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買下上海最好學區房,卻是我擇校「噩夢」的開始

特朗普上任前,大家都在猜測川普2.0時代究竟會放鬆還是收緊留學政策,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任僅一個月,特朗普的“最後一把火”終究還是燒到了美國教育。這下,美國大學進入教育“寒冬”,文科專案遭砍,理科專案被審,赴美留學之路愈發艱難。那麼,未來打算赴美留學和希望留美髮展的小夥伴該何去何從?讓我們一起看看今天的文章。
From 穀雨星球
ID:guyujihua2021
大家好,我是夾餅,在一所以就業率高著稱的美國加州文理學院讀大一。
在我申請的時候,每天都能刷到一些文章都渲染著一種觀念:從小讀名校就能鎖定更好的大學錄取和更好的人生。
曾經我的家庭也是這種理念的擁護者——
我早晚坐校車去上最好的幼兒園,父母買極好的學區房讓我進公立名校,但不適應讓我懷疑自己是個「怪胎」。
幸運的是, 父母有條件讓我選擇體制外,而轉入雙語學校後,故事卻也並非一帆風順,我一共轉學了三次:
第一次轉學,我發現國際學校帶來的不僅是自由,還有放縱;第二次轉學,我很喜歡這裡,卻被為把我推薦進某校賺錢的中介忽悠了,以為想升學好,必須進入一所名國際高中,這成為了我墮落的開始……
這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大人眼裡的「好學校」,我總是越待越迷茫?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上學呢?
我是穀雨星球的忠實讀者,在我最難捱的時候,從很多文章裡得到了幫助和治癒,所以我也希望透過自己的故事,讓你們從中得到力量。

■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時的我,讀完我輾轉的擇校經歷,或許也能明白當時的心境。

我一個從小被「愛」包圍的小孩,父母也為的成長付出了許多:
他們在我出生時就給我起了英文名,買好了最好的學區房之一,兩歲時就開始上純外教的早託班,還帶我嘗試了鋼琴、輪滑、游泳等等專案。
然後我去了上海浦東最好的幼兒園之一,但是我不因此而感到更加快樂。
我很困惑,為什麼去幼兒園每天要花這麼長時間,早晚的漫長的路途,讓我沒有機會和小區裡的同齡人一同體驗放學後玩耍的美好。
這也是我的第一個前車之鑑: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孩子成長的,反而會阻礙孩子重要能力的發展,如在玩耍中探索世界的能力和維護長期社交圈的能力。
小學時,我在小學升入家門口的體制內名校,要求頗高,沒多久,我的不適應性就暴露了。
在一年級的第一節數學課以後,我被老師帶到辦公室,她讓我擦掉所有我提前就寫完的作業,因為要聽老師的話來決定每個人的節奏。我也曾因為亂跑、午間任務沒有完成或者吵鬧,被禁止上最喜歡的課和體育課。
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怪胎。
我在壓力中時常打架,也被孤立與霸凌,父母會告訴我,人人皆平等,但我想這會不會也是一種溺愛,責備自己被寵成一個自戀又缺乏邊界的人。
於是我的家人在我和學校愈發不合的狀態下,選擇讓我走出國的路線。
這也是我的幸運,有能力能換一種生活方式,否則我無法想象,我會有一種什麼樣的人生。

人生的所有經歷也在塑造著我,我可以從小學的經歷中提取的經驗是:

在追求同質化和標準成績的地方,具有發散性思維的我往往得不到發揮,但這或許並不是我的錯。。
我在四年級轉到了一所上海的美式學校A校,它是個與我所在小學擁有相反教育理念的學校。
作為一個想要發展個性的孩子,A校允許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結合及其輕鬆的校園氛圍,我逐漸對追求學術的必然性祛魅。學生被鼓勵自主解決糾紛,而非由老師帶頭解決。
但是,校園的氛圍帶來的自由是一把雙刃劍。
在培養獨立的同時使弱勢的同學難免遭受霸凌後的排擠,以及帶來心理上的創傷,尤其是孩子們都還小,很難理解那些說教。我是一個跳級生,在這種對心智成熟度有要求的環境下成為了被霸凌的個體。
我從這次的經歷中得出:事物都有兩面性,追求個性發展固然重要,然而這對自身核心的穩定性與成熟度有相關性。
自由的環境不僅會催生霸凌等排擠弱勢群體的現象,同時也會促使人們墮落在基礎的慾望中,比如我一度因為沉迷遊戲得到1.9的GPA。
在5年的學習中,我因不滿l校的學習氛圍,選擇在9年級上學期結束後離開,轉去B校以留一級方式繼續尋找未來的方向。
B校是一個不同於先前學校的存在。
由於它屬於一個知名的全球集團,有更加成章法的學校設定,優秀的師資與質量,我可以在這裡獲得許多來自老師的幫助,引導我的學術能力提升。
擁有對學習的底層邏輯更深刻的理解後,我在面對應試內容時更加輕鬆,也成為了我得以在IB體系下生存的前提。
我也意識到,B校相比學校更像社會。
人們在其中需要擁有未來交際而塑造的人設,透過自由的社交在社會中走向金字塔頂端,可我不喜歡人們的虛偽,我也不喜歡學習在一個學校中變成次要的樣子,這成為了我後來被中介勸說並轉學的一個伏筆。
如果我再成熟一些,我會知道我可以被學校優質的資源支援,獲得提升自己的機會,只要不被他人影響,設立目標,並一心向目標衝,就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獲得屬於你的成功。
但是,當時的我還很幼稚,我仍然認為環境是那個決定我成功的因素,並選擇離開。
然而事與願違,我遇到了令人無法接受的變故…
10年級時,我對一個女生產生了好感,清秀的面龐和開朗的性格,使我跟隨她的腳步,去了某x升學機構的國際學校備考班。
在規劃升師的渲染下,我對原先學校產生了錯誤的認知,誤以為它會使我遠離自己的申請夢校目標。
方向模糊的我在中介的建議下,選擇了以經濟專業申請大學的路,然而事實上,我只是因為學習經濟時獲得了更多的正反饋,並不是興趣所在。
轉學同理,像是遭到傳銷組織的洗腦一般,我會暢想轉學後可能有的生活,錯誤地相信:只要轉學或者獲得top 30大學的offer,就能獲得神仙般的生活。
所以,我在十年級下學期,我來到了C校,也就是中介眼中的「好學校」,據說雙方有合作。
當我進入以後,泡沫就被殘酷的現實戳破了——軟硬體都很差,學校的氛圍更像是一個學習IB課程的體制內,學校的文化與活動的豐富度很低,同學們對待學業也大多都是消極態度。
我告訴了中介我真實的評價,但他卻有恃無恐地給予了否定。因為它是「名校」,就是好的,為轉學的付出備考和錢不是白費的。

我很憤怒。

於是,在11年級前,我都處在迷茫中渾渾噩噩。
因為缺乏目標和享樂主義的氛圍的誘惑,我也隨之墮落,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這讓我也意識到,許多大人和家長都難以真正理解,和學校的梯隊與名氣相比,孩子的真實感受更重要。
招生時的宣傳一定都是非常完美的,但真正去上學的是孩子,很多真實的就讀細節都是無法和家長說清楚的,是否適合這所學校,也只有孩子才有發言權。
就像華美的袍子下都藏著蝨子,我在這所「名校」也經歷了痛苦的蛻變重生。
後來我才明白,其實恰恰是原來的B校在軟硬體上的優勢得以成為學生申請路上的助推。尤其是我這樣有個性的學生,也更加嚮往其中多元的氛圍和老師們對我的因材施教,這是我無法在新學校獲得的部分。
學校只是平臺,你是否契合學校的風格決定它對你產生的幫助的好壞,但最終的結果都由自己的認知與能力決定。
更雪上加霜的是,我在沒有方向的情況下,被中介強加的焦慮驅使著完成無數額外的學業任務。
冗餘的比賽和使神經疲憊的商科活動,幾乎將我壓垮,甚至讓我被迫放棄了對校內學習的投入。
這種焦慮和推力的好處是,如果撤掉了我成績會更差,但是這樣的推力是無法維持的,因為這不是我想要的,而是一直被中介機構灌輸「幸福感」存在於top 大U和「高梯隊」學校,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想要的不一定在這裡,我對大學的排名沒有太高的要求,我更想去一所適合我,能得到好發展的學校。
11年級下學期,我成功說服父母在學校旁邊進行合租,一下子得到巨大自由的我,在頹廢了一個學期後,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是在為了父母、老師與社會的期待完成任務。
那麼,我想要的什麼呢?
當我脫離父母進行了種種自主生活的體驗後,我意識到,我更關注的是自我的身心健康與找到可以熱愛一生的人和事,也就是說我不願意再拖延著完成自己不願意寫的4000字經濟論文,或是考前抱佛腳的刷完一套past paper。

■在活動上的獨唱

到底我為什麼想要去上大學呢?我又為什麼而上大學呢?
如果不是為了別人,我理解了透過認真對待每一次的學業任務,我可以以更好的面貌走向大學,而大學則是那個給我更多探索自身機會的平臺,透過不帶功利心的探索,我可以初步定位我的熱愛,找到這一生為之奮鬥的工作和使命。
我做的一切是為了自己。
因為心態的轉變,我獲得了更加規律的生活,學習也一起好了起來,IB預估分從第一次的34分變成了第二次的40分(滿分45分)。
我不再在意環境是否差,因為你的能力決定你的高度,而學校只是一個平臺,不必因為它不合自己口味,就消極對待決定自己未來的學業任務和成績。
一切升學的本質是:無論你在哪裡上學,想擁有好的申請結果只有靠自身認真的態度。

■我現在就讀的大學,位於洛杉磯。

我很幸運,有一對支援我的父母。
每個家長們有望子成龍的期望,但只要自身不需要孩子的資助養老,對孩子自我探索的允許便是可以點亮永夜的極光。
而在國際化學校的探索中,我發現最核心的堅守你自己是誰。
時間管理的提升固然是我轉變的主要原因,但如果沒有動力,積極性會被消極的事物消磨殆盡,正如我先前遭遇的情況。
舉個例子:
以前的我,不敢拒絕同學們一些在我看來無趣的娛樂方式,還想融入他們,不然怕有麻煩,可和漫無目的地走在商場裡或在ktv裡大吼,讓我疲於面對所有的ddl,本身我就不喜歡這種高刺激的娛樂方式。

隨著我自我意識的覺醒,我徹底拒絕了這些無效的社交,也使我發現無論在情感層面還是現實層面,這樣的關係都無法給我提供價值——

合群的前提是這個群體值得你去融入,

互利互惠,而不是互相剝奪對方的能量。

於是,我把這些時間換成了每天在廁所裡練聲唱歌、在健身房鍛練身體,在操場跑步練單槓,結合充足的睡眠,我的自強使我守住了自我發展的動力。

■Oxy Occidental College夏校結課合照

同時,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我在12年級開始時才選校,當我具體瞭解了文理學院的教學理念「成為更好的自己」時,我感到自己所有的思考都可以在這樣的學校中得到具象的實現——
包容的校園環境,適應每個人個性的教育,人與人緊密的連線與對學科豐富的探索機會都是獨屬於文理學院的。
這種模式確實使學生更加具有競爭力,等自身工作後再去思考「我究竟喜歡什麼?」已然過了發展自己熱愛的事物最好的機會。
所以我最終決定申請Oxy Occidental College這樣一箇中國人只佔4%學生總量的學校,在LA市中心旁鬧中取靜的大學。
這所大學雖然在中國知名度不高,是奧巴馬的前母校,就業率極高,還可以和加州理工大學互選課程,透過篩選可以就讀雙學位。
更打動我的是,7月我參加了Oxy的暑期課程,即使唯一的中國人,我也感受到了大家在溝通時的利他,以及討論時對課題本身的熱情。
在交這篇文章的前一天,我們開了一個線上會議,透過解讀自己照片向大家展示自己,我講了自身對音樂劇產生的熱愛,和在春節回老家見親戚時感受到的溫暖等等。
無論人種,國籍,與膚色,每個人都為彼此鼓掌,都讓我感受到了久違的平靜和尊重:探索熱愛的同時成為更成熟的自己,這不就是我夢想中的大學嗎?
忽然之間,我也跟那個一路規劃著走最好的路,讀最好的學校,所以必須上最好的大學的自己才對得起父母的自己,和解了。
本文系授權釋出,轉載自公眾號:穀雨星球(ID:guyujihua2021),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 誠意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