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CEOBIZ
來源:孤獨大腦
近日,徐熙媛(大S)溘然離去,震撼世人。
作為《流星花園》《康熙來了》等經典節目的主角,她陪伴了幾代人的青春歲月。
人們除了感傷時代的記憶,更是哀嘆命運無常——一場尋常的流感,竟成了生命的終章。
48歲的年紀,正值事業有成、家庭幸福之時,本該是人生的黃金歲月,卻在轉瞬間化為幻影。
這不禁讓我們深思:在這個看似安穩的年齡段,暗藏著怎樣的風險?
一
先從一個常被忽略的問題開始:48歲時死亡風險是多少?
-
在中國,48歲男性一年內死亡的機率大約是0.4%~0.5%,女性則是0.3%~0.4%,換算下來,約每200位48歲男性中有1人在一年內去世,女性則約為300人裡有1人。 -
性別差異在全球和亞洲範圍都普遍存在:一般男性的死亡率略高於女性,女性整體壽命更長。
看到“0.5%”這個數字,很多人或許會不以為然:這不就是千分之五的機率嗎?
可你若想到,每年從自己所在單位、街區、朋友圈中,可能就有人在一年內因為意外或疾病離開,或許會突然感到這一比例並非那麼遙遠。
二
再說迴流感。
全球每年因流感致死的人數約在40萬左右,部分統計甚至認為若把心血管併發症等間接死亡也算上,可高達70萬例。
這意味著在全球範圍內,流感的年死亡機率大約在萬分之0.5上下,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具威脅。值得注意的是:
-
流感死亡的高風險人群主要是老年人和慢性疾病患者。對於他們而言,這個機率會顯著提升。 -
在那些醫療資源匱乏、疫苗接種不足的地區(如南亞部分地區),流感的致命性更高;而醫療體系發達、疫苗接種率高的國家(如日本、新加坡),流感致死率會相對低,但依然不能完全避免。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隨著全球醫療的改進和疫苗的普及,流感致死風險相較幾十年前已明顯下降。
然而,人口老齡化以及衛生條件不均等因素,仍讓流感年年都能造成沉重的健康和經濟負擔。
所以,為你自己,尤其是家裡的老人每年接種一次流感疫苗。
三
讓人意外的是,日常生活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看似安全的場景,往往暗藏較高的致死率;反倒是許多人最為恐懼的“猛獸”或“極端事故”致死數很低。
-
溺水:每年約23.6萬人喪生 -
溺水是全球第三大非故意傷害致死原因。平均每年每10萬人中,有3人死於溺水事件,高於流感的人均死亡率。 -
很多溺水事故可透過安全教育、學會游泳、做好看護而有效預防。 -
浴缸事故:看似舒適愜意卻暗藏殺機 -
日本在2018年有5,398人死於家中浴缸溺水,且多為老年人;美國也在5年內統計到1,676位民眾死於浴缸意外。 -
這說明哪怕是再熟悉不過的家中環境,如果沒有做好防滑、看護等措施,也可能釀成悲劇。 -
交通事故:每天奪去3000多人生命 -
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有約119萬人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每10萬人中大約15人死於車禍。 -
年輕人往往最易遭遇車禍,卻常常低估其危險性。不繫安全帶、酒駕、疲勞駕駛、騎車不戴頭盔等,都是常見但致命的錯誤。 -
鯊魚與熊攻擊:離真實生活很遠,卻常被過度恐懼 -
全球每年因鯊魚襲擊致死者平均約4人,北美熊襲擊每年導致不到5人死亡。這與每年上百萬因車禍或流感離世的數字相比,簡直是微乎其微。 -
這些“猛獸”“恐怖場景”之所以被我們高估,更多是源於影視渲染和媒體聚焦,而非它們本身的真實風險。
以上資訊只是為了幫助對比和理解不同風險的量級,也讓我們反思:
與其過度擔心某些極其罕見或被媒體放大的事件,不如更加關注那些我們每天都在接觸、卻常常掉以輕心的風險點,真正把“珍愛生命”落到實處。
四
風險,從來不只意味著“發生機率極小的災禍”,它也包括了我們每天都在面對的健康、意外和財務不確定性。
真正要做到“管理好自己的人生風險”,需要從以下多個方面著手:
-
健康管理:預防勝於治療 -
戒菸、合理膳食、適度運動、控制體重等,都能大幅減少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發病率。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死因,而它背後的誘因大多可以透過生活方式改善。 -
接種疫苗,如流感疫苗對老年人致死風險可減少一半以上;在重點人群中,針對肺炎球菌、乙肝等疫苗接種也極為必要。 -
定期體檢能及時發現疾病苗頭,防止猝不及防的重大病症。 -
安全行為與習慣:舉手之勞換來保命收益 -
交通安全要牢記:無論開車還是乘車,都要系安全帶;騎車戴好頭盔;杜絕酒駕、疲勞駕駛。 -
居家安全:簡單的防滑墊可以救人一命;安裝煙霧報警器能在火情初起時及時報警;老人洗澡需有照護。 -
水上活動:注意自身泳技水平、遵守安全規則;兒童必須有成年人看護,不要掉以輕心。 -
金融與保險規劃:讓風險可控,而不至於雪上加霜 -
建立應急資金儲備,以備突發的醫療、失業或其他危機時有周轉。 -
結合自身情況投保合適的商業保險:人壽保險(保障身故或重疾),健康險(彌補醫療費用缺口),意外險(涵蓋意外醫療和殘疾)。 -
分散投資、提前為養老做好資金儲備,讓晚年能有財務保障。
透過這些措施,我們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各種風險“臨頭”時的衝擊。就算命運不幸給了我們一記重拳,也能有緩衝和應對之策。
五
當我們意識到:
48歲這一年,男性大約有1/200的機率、女性1/300的機率在一年內去世;
當我們發現:溺水竟比流感在某些地區還要危險,浴缸意外甚至在日本每年奪走數千條人命;
當我們明白:過去敬畏的鯊魚、熊襲擊,其實遠不及交通事故常見而致命……
或許我們會更加警惕於生活中那些常被低估的風險,也會更加尊重自己身體的健康訊號。
風險的真相在於,它無所不在。真正的“安全感”並非來自僥倖或盲目的樂觀,而在於用務實而科學的方法,把各種風險降至可控:
-
你可以努力鍛鍊身體,戒掉菸酒,讓自己更健康; -
你可以規範出行,繫好安全帶,減少事故機率; -
你可以提前做好保險和儲蓄,為家庭撐起“財務保護傘”,免於因為一場病就壓垮所有積蓄; -
你也可以在面對這些數字時冷靜地思考,如何才能過好每一天,如何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更多可能。
無論你身處何種年齡段、何種環境,都不要忽視為自己建立那份“安全後盾”。
從健康管理到安全習慣,從財務規劃到心理調適,構建多重防護,猶如給人生打下堅實地基。
“未雨綢繆”,說起來簡單,但真正落實卻需要我們每天做出一點點改變。
或許只是一個“多系一次安全帶”“多買一份保險”“多打一支流感疫苗”的小小動作,就能在關鍵時刻改變命運的走向。
讓自己和家人遠離那些看似微小、卻可能造成終生遺憾的風險,是對未來最好的投資。
願我們都能在風雲變幻的人生中安然前行,每一天都能更淡定、更從容、更珍惜地度過。
以下是Claude.AI提供的2025年平安生活指南(共二十五條):






– END –
CEO企業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