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境界為什麼這麼低?

加個好友吧
別失聯了

最近這段時間的文章,不是韋規弄沒了,就是被大廠舉報了,搞得亮哥有點心灰意懶。

說實話,寫時事評論是個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不但沒啥流量,掙不到錢,還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和挫敗感。亮哥的號本來就小,閱讀量都靠後期讀者們慢慢轉起來,可還沒等大家支援起來呢,咔嚓,文章沒了。辛辛苦苦寫的文章不能被更多人看到,幾個小時就沒了,真的很讓人灰心。

於是,在連續兩個月掙不到3000塊錢後,亮哥決定去寫寫之前就一直想寫的古詩詞的解讀,看看以後能不能做點課程啥的。最近寫了漢樂府《江南》的解讀,和李紳的《憫農》的解讀

。有興趣的可以點開連結讀一讀,我相信你會有收穫的。

在網易《憫農》文章的評論區,我看到了一條很有意思的評論,說我境界低。
我想我大概明白他是什麼意思,應該是因為在解讀《憫農》時,我說這首詩的前兩句寫農民鋤禾那麼辛苦,後兩句的思路應該是希望農民不要這麼辛苦,但李紳筆鋒一轉,卻用農民的辛苦教育我們要珍惜糧食。這種重重拿起輕輕放下、很像當代宣傳中喪事喜辦的思路,現在還滲透進我們的教育中,讓我們缺乏真正的批判精神和現實主義精神。

這位網友覺得我境界低,我想可能是因為他覺得這首詩要教育大家珍惜糧食的偉大意義你不去闡釋,卻去糾結農民是不是辛苦,格局太小。

我想,公眾號留言區的一個留言,應該會得到網易網友的贊同。又是“農民的辛苦不可避免”,又是“超越時代”的意義,格局不可謂不大,境界不可謂不高。

寫作這幾年,這類話不知道看過多少。雖不生氣,但亮哥也想借此機會講一下,為啥我的境界這麼低。

說句大言不慚的話,亮哥本科歷史系,研究生中文系,想要上價值,升格局,亮境界,還難不倒我。什麼中華民族的福祉,中國農民骨子裡的勤勞善良,幾千年文明的綿延不絕,道法自然的深邃哲理,還不是分分鐘張嘴就來。

但是,我就是不!願!意!
我沒臉說“為了實現溫飽”,“農民的辛苦是不可避免的”,即使這是事實。
相比於“超越時代侷限性的意義”,我更欣賞“困於時代侷限的為窮苦老百姓發聲”的價值。

與從母親分娩的痛苦中認識到母愛的偉大相比,我更願意大家都思考一下,是不是有方法可以減輕這種痛苦,好讓母親不因為痛苦而這麼偉大。

而正是這種思考,產生了無痛分娩,減輕了無數母親的痛苦。即使一個母親痛苦的減少,價值也都超過無數讚頌母愛偉大的詩文。

在真實的痛苦面前閉上眼睛,反而用這種痛苦去讚歎、去歌頌,那是在這種痛苦之上再撒把鹽,這樣的高境界,我情願不要。
與漂亮的大道理相比,我永遠站在具體的微小痛苦那邊。
我知道,即使我站在那邊也沒用,根本改變不了什麼,但這是人之為人的根本,一個看到他人痛苦的人,同情他人遭遇的人,不拿他人苦難開涮的,才是真正的人。
我願意做一個真正的人,而不屑做一個“境界高”的人。

最近寫《年紀越大,越理解<茶館>的偉大》,注意到《茶館》裡有個有趣的情節。

看到有個鄉婦二兩銀子賣女兒,常四爺出錢給她們買了兩碗爛肉面。


但志存高遠的秦二爺,雖然也同情那母女,但他認為只有實業才能救國,所以在常四爺不禁感慨“大清國要完”後,出言諷刺,說“

大清國完不完,也不在乎有沒有人給窮人一碗麵吃

”。


秦二爺錯了,有人在乎,吃到那碗麵的窮人在乎。

在一片高談闊論之中,我願意做那個境界不高,但願意給窮人一碗麵吃的常四爺。

但那些滿嘴大詞的網友,卻不一定有秦二爺的同情心和雄心壯志。
The End—
覺得不錯,就點個「」和「在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