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的四味痛苦藥

作者:逸柳的知行之路
來源:逸柳投研筆記(ID:ealiu_investment)
在大學時候,看到一個電影《遺願清單(The Bucket List)》,當時很有感觸,而現在我也會時不時重新看一下。當兩位主人公坐在金字塔頂上,看著美麗的晚霞,卡特(摩根·弗里曼飾)跟科爾(傑克·尼科爾森飾)講到了進入天堂中的兩個問題,一個是“你這一生過得快樂嗎(Have you found joy in your life)”,另一個則是“你的一生給別人帶來快樂了嗎(Has your life brought joy to others)”。
這兩個問題,有時候想起來會覺得不好回答,但是,我們可以換一種問法:“你這一生規避了痛苦嗎”,以及“你的一生讓別人規避了痛苦嗎”。在1986年哈佛畢業典禮上,芒格給學生們講了“獲得痛苦生活”的“四味良藥”,收錄在《窮查理寶典》第四章中,我們一起看看。
第一味藥:“要反覆無常,不要虔誠地做你正在做的事”。
也就是做一件事情,不要想著堅持不懈,讓事情形成積澱,而是要經常想著半途而廢,三分鐘熱度,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然後就能夠如願以償地得到痛苦。
在股票市場上,頻繁切換股票也能夠成功讓你痛苦,並且使用一種確定性的費用(佣金和稅費)去替代不確定性的損失。
當然,這件事情反過來就不一定對,如果虔誠和堅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可不能肯定會得到快樂,畢竟,得到快樂的“虔誠”,需要確保你做的事情的方向是對的。壞習慣的日積月累,最後會帶來很大的問題。
第二味藥:“只從自身經驗中獲得知識,別從其他人的成功或失敗經驗中吸取教訓”。
不會從別人的成功或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很容易帶來痛苦,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人類常見的災難全都毫無創意”。但是對於個體而言,剛開始對這些事情毫無經驗可言,如果凡事都自己去矇頭碰一下,先去嘗一下失敗的滋味,假以時日,大機率就會失去再生的能力。
世界上有不少的“教訓”,只要嘗上那麼一次,就沒有重新再來的機會,像什麼酒駕、吸毒、賭博等等。為什麼還要去嘗試呢?也是人性的一個特點,比如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得意而忘形”,“不撞南牆不回頭”等。
記住牛頓的話:“如果說我比其他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三味藥:“當你們在人生的戰場上遭遇第一、第二或者第三次嚴重的失敗時,就請意志消沉,從此一蹶不振吧”。
“即便是最聰明、最幸運的人,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失敗”,我們看古代那些可以稱得上成功者的人,最典型的就是劉邦,好幾次都差點死了,他在戰場上失敗和逃跑的次數也是非常多,但是我們什麼時候看到他一蹶不振了?反而是項羽,大半輩子都順風順水,結果一次失敗就起不來了,他的那首《垓下歌》,都是“可奈何”、“奈若何”的。
因此,如果想要痛苦,就碰到挫折就一直消沉下去,不要嘗試著清醒過來,不要去尋找精神的寄託、不要去想自己的夢想或者志向或者家人,這味“痛苦藥”非常靈驗。
第四味藥:忘記“鄉下人的故事”。
芒格演講中的“鄉下人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就是:“要是知道我會死在哪裡就好啦,我將永遠不去那個鬼地方”。之前我也寫過一篇文章(牢記那個鄉下人的故事)。
“鄉下人故事”的內涵就在於一種反著想的思維模式:如果想要得到X,先思考如何得到非X。這味藥是對整個思維方法的總結,也就是否定這一整套的邏輯和方法,不要想規避痛苦,也不要想避免失敗。
在演講的最後,芒格先生還有一個痛苦建議,就是“儘可能減少客觀性”,跟著自己的情緒走,並極端相信自己沒錯、所有的事情都是別人的錯。如果想要獲得痛苦的話,尊重客觀規律會起到很大的反作用,也會讓你獲得關於世界的知識和方法,無助於獲得痛苦。
芒格給的這些“痛苦藥”,他的用意就在於告訴演講臺下的學生,希望他們能夠以“避免痛苦和失敗”為目標。
避免失敗,本身就是一種成功;而避免了痛苦,又何嘗不是一種快樂?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