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轉:走出焦慮和痛苦

作者 | 艾菲的理想
來源 | 艾菲的理想

ID | xiaoyaolsh

我有一位學員,最近生病了,要做一個手術,心情很抑鬱,於是來找我做輔導。
在一個小時教練結束的時候,她的整體能量從最初的很低落抑鬱變成了明亮飽滿,充滿了生命力。
我問她:今天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她說:
“原來,生病並不是一個我要面對的問題,生病說的是我即將踏上一段與之前不太一樣的旅程。
當我明白了這個道理後,我再也不去為之擔心和焦慮了。”
2022年我生了一場病。那場病持續了一個半月,纏綿病榻的我忽然有了一個新的領悟;
如果在看待世界、看待事物時,不做好壞之分,不設二元對立;
是不是就意味著不再有痛苦和快樂的分別了?
我們之所以會說“什麼是壞的”、“什麼是痛苦的”,原因就在於我們認為損失、失去、病痛都是壞的;
所以當它們發生時,我們自然會感到痛苦。
可是如果,我們的頭腦中本就不存在這樣的概念,如果我們不把損失、失去和疾病當作“壞”的;
那麼在它們發生時,我們是不是就不會感到“痛苦”了?
在生病的日子裡,我既要面對疾病本身帶來的疼痛、忽然發病帶來的恐懼、藥物副作用帶來的不適;
還要面對那個中秋節也要在病房裡度過的憋悶,以及對治療效果不確定的擔憂。
原本,這些在我的頭腦中,都是“壞”的,也都是“痛苦”的。
但後來,當我嘗試不再給它們貼任何標籤,並把它們都當作很正常、很自然的事;
把這個過程當作生命中一段再正常不過的旅程,我發現,自己精神上的痛苦消失了,身體上的痛苦也減弱了。
這段經歷,讓我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那是一種在消除了二元對立、好壞分別後出現的非常遼闊的平靜感與極度自在的喜悅感。
它不是我們平時經常感受的那種快樂,也不僅是“臣服”後的平靜;
它更像是悠然自得、平靜喜悅地躺在廣袤無垠的草地上時的寧靜、喜悅和自在。
這種感受讓我意識到:
如果我們不在頭腦中劃分好與壞,不去製造二元對立——
不認為跟朋友出去玩、吃頓大餐就是“好的”,同時,也不認為生病和失去就是“壞的”。
而把它們都當成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旅行和體驗,區別只是風景不同而已;
那麼,我們的心靈就會進入一種無好無壞、無憂無喜的狀態。
這種寧靜、喜悅、自在的境界與我們平時所追求的快樂和幸福是很不一樣的。
我們平時所追求的快樂和幸福是有條件的:
如果我吃了一個冰激凌,我就會感到很快樂;
如果我週末出去玩了,我就會感到很快樂;
如果我的願望都實現了,我就會感到很快樂……
否則,我就會很不開心,或是覺得不夠好。
而我在這裡所說的寧靜、喜悅、自在的境界,則是無條件的;
它不需要我們必須得到什麼或必須實現什麼,然後才能感到快樂和幸福,它是一種深刻的無條件的寧靜、喜悅和自在。
這種狀態,就是人們面對痛苦時可以表現出的最高境界:無區別。
這個境界,顯然與大多數人的認知不一樣。
大多數人的認知是:人生就是要追求快樂,同時避免痛苦,也就是“趨利避害”。
但是,如果我們願意深入本質去思考就會發現:
快樂的背後隱藏著痛苦;
痛苦的背後也隱藏著快樂;
快樂和痛苦,本來就是一體兩面。
正如老子所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所以,只要我們將某種情況判定為“好” ——不論它是一段關係、一份財產、一個社會角色、一個地方,或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頭腦和思維就會自然而然地執著於它,認同於它。
我們得到它、擁有它,就開心,就自我感覺良好,併產生強烈的自我認同感。
相反,失去它、損失它,則會讓我們感到痛苦,會讓我們的自我感覺非常糟糕,併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和否定。
就像催眠大師斯蒂芬·吉利根所說:
“當我們尋找快樂時,我們就在頭腦中確立了‘快樂應該是什麼樣的…’‘
我要一直快樂,我要一直處於正向……’
所以每次感受到陰暗面時都想逃離。”
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一個道理;
那就是這個世界本就沒什麼東西或境遇是永恆存在的,一切都在持續變化著,這就是世界的本質。
對不好的東西,我們一方面希望它永遠不要發生在自己身上,另一方面卻又無法控制它的出現。
一旦它出現在自己身上,我們就會深感痛苦。
比如:你覺得跟朋友出去吃頓大餐是“好”的、“快樂”的,誰知老闆突然打電話叫你回去加班,你於是一邊加班一邊心情沉重,痛苦的不得了。
而你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為你頭腦中早就樹立了“好”與“快樂”的概念;
⼀旦出現相反的情況,你就立刻陷入了痛苦。
可是,如果從一開始起,我們就消除掉了“好”與“壞”的區別;
那麼因為得到“好”而感受到的快樂,以及因為遭遇“壞”而感受到的痛苦,又從何而來呢?
對這個問題,心理學家馬斯洛曾寫下這樣一段話:
快樂越多、痛苦越多;幸福越多,悲傷越多。
當我們出神地、充滿愛意地看著孩子在高興地玩耍時,一種悲傷的感覺也會同時出現。
因為我們知道生活中必不可少地會出現失望、痛苦和煩惱,這個孩子必然會遭受這⼀切。
我們也知道死亡是無法避免的。因此,在所有幸福的時刻,悲傷也會同時出現,痛苦深深嵌在快樂之中。
我注視著一朵美麗的花朵,常常感到悲傷,是因為我知道它終有一日會凋零,它的生命會結束,我知道我們不可能永遠體驗它的美,我們也會死去。
如果你深愛著某個人,在你注視著她的時候,你會意識到她不會永遠如此,她終將死去。
換句話說,我正在根據實證研究的結果重新定義幸福。
我要告訴你們的是,最幸福、最狂喜的時刻本身就包含著悲傷和心酸。
就是這樣,幸福與它的對立面是不可分割的,我們的幸福和不幸是一個整體,只是時間的幻象把它們分開了而已。
昨日的幸福和快樂,在後天也許就會成為不幸福和不快樂,二者不斷轉換。
痛苦,正是這些歡樂不可分割的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或早或晚都會顯化出來。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在一次採訪中問記者:“你們想知道我的秘密是什麼嗎?”
這時,周圍的人都立刻豎起了耳朵,端坐了起來,一副屏息期待的樣子。
然後,克里希那穆提用一種柔和、近乎羞怯的聲音說:“我不介意會發生什麼。”

“我不介意會發生什麼”,短短一句話,就說出了面對痛苦的最高境界。

它說的是,我並不期待未來符合我的要求,不論未來發生什麼,我都不介意。這樣一來,自然就不會產生所謂的痛苦了。
他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我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在他心裡,並沒有“好境遇”與“壞境遇”的區別,也沒有“快樂”和“痛苦”的區分;
所以無論發生什麼,對他來說都沒有本質區別。到達這一境界的人,因為接納了一切,所以難得不喜悅。
當我們不再介意會發生什麼,當我們接納一切的時候,就會進入“日日是好日”的人生境界。
日日是好日,所以,每一天都是不同風景的旅程,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獨特滋味。
我們要做的就是去體驗這旅程,感知這滋味。
過去,我們會把旅程分為“好旅程”與“壞旅程”,把滋味分為“幸福的滋味”與“痛苦的滋味”。
現在,我們可以試著不做區分。
然後,在下雨的旅程中聽雨,在下雪的旅程中觀雪,在夏天的旅程中體會酷暑,在冬天的旅程中感知寒冷。
這樣一來,日日變化,日日是好日。
佛陀說人生無常,在此之前,我也常用“無常”二字來歸納人生的本質特點。
但是,當領悟到面對痛苦的第四層級後,我忽然明白了對於“無常”,我們其實還有另一種解讀,那就是——日日是好日。
"日日是好日",據說這句話是出自宋朝禪宗大師雲門之口。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起起伏伏的,沒有誰的人生會是一條持續上揚的直線,坎坷波折當然不可避免。
如果我們心裡始終存在好與壞的對立,那麼就會時而快樂,時而痛苦。
相反,如果模糊了這種對立,我們就可能進入“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的心靈境界。
如果我們對遇到的每一種生活境遇,總能說出“好”“歡迎”;
比如,面對人生的低谷時,我們平靜地說出“歡迎你,生的低谷”,那麼,我們慢慢就會感受到那種來自內心深處的寧靜、喜悅和自在。
同理,在面對生命中的病痛時,如果我們可以把它們不視作問題,而視作旅程,那我們就會進入一種“也無風雨也無晴”,“日日是好日”的心靈狀態。
說是這樣說,但我相信當我們遇到生命中的各種波折或生病時,依然會不自覺的陷入煩惱與痛苦。
這時,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當遇到這樣的情境時,我們也許就可以提醒自己——
這是一段與之前不太一樣的旅程。
在這段不一樣的旅程中,我可以做的是去體驗它,體驗它與之前生活的不同。
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的身心就放鬆了不少。
這時,我們就不會再用身體的不舒服與精神的緊繃或焦慮對自己進行雙重傷害了。
是的,生病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段生命中的旅程。
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生命自然會開出另一種不同的花兒。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作者。作者:艾菲,著有《直擊本質》和《心智覺醒》,國際教練協會(ICF)認證專業級教練(PCC),“帆書”高效思考力提升課主理人。


把每一個問題視作生命的體驗,轉變心態自然不再焦慮。
如果你遇到了壓力、焦慮、抑鬱情緒,或者個人成長的困擾,可以來我們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專業心理諮詢師,陪你探索自我,覺察過去的成長模式,引導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向,更好地成為自己。
點選這裡👉只需花1分鐘時間,幫你智慧匹配諮詢師還可以點選下方小程式,新增諮詢客服幫你匹配適合你的心理諮詢師,還可以領一份全方位心理健康評估。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