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減肥藥或開闢新一代療法

原文作者:Rachel Fieldhouse
目前正在試驗的藥物靶向與肥胖症相關的合併症,如心臟病、脂肪肝病和2型糖尿病。
中國正在研發和測試多款新一代減肥藥。來源:Science Photo Library
中國正在製造一系列新一代減肥藥,其中一種藥物的減重效果已超過安慰劑。
一開始,當Wegovy和Ozempic這類明星減肥藥風靡世界時,中國的製藥公司也希望能儘快推出其類似版本。而如今,中國已成為該領域新藥研發的重要創新力量,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內分泌學家Daniel Drucker表示。
一項埃諾格魯肽(ecnoglutide)III期試驗的結果[1]顯示,每週注射該藥物的患者在48周的治療時長內最多減重13.8千克。相比之下,注射安慰劑的人只減重200克左右。
埃諾格魯肽是一種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類似物,與明星減肥藥司美格魯肽(semaglutide)相似。這類藥物模擬激素GLP-1,GLP-1參與調節食慾並管理血糖水平。與司美格魯肽不同的是,埃諾格魯肽會偏向性啟用環磷酸腺苷的產生——環磷酸腺苷是一種與調節糖原、糖和脂質代謝相關的信使分子——除了減重還能控制血糖水平。
該試驗由位於中國杭州的製藥公司先為達生物(Sciwind Biosciences)資助,其664名受試者每週注射安慰劑或注射埃諾格魯肽三種劑量之一。在2.4毫克的最大劑量下,92.8%的人體重至少減輕5%,而安慰劑組的這一比例只有14%。埃諾格魯肽注射組在治療結束後更不易反彈,7周內體重僅反彈1%左右。
該研究共同作者、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糖尿病專家紀立農表示,埃諾格魯肽還能改善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風險因素,降低患者的肝脂肪含量。
更多藥物在路上
中國目前在研和試驗的GLP-1藥物有幾十種,還有很多蓄勢待發,Drucker說。
其中之一是瑪仕度肽(mazdutide),它模擬的是GLP-1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是一種調解血糖水平的激素。在5月發表的試驗結果中,與安慰劑組相比,每週注射瑪仕度肽能讓更多患者在36周內減去最多15%的體重,並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2]
瑪仕度肽由美國印第安納州的禮來製藥(Eli Lilly)研發,中國蘇州的信達生物(Innovent Biologics)獲獨家授權生產。其他試驗也在測試該藥物能否治療睡眠呼吸暫停和2型糖尿病。
更多種類的GLP-1新藥能同時靶向多個通路,也將找到更精準的治療手段,墨爾本大學的糖尿病研究員Sof Andrikopoulos表示。新一代藥物將靶向與糖尿病和肥胖相關的特定疾病,如睡眠呼吸暫停、脂肪肝病、慢性腎病和心臟病,他說,“這會給我們更多選擇,讓肥胖症和糖尿病的個性化醫療惠及更多人。”
三面手
中國正在研發的另一種藥物名為UBT251,這是一個三靶點激動劑,可模擬GLP-1、胰高血糖素,以及抑胃肽(GIP)這種參與脂肪代謝的激素。UBT251是首個雙週注射的GLP-1藥物,目前正處於早期試驗階段,測試對減重和治療慢性腎病、脂肪肝疾病、2型糖尿病的效果。3月,總部位於橫琴的聯邦制藥(United Laboratories)與司美格魯肽的研發機構、丹麥的諾和諾德(Novo Nordisk)達成了20億美元的協議,授予諾和諾德在中國內地和港澳臺以外地區測試和銷售該藥物的獨家授權。
另一款雙週注射藥物是博凡格魯肽(bofanglutide),由北京甘李藥業(Gan & Lee Pharmaceuticals)研發,但該藥物只靶向GLP-1。一項II期試驗已在3月開始招募美國的肥胖受試者,試驗將測試其相較於安慰劑和替爾泊肽(tirzepatide)的效果。替爾泊肽由禮來以Mounjaro和Zepbound的商品名銷售。
Andrikopoulos表示,中國正在研發這些藥物是合情合理的。他說:“肥胖症和糖尿病已成為中國和印度的亞洲人群面臨的嚴重問題。”在中國招募受試者的研究對於瞭解GLP-1藥物在亞洲人群中的有效性也很重要,這些研究有望揭示在歐美研究中未曾觀察到的差異。
總部位於香港的歌禮制藥(Ascletis)也在測試名為ASC30的每日一次口服藥的減重效果。早期試驗結果顯示,用藥組比安慰劑組多減去6%的體重。歌禮制藥已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申請開展II期臨床試驗的許可。諾和諾德和禮來也在研發口服GLP-1藥物。
參考文獻:
1. Ji, L.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https://doi.org/10.1016/S2213-8587(25)00141-X (2025).
2. Ji, L. et al. N. Engl. J. Med. 392, 2215–2225 (2025).
原文以Obesity drugs made in China could power next wave of treatments標題發表在2025年6月30日《自然》的新聞版塊上
© nature
Doi:10.1038/d41586-025-01987-z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英文原文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自然系列”(ID:nature-portfolio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訊、影片檔案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後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釋出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