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3月29日至31日,第74屆美國心臟病學會科學年會(ACC.25)在美國芝加哥盛大召開。在本屆年會上,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陳康寅教授、劉彤教授團隊的20項研究成果亮相ACC國際舞臺,展示了我國心血管醫學領域的最新進展。本文就其中6項研究成果進行了彙總,下面一起來聆聽ACC中國之聲,感受心臟病學發展與創新魅力之光!
[Board 100]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VERSUS OPTIMAL-MEDICAL-THERAPYIN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CORONARY LESIONS AT HIGH RISK FOR BLEEDING – Jiayu Wang
對於存在高出血風險且患有臨界冠狀動脈病變的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與最佳化藥物治療的療效比較
王家裕1, 張煜坤1, 胡蘇濤1, 顧天舒1, 張景昆2, 吳雪3, 劉行1, 邵嫻4, 王林5,趙錦華1, 劉彤1,陳康寅1
1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心內科,中國天津
2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心血管研究所
3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全球健康科學研究所
4 中國廣州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器官衰竭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腎臟病臨床研究中心腎內科
5 天津大學胸科醫院心內科,中國天津
ღ研究背景
臨界冠狀動脈病變(borderline coronary lesions, BCL)的治療策略直接影響患者預後。然而,對於合併高出血風險的BCL患者是否應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目前尚缺乏明確循證依據。
ღ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於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中國天津地區82家醫療機構的回顧性佇列資料。納入標準限定為高出血風險BCL患者,根據住院期間是否接受PCI干預分為PCI組與最佳化藥物治療組(optimal-medical-therapy, OMT)。
主要研究終點為1年心血管死亡率,次要終點包括1年複發性心肌梗死、BARC 3型或5型出血事件及1年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MACCE,複合終點包含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腦卒中)。

圖1. 研究設計
ღ研究結果
研究共納入3,208例PCI組與11,049例OMT組患者,透過傾向評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按1:1比例成功匹配3,143對病例。
校正混雜因素後,PCI組較OMT組可顯著增加1年心血管死亡風險(aHR=3.64,95% CI 1.21-10.92,P<0.05),且1年出血事件(aHR=2.95,95% CI 1.14-4.18)與複發性心肌梗死(aHR=2.82,95% CI 1.56-5.08)發生率亦顯著升高。兩組間1年MACCE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

圖2. 隨訪1年心血管死亡、1年出血和1年複發性心肌梗死的亞組分析森林圖
ღ研究結論
在高出血風險的BCL患者中,PCI並未顯著降低1年MACCE風險。值得注意的是,與最佳化藥物治療相比,PCI治療反而顯著增加1年期內複發性心肌梗死、出血事件及心血管死亡的發生風險。
[Board 143] Differences in the Efficacy of β- blocker Therapy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Different Types of Heart Failure – Tianshu Gu
不同型別的心衰患者發生AMI後進行β受體阻滯劑治療的療效差異
顧天舒1, 張煜坤1, 胡蘇濤1, 張景昆2, 吳雪3, 劉行1, 邵嫻4, 王林5,趙錦華1, 劉彤1,陳康寅1
1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心內科,中國天津
2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心血管研究所
3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全球健康科學研究所
4 中國廣州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器官衰竭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腎臟病臨床研究中心腎內科
5 天津大學胸科醫院心內科,中國天津
ღ研究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後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的病理生理表型差異顯著影響治療決策。基於射血分數分型,β受體阻滯劑在AMI合併射血分數降低型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LVEF<40%)及中間型(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 HFmrEF,LVEF 40%-49%)患者中的獲益已獲共識,但其在射血分數保留型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LVEF≥50%)患者中的臨床價值仍存爭議。本研究旨在透過真實世界資料評估β受體阻滯劑在AMI後不同心衰表型中的療效異質性。
ღ研究方法
基於2010-2024年天津市多中心回顧性佇列資料,納入AMI住院期間確診HF的患者,根據超聲心動圖、生物標誌物(NT-proBNP≥125 pg/mL)及臨床症狀進行表型分型:①HFpEF組(LVEF≥50%);②HFmrEF/HFrEF組(LVEF<50%)。
主要終點為1年主要不良心臟事件(MACE,複合終點包括心源性死亡及心衰再入院),次要終點涵蓋1年全因死亡率、出血事件及MACE組分。
採用逆機率治療加權(inverse probability of treatment weighting, IPTW)校正組間混雜,透過Fine-Gray競爭風險模型評估β受體阻滯劑對MACE的影響,並進行傾向評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及時間分層敏感性分析。

圖3. 研究設計
ღ研究結果
共納入5,557例患者,其中HFpEF組3,962例(β受體阻滯劑使用率84.0%),HFmrEF/HFrEF組1,595例(β受體阻滯劑使用率84.2%)。IPTW校正顯示,在HFmrEF/HFrEF患者中,院內β受體阻滯劑治療顯著降低1年MACE風險41%(ipw-HR=0.59,95%CI 0.44-0.80,P<0.001)、心源性死亡風險47%(ipw-HR=0.53,95%CI 0.34-0.82,P=0.005)及全因死亡風險43%(ipw-HR=0.57,95%CI 0.39-0.85,P=0.005)。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HFpEF患者接受β受體阻滯劑治療未觀察到MACE風險改善(ipw-HR=1.03,95%CI 0.79-1.35,P=0.805)。競爭風險模型(sHR=0.64 vs 0.93)及敏感性分析(PSM HR=0.61 vs 0.97)均證實該療效異質性(互動P值<0.001)。
表1 IPTW 前後的多變數 Cox 迴歸和考慮競爭風險的加權 Cox 迴歸分析結果

注:模型1:校正的人口統計學資訊、心臟功能和心肌梗死型別;模型2:校正的模型1加合併症;模型3:校正的模型2加院內治療
ღ研究結論
β受體阻滯劑對AMI後HF的臨床獲益具有顯著表型依賴性:在HFmrEF/HFrEF患者中可降低41%的MACE風險,但對HFpEF患者無顯著保護效應。這提示現行心衰管理指南中β受體阻滯劑的推薦策略需根據射血分數分型進行精準調整,HFpEF患者的最佳化治療方案亟待前瞻性研究探索。
[Board 142] Real-World Evaluation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in Patients with HFpEF Post-AMI – Tianshu Gu
在真實世界中,評估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在心梗合併射血分數保留型心衰患者中的療效
顧天舒1, 張煜坤1, 胡蘇濤1, 張景昆2, 吳雪3, 劉行1, 邵嫻4, 王林5,趙錦華1, 劉彤1,陳康寅1
1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心內科,中國天津
2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心血管研究所
3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全球健康科學研究所
4 中國廣州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器官衰竭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腎臟病臨床研究中心腎內科
5 天津大學胸科醫院心內科,中國天津
ღ研究背景
儘管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後射血分數降低型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中的獲益已獲廣泛認可,但其對HFpEF患者的預後影響仍缺乏高質量循證依據。本研究旨在透過真實世界資料評估ACEI在AMI-HFpEF這一特殊人群中的治療價值。
ღ研究方法
基於2010年1月-2024年3月中國天津地區82家醫療機構的回顧性佇列資料,納入發生AMI且住院期間確診HFpEF的患者(診斷標準:LVEF≥50%且NT-proBNP≥125 pg/mL,合併典型心力衰竭症狀/體徵)。
主要終點為1年全因死亡率與心源性死亡率,次要終點包括1年再發心肌梗死、卒中、BARC≥2級出血事件及血運重建。
採用1:1傾向評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平衡ACEI組與非ACEI組基線差異(匹配變數涵蓋Killip分級、冠脈病變程度等23項臨床引數),透過多變數Cox比例風險模型評估治療效果。

圖4. 研究設計
ღ研究結果
共納入4,486例AMI-HFpEF患者,其中2,231例(49.7%)接受ACEI治療。經PSM成功匹配1,281對,組間標準化均差(SMD)<0.05。校正分析顯示,ACEI治療顯著降低1年全因死亡風險33%(aHR=0.67,95%CI 0.51-0.88,P=0.004)與心源性死亡風險35%(aHR=0.65,95%CI 0.47-0.90,P=0.009),但次要終點風險未見統計學差異(均P>0.05)。亞組分析顯示,無論患者年齡(≥65歲 vs <65歲,P互動=0.32)、性別(P互動=0.45)或Killip分級(Ⅱ-Ⅳ級 vs Ⅰ級,P互動=0.19),ACEI的生存獲益均保持穩定。

圖5. PSM 後多變數 cox 迴歸的森林圖

圖6. A:全因死亡森林圖;B:心源性死亡的亞組分析森林圖
ღ研究結論
ACEI治療可使AMI-HFpEF患者1年全因死亡風險降低1/3,且該獲益在不同臨床特徵亞組中呈現一致性。這挑戰了現行指南對ACEI在HFpEF患者中療效的保守立場,提示需重新審視神經內分泌抑制治療在該人群中的應用價值,其潛在機制可能與心肌纖維化調節相關,亟待基礎研究深入探索。
[Board 73] THE IMPACT OF QISHEN YIQI DRIPPING PILLS ON PROGNOSI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FRAILTY – Yukun Zhang
芪參益氣滴丸對合並衰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後的影響
張煜坤1, 胡蘇濤1, 顧天舒1, 張景昆2, 吳雪3, 劉行1, 邵嫻4, 王林5,趙錦華1, 劉彤1,陳康寅1
1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心內科,中國天津
2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心血管研究所
3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全球健康科學研究所
4 中國廣州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器官衰竭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腎臟病臨床研究中心腎內科
5 天津大學胸科醫院心內科,中國天津
ღ研究背景
芪參益氣滴丸(QSYQ)作為具有活血止痛、益氣扶正功效的中成藥,其對於合併衰弱狀態的AMI患者的臨床獲益尚未明確。本研究旨在評估衰弱分層下AMI患者接受QSYQ治療的預後改善效應。
ღ研究方法
基於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中國天津地區82家醫療機構的回顧性佇列資料,納入AMI患者為研究物件。透過醫院衰弱風險評分(Hospital Frailty Risk Score, HFRS)量化患者衰弱程度,採用1:3傾向評分匹配(PSM)平衡QSYQ組與非QSYQ組基線特徵差異,並按衰弱風險水平(低度/中度/高度)進行分層亞組分析。
ღ研究結果
共51,464例中-高度衰弱風險(HFRS≥5分)的AMI患者納入分析。基線資料顯示,QSYQ組(n=893)1年全因死亡率(6.27% vs 12.20%,P<0.001)與心血管死亡率(4.37% vs 8.62%,P<0.001)均顯著低於對照組。經1:3 PSM校正後,QSYQ治療仍顯著降低1年全因死亡(校正HR=0.51,95%CI 0.39-0.67,P<0.001)與心血管死亡(校正HR=0.55,95%CI 0.40-0.76,P<0.001)風險。值得注意的是,亞組分析顯示QSYQ在中等-高度衰弱風險患者(HR=0.49,95%CI 0.38-0.64,P<0.001)與低度衰弱風險患者(HR=0.63,95%CI 0.45-0.88,P=0.008)中均顯著降低全因死亡風險,且組間互動作用無統計學意義(P互動=0.272)。
表2 PSM 前兩組 AMI 患者1年臨床結局


圖7. PSM 後衰弱 AMI 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 Kaplan-Meier 曲線

圖8. PSM 後衰弱 AMI 患者1年心血管死亡率的 Kaplan-Meier 曲線
ღ研究結論
QSYQ可顯著改善AMI患者臨床預後,其生存獲益在中-高度衰弱風險人群中尤為顯著,提示該人群可能成為QSYQ治療的優勢亞組。
[Board 85] SODIUM-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S 2 INHIBITORS IMPROVE THE SHORT-TERM PROGNOSIS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ATIENTS WITH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 – Xue Zhang
SGLT-2抑制劑可改善合併慢性腎臟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短期預後
張雪1, 張煜坤1, 胡蘇濤1, 顧天舒1, 張景昆2, 吳雪3, 劉行1, 邵嫻4, 王林5,趙錦華1, 劉彤1,陳康寅1
1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心內科,中國天津
2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心血管研究所
3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全球健康科學研究所
4 中國廣州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器官衰竭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腎臟病臨床研究中心腎內科
5 天津大學胸科醫院心內科,中國天津
ღ研究背景
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的風險顯著增高,且CKD與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及死亡率存在明確劑量-效應關係。值得注意的是,由於CKD患者常存在電解質紊亂與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可能影響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SGLT2i)的耐受性,其在合併CKD的AMI患者中的心血管保護效應亟待驗證。
ღ研究方法
基於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中國天津地區82家醫療機構的回顧性佇列資料,納入AMI發病前確診CKD的患者為研究物件。根據住院期間是否接受SGLT2i治療將患者分為暴露組與非暴露組,採用1:1傾向評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平衡組間混雜因素。主要終點為1年MACCE,次要終點包括1年淨不良臨床事件(NACE)、再發AMI、缺血性卒中、BARC≥3級出血及心源性死亡(cardiac death, CD)。透過多變數Cox迴歸評估治療效應的穩健性。

圖9. 研究設計
ღ研究結果
共納入32,304例合併CKD的AMI患者,其中SGLT2i組1,619例,非SGLT2i組21,685例。經1:1 PSM成功匹配1,557對,組間基線特徵均衡(標準化均差<0.1)。匹配後分析顯示,SGLT2i組院內心源性死亡率顯著低於對照組(OR=0.58,95%CI 0.43-0.78,P<0.001),該效應在多模型校正後保持穩定(aOR=0.61,95%CI 0.45-0.83)。1年隨訪中,SGLT2i組累積CD發生率較對照組降低21.3%(14.0% vs 17.8%,log-rank P=0.010),多因素校正後風險降低41%(aHR=0.59,95%CI 0.52-0.68,P<0.001)。值得注意的是,亞組分析提示該獲益在eGFR<30 mL/min/1.73m²患者中更為顯著(P互動=0.032)。

圖10. SGLT2i 與非 SGLT2i 組之間資料調整前後的差異
表3. 不同調整模型

表4. SGLT2i 和非 SGLT2i 組之間1年臨床結局的比較

ღ研究結論
SGLT2i治療可顯著降低合併CKD的AMI患者短期及長期心源性死亡風險,這種保護效應在中重度CKD患者中尤為突出,提示SGLT2i可能成為該高危人群的優選治療方案。
[Board 20] A REAL-WORLD EVALUATION OF SACUBITRIL/VALSARTA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HIGH 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 hongya liu
沙庫巴曲/纈沙坦在Charlson合併症指數較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真實世界評估
劉鴻亞1, 張煜坤1, 胡蘇濤1, 顧天舒1, 張景昆2, 吳雪3, 劉行1, 邵嫻4, 王林5,趙錦華1, 劉彤1,陳康寅1
1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心內科,中國天津
2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心血管研究所
3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全球健康科學研究所
4 中國廣州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器官衰竭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腎臟病臨床研究中心腎內科
5 天津大學胸科醫院心內科,中國天津
ღ研究背景
儘管沙庫巴曲/纈沙坦(sacubitril/valsartan, S/V)已被證實可改善AMI患者的臨床結局,但其在合併症負荷較高(Charlson合併症指數≥4)的AMI患者中的療效與安全性特徵仍亟待闡明。本研究旨在探討S/V治療對合並症分層AMI患者預後的異質性影響。
ღ研究方法
基於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中國天津地區82家醫院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AMI患者佇列資料,根據Charlson合併症指數(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CI)將患者分為高CCI組(≥4分)與低CCI組(<4分)。
主要終點為1年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MACCE,複合終點包括心源性死亡、再發AMI、急性缺血性卒中及血運重建),次要終點為1年全因死亡率。
採用傾向評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平衡組間基線差異(匹配變數涵蓋人口學特徵、臨床診斷、治療措施及HFRS評分等13項指標),並透過多變數Cox比例風險模型評估S/V的治療效應。

圖11. 研究設計
ღ研究結果
共納入52,846例PCI術後AMI患者,其中高CCI組9,196例(S/V治療組2,942例),低CCI組43,650例(S/V治療組13,315例)。經PSM後分別成功匹配2,535對(高CCI組)與12,101對(低CCI組),組間標準化均差均<0.1。多因素校正分析顯示,S/V治療顯著降低兩組患者1年MACCE風險:高CCI組aHR=0.86(95%CI 0.77-0.97,P=0.011);低CCI組aHR=0.86(95%CI 0.81-0.92,P<0.001)。值得注意的是,低CCI組S/V治療患者1年全因死亡風險顯著降低27%(aHR=0.73,95%CI 0.66-0.81,P<0.001),而高CCI組未見統計學差異(P>0.05)。

圖12. PSM 後多變數 cox 迴歸的森林圖

圖13. PSM 後, 隨訪1年MACCE 的 Kaplan-Meier 生存曲線
ღ研究結論
S/V治療可顯著降低不同合併症負荷AMI患者的MACCE風險,但對全因死亡率的改善效應呈現顯著異質性——低CCI組患者獲益更為顯著。這提示臨床需關注S/V治療反應的亞組差異,高CCI人群的潛在獲益機制仍需前瞻性研究驗證。
專家簡介

陳康寅 教授
-
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FESC;
-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黨委書記、天津市河西區人大代表;
-
天津心臟病學研究所冠心病介入研究室副主任,國家衛健委冠心病介入培訓基地導師;
-
中華老年醫學會青年委員、中國醫院協會健康醫療大資料專委會常委、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誌編委;
-
獲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天津市第五屆人民滿意好醫生、天津醫科大學十佳醫生、“津門醫學英才”等稱號;
-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天津市科技局重點專案等省部級以上課題6項,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3 項;
-
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 Circulation 等期刊發表論文 20 餘篇。
專家簡介

劉彤 教授
-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心臟科主任,天津心臟病學研究所所長
-
醫學博士/博士後(美國Cedars-Sinai醫學中心),天津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
-
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社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第一層次),首批天津市津門醫學英才
-
主要從事心臟起搏與射頻消融、心房顫動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腫瘤心臟病學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
現任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心律與心電分會第三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衛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心律失常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臟起搏與電生理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青年委員,國際心電學會(ISE)青年委員,歐洲心臟學會專家會員(FESC),中國抗癌協會整合心臟病學分會常務委員,Current Cardiology Reviews雜誌(Pubmed收錄)主編,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誌青年編委會主任委員,中華心律失常學雜誌通訊編委
-
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5項,京津冀基礎合作專項1項,天津市科技局重點專案2項,獲天津市科技進步獎3項,JACC、JAMA Inter Med、Redox Biology、Stroke、Circulation AE等SCI雜誌發表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文章100餘篇,H指數33,總引用次數6342次,主編及主譯專著5部,副主編副主譯專著7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