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b.
24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01
有趣的是,當你抱有“成為強者就可以避免痛苦”這種觀念時,你大機率成為不了一個強者。
事實是,所謂的“強者”,或者是掌握了更多權力、智慧的人,需要面對的痛苦和麻煩會更多。可以說,“痛苦能夠讓人成長”這句中二臺詞是有絕對的合理性的。
沒有痛苦,人是沒有內在動力去改變的。
如果你覺得現在的處境非常的舒適,那你一定是不想改變的,哪怕無數人告訴你,你只要再努力一點就可以過上更好的日子,只要你不感知到痛苦,你是不會改變的。
這不是什麼大問題,人類本身就是被設計成這樣的。
人類不是那種看到外界利益,就能輕鬆投入自己全部資源去改變的物種。說實話,這種沒事到處耗散自己資源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作死。
你可以理解為:程式碼要是還能執行,哪怕執行得不流暢,也不要輕易去改,否則修改得要是不對,整個系統都要崩。
除非是你感知到,程式碼將在短時間內崩潰。那麼這時,你也不顧上舒適了,提著腦袋都要改一改。
“痛苦”就是這個“短時間內要崩潰”的預兆,會隨著BUG在系統內的累積,感受性會不斷增強。
所以,其實在這個層面上,痛苦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基因保留了“感受痛苦能力強”這個特徵,就是這個結果。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當個體遇到削弱其自主性、勝任感或歸屬感的環境或情境時,他們會經歷心理困擾。這種困擾可以成為一種激勵力量,促使個體嘗試恢復其需求的滿足,或從使其感到挫敗的情境中撤離(Ryan & Deci, 2000, American Psychologist)。
因此,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痛苦本身是一種訊號,它提醒個體當前的需求無法被滿足,需要進行調整和應對。
這種調整可能是改變外部環境,例如離開一個不支援自主性的工作環境,也可能是改變自身的內在狀態,例如提升自己的勝任感以應對挑戰。
痛苦之所以具備現實意義,是因為它迫使個體在困境中尋找新的適應方式,而這一過程本身往往是成長的關鍵。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痛苦本身並非良藥,如果沒有正確的應對方式,痛苦可能成為一種消極的迴圈。當痛苦來臨是,一些人選擇酒、遊戲、賭博去減少了痛苦的感知,當然,這個行為的結果只會導致自己被社會淘汰。
因此,面對痛苦的正確方式是理解其背後的需求訊號,並透過積極的行動或策略進行修復。
這不僅能夠讓個體重新恢復心理需求的平衡,也能夠透過一次次的修復與調整,塑造出更強大的內在能力。
所以說,你想成為強者的話,不應該回避痛苦,甚至要睜大眼睛審視自己,是不是看不到危險,是不是躲在溫柔鄉里,你甚至主要主動擁抱痛苦,學會享受解決痛苦所帶來的成就感。
☀作者:劍聖喵大師,高校心理學教師,青年學術帶頭人,省心理指導委員會理事,著有《別讓情緒,毀了你的努力》《優秀的人,從來不會輸給情緒》。本文選自劍聖喵大師(ID:swordpain),願得我心如明月,獨映寒夜迷途。灼見經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