來,子夜眉頭緊蹙的沉思之於我,也許無異於酒缸之於詩仙。
問
對,靈光一現很重要,但我想補充一點就是首先要明確文書的大方向感。你的大方向感就是你知道自己要把歷史和天文透過一個獨到的角度結合起來。另外,你能夠咬住它不放鬆,花上一天一夜去寫出來,這是非常難得的。只有在這些前提下,你的靈感才能迸發出來並順利地落到紙上。
答
我覺得您總結地非常到位。靈感確實既是瞬間的閃光,也是長期積累的結果。這個過程有點像試錯法:如果沒有把一個個想法付諸筆墨,沒有大方向上的一遍又一遍的排除,是不可能找到最後的成果的。

問
你提到早申請很快就過去了,你是覺得暑假安排是可以更加緊一些是嗎?然後在等早申請結果的時候,又開始了RD申請,以及之後在 1 月份、 2 月份、 3 月份又開始了等待,是不是也是一種煎熬?有沒有哪些經驗分享一下呢?
答
我覺得,一旦你提交了申請之後,你的日程就不再是按週一週二這樣常規安排在走了。反而,各個大學的申請程序和關鍵時間點以一種倒計時的形式成為了你的作息:還有幾天哪個大學放榜、還有幾天我有某個面試。你會發現你會漸漸沒精力關注學校的事情。我明白申請壓力的巨大,但我認為千萬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學習。如果早申出結果了當然萬事大吉,但如果事與願違,你就會發現自己RD階段成績單又比一切都重要了,這時候再去亡羊補牢只會平添壓力。
此外,人生不僅僅是關於大學申請。如果所有時間都用來等待大學的錄取結果和準備面試,你就失去了在高中最後一年跟最好的朋友們朝夕相處的機會了。我其實一開始就犯了這樣的“錯誤”,為了申請而與世隔絕。等到猛然發現我們高中時光只剩下最後兩三個月的時候,才意識到這是多麼大的遺憾。
還有,哪怕早申已經遞交了也不能覺得高枕無憂了,積極地跟自己的學校的counselor和你申請的大學之間的交流也至關重要。我的counselor就曾經跟我吐槽過,很多同學明明前兩天還在跟counselor你儂我儂,巴不得每時每刻都泡在他辦公室追著他聊申請材料,但一點完提交按鈕立馬找不到人了。等到發現自己要RD了,所有人都一窩蜂又衝回去找他。這樣時間安排是錯誤的,因為你和你的同學時間表都大同小異,你焦慮大家也焦慮,所以counselor時間永遠是滿的,到時你就更找不到機會和相關的老師以及大學裡相關的聯絡人溝通了。所以說應該提前早點做好規劃安排。還是那句話,誰都希望早申能出成績,但是也要放長遠的規劃,如果早申請不順利的話,總是要應付RD的。
我覺得學校的counselor是一個絕佳的資源,和counselor的交流不僅限於詢問有關大學申請或學校相關的問題。實際上,即使在正式申請開始之前,和counselor定期更新一下你的近況、分享一下最近的某些有意思的經歷,都是非常推薦的。哪怕是每月進行一到兩次的交談,都能顯著幫助你的申請過程。因為counselor是要給你寫推薦信的,而這封推薦信對於大學申請是至關重要的。像我們學校的counselor一個人可能要負責二三十個甚至更多學生的推薦信,光靠群發調查問卷上的問題遠遠無法深入瞭解到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哪怕counselor知道你參與過什麼活動,他們也沒辦法透過問卷上的隻言片語獲取你的性格和你背後的故事。而這些關於軟實力的內容才是真正讓counselor推薦信出彩的核心。我就非常重視和我counselor的關係,和他也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哪怕是申請結束後我也保持著和他的深厚友情。
問
你分享的這一點很不錯,就是說要學會利用這個資源,學生們不是說是非得有需要幫助的時候再去找counselor,平常也要跟counselor有緊密的聯絡和互動,這點很重要。

Yale Campus

問
我還想跟你談談做school research學校研究,我知道你一直都是非常有方法的,你也非常善於動腦筋。在做學校研究的時候,你覺得有哪些技巧能夠分享給學弟學妹嗎?
答
我一開始是透過瀏覽官網做學校研究,但是官網上的資訊實在是海量,很難有效處理鋪面而來的資訊並從中找到跟自己相關的內容。所以後來我就去看YouTube上學生的VLOG,因為人很多時候是視覺動物,文字寫得再精彩可能都比不上一幀實地的畫面。我的直觀感受就是,我在做學校研究時瞭解到的耶魯,和我這幾天從實際orientation中看到的耶魯,可能完全是兩種不同氣場的學校。官網上的耶魯可能只是一排又一排的哥特式建築,但真正那種在學術殿堂裡百家爭鳴、意氣風發的氛圍是隻有當你真正踏進禮堂和教室時才能夠感受到的。我的很多同學都有這種感覺:幾個月的網上學校研究能瞭解到的學校可能不如你在校園一小時領略得真切。你可以直觀地知道每天從宿舍走到食堂要花多久、哪裡有長椅我能坐下來休息、哪家咖啡店最適合忙裡偷閒。因此,我也會很建議有條件的學弟學妹去自己心儀學校的校園裡走走。
我還喜歡看Quora和Twitter上有一些可能畢業了二、三十年的校友,或者是在校生分享學校的一些趣聞軼事。我也會在Instagram上翻看在校生在表白牆上的吐槽,或者關注學校的賬號(不只是總賬號、各個學院哪怕圖書館的賬號也都非常有趣)。這樣一來,不僅我可以知道某校招生辦最近又舉辦了什麼活動、人文學院又推出了哪些新的茶話會,你還可以從字裡行間讀出一個學校學生的整體面貌和精神狀態。這對你分析如何更加契合學校的口味是有很大幫助的。
我一向是很牴觸在文書裡照抄學校官網上的宣傳的。官網內容就那麼一些,大家和你看到的都是一樣的東西,這麼多年來所有申請者翻來覆去可能寫的都是那些東西,照本宣科對於自己、對於讀你文書的招生官多少都是種折磨。
早申結束之後、包括 RD 結束之後,接踵而來的就是學校的各種面試,你永遠不知道到底哪一個面試會先到來。誇張的情況有可能一下子四五個學校同時跟你約面試,甚至有的直接和你約後天。臨時抱佛腳去做學校研究是絕對來不及的。所以有時間就要多瞭解自己申請的學校,無論對寫文書或面試包括未來擇校都會有幫助。

耶魯每年舉辦的“Bulldog Days”為被錄取學生提供參觀校園的機會

問
我們再聊聊文書這方面,能大概分享一下你覺得頭腦風暴問卷對你有什麼幫助嗎?寫問卷的時候有沒有產出對自己的新的認識,或者說找到了一些以前可能沒有太關注過但是比較有意思的想法和經歷?
答
寫頭腦風暴問卷(BSQ)對我的幫助絕不僅僅只是一個素材庫那麼簡單。寫問卷讓我能夠靜下心回想,走過這麼長的路、我所經歷的每一件事情給我帶來的感悟。在挖掘回憶的過程中,一個很好的文書題材可能就躍然紙上了。而這種挖掘和品味的過程是你絕對獨家的,沒有任何人能夠幫助你,哪怕是你最親的人。當你把自己的幾段經歷放在一起橫向觀察,你很容易能夠總結出一條主線。有了這條主線,你再去進一步跟海狸的老師或者是學校的counselor討論自己的文書思路或者是申請策略時,你就會有自己的主見和聲音 – 這是非常重要的。
寫BSQ的時候我回憶起了初中時代研究煮泡麵先放醬料還是先放面的經歷。我試著將這段趣事與我的成長和自我的價值發現聯絡在一起,發現是個很有意思的故事。雖然我最終沒有用這篇作為主文書,但是我覺得這個故事哪怕就是二十年後我再回憶起來也是溫暖幽默的。如果沒有BSQ,可能我這輩子都不會挖掘出記憶深處的這個小調料包。
我個人認為BSQ的另外一個作用在於補充你對活動列表的梳理。活動列表的排列大多基於你在某方面所做的成果、是可量化的。但是成果不一定能和感觸成正比。比如我發現自己在歷史、天文方面的活動能夠在列表上佔據主流,但我高中生涯感觸最深、最能定義我的瞬間很可能只是我在學生會組織的某一次活動 – 而這個活動很可能都沒機會進入到最終的列表裡。所以我認為,BSQ對確定整個申請檔案的主題、對面試,甚至對你選專業都是有幫助的。

問
你的主文書當時也是寫了很多不同的版本,可以講講當時討論和選擇的過程,以及文書老師的參與嗎?
答
我記得在最後要提交申請之前的兩個禮拜我們還在一直反覆的辯論。我有3個版本的主文書,我的顧問老師、各個文書老師,甚至我們學校的英語老師都看過。在這個過程中至少有20個人參與不同版本的文書評選。其實這3個版本到最後多多少少都派上了大用場,但在當時只能選一篇的情況下就需要反覆地權衡利弊。哪怕確定選擇抗洪救災這個故事之後,我也和老師們非常激烈地討論瞭如何避免讀起來像在宣傳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如何照顧讀者的整體感受。
寫文書時你會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我可能寫完每一篇文書都覺得這是我這輩子寫過最好的一篇。但是當你把文書和他人分享並聽取反饋時,剛開始你可能會激烈地覺得別人的意見完全牛頭不對馬嘴,但當你在靜下心思考後會發現有些建議好像還真是那麼回事,然後再一看自己的文章會覺得也沒有之前想的那麼好了。但是不管你對反饋的內容怎麼看,我覺得從別人那裡獲取建議和意見這個事情本身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過程。因為可能 100 個人裡面有 99 個人都覺得你的文書好,只有1個人覺得不好,但要是那個人恰恰就是你的招生官,你有什麼辦法?招生官瀏覽文書的速度非常快,這種情況下,沒有反覆推敲是寫不出來有力的文書的。而且很可能她唯一記住的就是你曾經認為無關痛癢的“雷點”,這就真的有冤無路訴了。
我的每篇文書基本上都是綜合了所有人的意見,平均改過不下十稿。但是我還是希望提醒學弟學妹們一點,在這個過程中,個人意見也至關重要,不要在反饋聲中磨滅掉自己的思想。
問
對,而且你要知道別人意見的合理之處,而不能只是非常情緒化地認為別人在否定你。要看的到,聽的見別人的意見,同時你要有定力。你的主文書在聽取別人的意見的時候可以說是驚濤駭浪。
答
對!有時候可能剛好被一個老師批評完,批評得我汗毛直豎。而下一位老師在同一篇文件裡就非常熱情洋溢地讚揚我文書寫得慷慨激昂!五分鐘內冰火兩重天,如果沒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很快就會畏畏縮縮了。

問
你的文書也是非常非常獨特的一個經歷。首先,你抗洪救災的這個故事有太多素材可寫,我們當時都篩選了不知道多少遍。其次,你的文書基本上 90% 的篇幅是在講故事,直到最後 10% 才點題。讀的過程中都不知道你的故事最終落腳點會是什麼,從架構上來講也是比較獨特的而且也比較難把握的。在寫這樣一篇文書的過程中,你有沒有什麼心得體會可以分享給學弟學妹?
答
其實在把它寫成650字文書之前,我把整個故事從頭到尾寫成了二十幾頁的文章。這篇更長的文章本質上是一個很大的素材庫。因為寫文書有時候寫著寫著你可能會忘記哪些事情是更驚心動魄的,或者哪些是更有意義的。有了這篇長文章,不管你怎麼寫,都離不開大素材庫的框架,這對你的寫作和後面對文章的反覆推敲都是很重要的。
另外,我記得當時我們也討論過在個人陳述中花這麼長的篇幅講故事究竟正不正確。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樣寫有很大的風險,因為好像我的整個主文書都是在講別人的故事,並沒有講出我個人的成長,只寫了我觀察到的事情。
但其實,我的主文書所體現的思想,與我自己所熱衷的事情是不矛盾的。因為我一直就想成為一個對歷史最忠實的記錄者,而且這種記錄者不是隻會從宏觀敘事角度去記錄拿破崙、凱撒、或羅斯福這些偉大的個人英雄的所作所為,我更想要去記錄跟他們處在一個時間節點上,跟他們一同影響了歷史程序的每一個普通的人,哪怕他們只是一個小小的註腳,他們都應該被看作這段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很可惜,這些人常常都是我們第一個忽略的。我一直以來和我未來想要去奮鬥的恰恰是這樣的目標。而透過講述故事,我能夠把我的思想和哲學融入到我這篇文章中所形成的寫作理念,而且讀到最後也有一種峰迴路轉的感覺。我講了這麼多,到最後再扣題,我覺得會比開篇立意,然後再從頭到尾講述自己的經歷更酣暢淋漓。而且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後者反而可能會有一種個人英雄主義敘事的那種感覺。這並不是我想要的,我更想成為一支筆去客觀地敘事,我就是這一切的一部分,但我絕不應該是主體。
但這只是就事論事,以上的結論很可能只對我的故事適用。無論怎麼說,文章還是要為主旨服務。你想要表達的和你最後文章寫出來的是兩個不同的、甚至是相悖的東西。這是萬萬不可的。

問
除了文書,我還想跟你聊聊你的學術興趣。很多情況下,如果學生既喜歡文科又喜歡理科,但又沒有一項學科是特別突出的,家長就會有顧慮,覺得學生必須要在某一個專業方向上有突出表現,否則的話就不行。你的經歷也是非常獨特的,你從一開始研究天文,到後來又參加了很多數學夏令營和寫作營,然後你又對歷史感興趣。你是如何在不同的、未知的學術興趣中勇敢地探索並能一步步走到現在?
答
我一直特別感謝的、也忘不了的就是顧問老師的一句話。我在九年級的時候被一個問題困擾,當時我不知道我應該是要花時間去研究歷史,還是應該花時間去研究天文。顧問老師當時告訴我,人可以不只有一個熱衷的事情、可以不只研究一個興趣愛好。老師的話瞬間讓我覺得找到了知音。
我來讀美高之前,在國內讀的完全是公立的初中,學校的資源說實話也很有限。所以我基本上跟國內的大家都一樣,興趣愛好的選擇很少,基本上就是數學,或者計算機,最多就是再加上手機攝影。我一開始也以為自己就會在理科道路一直走下去了。其實我從很小的時候就對講故事和歷史非常感興趣,而我以前一直就把它當作課外興趣愛好。但是後來我發現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一是到美國之後,我能夠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資源。第二個是聽了顧問老師的話之後,我意識到沒有必要非要去選擇死磕一條單一主線。一方面,這一條路可能走的人會很多很擠,另外一方面你可能要犧牲掉很多曾經定義了你的熱情,這是得不償失的。所以顧問老師的話給我指明瞭方向,我從高中一開始就有意的去讓自己嘗試各種不同的新東西。比如做天文學研究、歷史研究,讓我有機會了解真正的大學科研是一個怎麼樣的流程、有哪些應該做的事情、它現在最熱門的研究方向是什麼、要達到某種成果我需要做出什麼樣的努力。到後來我又嘗試各種夏校,這些都是令我感悟頗多的經歷,也是一個試水的過程。既然我有這些愛好,對這些東西都有熱情,為什麼不都去試一下呢?為什麼一定要做所謂的犧牲?很多人有一種焦慮,認為一定要在一個領域做到拔尖的程度才能夠有機會錄取到一個優秀的學校,我覺得不盡然。耶魯就一直宣傳“And”思想,希望學生能夠文理科素質兼備。我在耶魯也的的確確發現身邊都是這樣的文藝復興式人才:有的同學可能熱衷於計算機和歷史的結合,有的可能熱愛數學和古典學,還有的人可能對國際關係和戲劇同樣熱衷,這種“And”的現象在耶魯學生當中非常普遍。還是那句話,不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國際比賽的金牌或者冠軍。

耶魯大學校徽,底部校訓為拉丁文“光明與真理”

問
你在嘗試各方面興趣的時候,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一方面是你善於利用資源,二是你有很強的執行力。我覺得時間管理上你做的也非常到位,從時間上來講你有哪些策略性的考量?
答
在時間規劃方面,我習慣根據時間、空間和資源的需求程度來規劃我的行動。就像在學校裡封閉的幾個月裡,如果將全部時間都用來攝影、拍來拍去都是那些題材。因此,在這個時間和空間裡全部做攝影這件事就很不科學,也沒效率。在學校裡,我常常和科研教授一個月聊一到兩次,在週末或者是哪怕晚上放學回來,我有時間就會去幫他處理一些原始資料或者畫畫圖,總之,在學校的這段時間可以做一些投入時間短且需求靈活的事情。暑假就是做歷史研究的好時候。我對東亞歷史和中國歷史非常感興趣,因此我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各地看歷史原件。有一年暑假,因為要研究太平天國對江南的影響,我就跑到了浙江圖書館 – 那裡有海量的網上找不到的歷史原件。總而言之就是要因地制宜,你處在什麼環境、有什麼機會就要利用好、去安排合理的事情。雖然說沒必要犧牲一個興趣去做另外一個興趣,但是你需要有一個先後緩急的順序。另外,高中的三年半很快就過去了,什麼時間段做什麼事情,我覺得是需要一個提早的規劃的。靠自己的一腔熱血急匆匆扎進所有事情裡會讓自己手忙腳亂。

浙江圖書館

問
我知道你對攝影也有很濃的興趣,也想著寫攝影素材的文書,這方面你有什麼想分享一下的嗎?
答
我覺得寫攝影素材的文書時,找到好的寫作角度是非常關鍵的。本身攝影本身能夠討論的內容就不多,所以我選擇了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入手。我認為攝影圈子存在著愛好者之間因為相機或者鏡頭等硬體配置的不同而產生的歧視現象。我在攝影的時候是否有意無意對這種不平等現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呢?我就從這一點開始思考,最終寫出了頗為滿意的內容。

問
最後你還有什麼心得體會想要跟學弟學妹們分享一下的?
答
我希望借這個機會感謝我的父母,感謝海狸,感謝四年來身邊的老師、同學和朋友們。沒有你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我。在接下來的大學生活裡,希望我們依舊能如新如故。如果我的分享能夠給大家帶來哪怕一點點啟發,對我來說就已是意義非凡了。我至今依然記得站在申請季那大霧迷濛的岔路口望向未來的那種彷徨 — 在看不到盡頭的一個又一個挑戰中,似乎很難相信短短三個月後就是鳥語花香。但,請大家務必相信,“陰天之後總有續命的晴空” — 這句來自林俊傑的《交換餘生》的歌詞,一次次在黑暗中牽住了我的手。不要害怕前方充斥的不確定、也不要擔心在岔路上會反覆跌倒,因為當你走到終點後會發現,一切一定都是命運最好的安排。“如果我們幾經轉折,結局一樣不動,也才算無愧這分合”。
最後,和大家分享一副我特別中意的對聯 – 五年前走上中考考場前,我曾經將它寫在黑板上勉勵自己和同學們,今天也希望它能夠給申請季的學弟學妹們帶來同樣的力量: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小編結語
非常感謝T同學為大家帶來真誠的分享,祝T同學在未來的大學生活中能夠繼續帶著樂觀的心態和堅強的意志,向未來發起挑戰!
【轉學喜報】1枚賓大,2枚布朗,1枚杜克,1枚西北,2枚康奈爾,1枚喬治城外交學院!
【重大喜報】1枚斯坦福轉學offer!4枚哥大轉學offer!
【轉學喜報】3枚芝加哥大學,3枚密歇根大學安娜堡轉學Offer!

海狸學院過往轉學錄取彙總

報名或諮詢海狸美本轉學專案請長按下方二維碼,填寫海狸報名諮詢表,並勾選“大一或大二轉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