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新型藥物治療,2024ACP指南這樣推薦!

2型糖尿病是一種全球性健康問題,其患病率在全球為10.5%。2024年,美國內科醫師學會(ACP)釋出了一份針對成人2型糖尿病新型藥物治療的臨床指南,指南強調在二甲雙胍和生活方式調整基礎上,優先使用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或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激動劑,以降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慢性腎臟疾病(CKD)惡化風險。本文整理了指南的十大要點,以饗讀者。
十大要點
1.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面臨更高的死亡和發病風險,對醫療資源的需求和花費也更高。
2.2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療目標包括充分控制血糖,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腎臟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這些疾病佔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死亡病因的近一半。
3.指南探討了新型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和不良事件風險,以降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慢性腎臟病(CKD)進展風險。
4.新型2型糖尿病治療藥物主要包括GLP-1激動劑(度拉糖肽、艾塞那肽、利拉魯肽、利司那肽和索馬魯肽)、GLP-1受體和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多肽受體雙重激動劑(替西帕肽)、SGLT-2抑制劑(卡格列淨、達格列淨、恩格列淨和艾託格列淨)、二肽基肽酶-4 (DPP-4) 抑制劑(阿格列汀、利格列汀、沙格列汀和西格列汀)和長效胰島素(甘精胰島素和德谷胰島素)。
5.ACP指南推薦2型糖尿病患者和血糖控制不佳的成人在二甲雙胍的基礎上聯用SGLT-2抑制劑或GLP-1激動劑並改善生活方式(強推薦;高質量證據)。
6.與安慰劑或常規治療相比,這兩種藥物是唯一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率的新型藥物。高質量證據表明,SGLT-2抑制劑和GLP-1激動劑在降低相關風險方面具有顯著效果,且不會導致嚴重的低血糖。
•SGLT-2抑制劑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CKD惡化和因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住院的風險。臨床醫生應優先在合併CHF或CKD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加用 SGLT-2 抑制劑。
•GLP-1激動劑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MACE和卒中風險。臨床醫生應優先在合併卒中風險升高或以減輕全身體重為重要治療目標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加用GLP-1激動劑。
7.對於血糖控制不佳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ACP指南強烈建議,不要在服用二甲雙胍和生活方式調整的基礎上,額外加用DPP-4抑制劑,以降低發病率和全因死亡率(強推薦;高確定性證據)。
高確定性證據顯示,DPP-4抑制劑在全因死亡率、MACE等方面與常規治療無差異,且可能增加因心力衰竭住院和MACE風險。
8.二甲雙胍(除非禁忌)和生活方式改善是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血糖管理的第一步。在後續選擇其他治療策略時,應考慮每位患者的偏好,血糖控制目標,合併症及症狀性低血糖風險等,來進行個性化評估。除此之外,還應考慮患者獲益、危害、負擔和藥物成本相關問題。
9. 在大多數2型糖尿病成年人中,臨床醫生應將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控制在7%-8%之間,並在HbA1c水平<6.5%的成人中減少藥物治療。
個性化的血糖目標應基於低血糖風險、預期壽命,糖尿病持續時間,已建立的血管併發症、主要合併症、患者偏好、資源可及性、監測低血糖症的能力及其他損傷風險等制定。
10.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應基於團隊協作(包括臨床藥師),以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及目標,從而降低多藥治療和相關危害的風險。
來源:
[1] Amir Qaseem, Adam J. Obley, Tatyana Shamliyan, et al; Clinical Guidelines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Newer Pharmacologic Treatments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Clinical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n Intern Med.2024;177:658-666. [Epub 19 April 2024]. doi:10.7326/M23-2788
[2] Newer Pharmacologic Treatments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Clinical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Ann Intern Med 2024;Apr 19
醫脈通是專業的線上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