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地探訪美國20所頂尖高校:真實體驗+實用選校建議

🌟記得點選上方“ZOOMiN特寫”關注本公眾號↑
在“美國訪校”系列直播中,我們邀請了ZOOMiN顧問老師Jason與Kelly分享了帶領學生參加美國東西海岸的訪校經歷,詳細描繪了從校園風景、招生會體驗、學生風貌、學校特色等多個方面的體驗。
最後,兩位老師結合訪校的經驗與家長的提問,給出了訪校需要注意的方面,並總結了選校相關的寶貴建議。
ZOOMiN
訪校歷程
東海岸篇
波士頓大學
波士頓大學是我們訪校之旅去的第一所學校。BU有一個漂亮的校園,對面就是波士頓市中心,佔地面積比較大,所以綜合地理位置和環境內部挺不錯的。BU也是我們第一所參觀了學生宿舍的學校,校園感覺也挺新的,硬體條件相當可以。
波士頓大學招生會上給了我們很多誠懇具體的介紹,比如錄取學生的SAT ACT中間值。另一方面,從一進校門就準備好了提供各種幫助;比如我們預約訪校,他們會清晰地告訴我們接下來要往哪裡走、要做什麼、在哪裡等候,而且每個學生導遊都全程配備小蜜蜂。
我們認為學生導遊就是對於一個大學的學生的抽樣調查,而BU的學生給人的感覺就是很規矩,就像波士頓這座城市,有一點點古樸、傳統,但也不缺有意思的東西。
威爾斯利學院
威爾斯利學院位於波士頓比較郊區的地方,從市中心坐車大概要二十分鐘左右。但威爾斯利學院就像一個世外桃源,非常美。我們訪校的時候,先從大門口爬上一個小山丘走到招生辦,進入招生辦小木屋之後再跟著學生導遊經過湖泊和樹林裡的圖書館。威爾斯利很適合想要親近自然、靜心讀書的學生。而且威爾利斯學院非常鼓勵學生從第一年開始去做實驗,只要有需求,跟教授聯絡上,學校就會支援大家獲得做實驗的機會。
威爾斯利學院中有一座建築很有意思,是一座科技大樓,我們在裡面參觀了很多實驗室。期間學生導遊停下來和我們說了一個概念,叫psychological safety,心理安全。心理安全指的不是心理上的安全感,而是會鼓勵學生敢於發言,在課堂討論上不需要舉手,直接插入談話。這會讓學生培養出更多自信的氣質,在回答問題前少去被不必要的東西消耗。
還有一點是,威爾斯利學院除了圖書館和一些比較大的集體教室,所有的教室都非常小,意味著他們的課堂規模也比較小,老師和學生之間關係緊密。我們的學生嚮導說她甚至知道老師家裡有幾隻貓。很多規模比較大的學校,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緊密度就很難做到這個程度。威爾斯利學院的學生就業也很方便,因為學校和很多公司有協議,給威爾斯利學院的學生指定名額,這樣求職方面的競爭也相對不會那麼激烈。
巴布森學院
巴布森非常注重學生的就業,會讓學生從大一開始寫商業策劃書,還會給學生三萬美金的創業基金。巴布森可以給學生髮全新的laptop,配齊所以正版的辦公軟體,只要是在讀學生就可以免費獲得。而畢業之後學校也會發300美元的支援讓學生去買下四年在校期間所用的這個電腦。
同時巴布森校園內部四通八達,雖然看起來校園不小,但步行很方便。這一點的設計也很商業,有一種節奏拉快、效率最大化的感覺。
巴布森十分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但是個“不太愛讀書”的學校,這從他們圖書館的規模就可以體現出來(很小)。學生導遊也和我們說,他們更傾向於從實踐中學習。巴布森的招生會提到本科生畢業後80%會選擇就業,只有20%會讀研究生;相比一些文理學院有將近80%的學生讀研究生,巴布森有很強的就業導向。
我們有問到學校會給學生提供怎樣的資金支援,巴布森校方提到如果是滿足要求入讀的學生,基本上是不需要擔心學費的,他們會有各種支援能讓學生承擔得起學費。國際生的話要求就會更為苛刻一些,但還是有辦法去申請各種獎學金專案。
塔夫茨大學
塔夫茨的招生官和學生導遊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info session的時候,招生官跟大家說,假設在座的大家都要申請塔夫茨,那麼90%的人都會被拒;但其實這被拒的90%的人很多都是符合入學要求的,那麼被拒與錄取的學生的區別是什麼?其實申請塔夫茨所需的GPA沒有那麼高,但關鍵在於個性化的表達如何。塔夫茨的招生官很看重申請材料中體現的個性和故事。就像哈佛、JHU這樣的學校每年都會有自己的文書範文,塔夫茨其實也有一個這樣的範文庫,在裡面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文書,讓人感覺某些方面是和JHU、哈佛的那些文書是不相上下甚至超過的。
招生官也明確地告訴大家,自己做了這麼多年招生官,什麼樣的文書都讀過了,其實什麼樣的標新立異在他們看來都還是那些東西。塔夫茨的招生官希望大家做自己,因為他們希望透過文書瞭解申請者是一個怎樣的人。哪怕是很cliché的東西其實也是可以寫的,因為任何所謂的標新立異在招生官看來其實也是cliché的,但重點在於如何透過這個事情去體現自己是怎樣的人。
我們的學生嚮導中有一個能說會道的男生,他跟我們介紹了一些Tufts裡面的各種奇聞逸事。那天他帶我們到一個高臺上俯瞰遠處波士頓的大樓,然後開始詩興大發跟我們講了幾百字的why school。他說選擇塔夫茨的原因是這所學校的某種交界性;它既在波士頓,又不在波士頓市中心;塔夫茨校園中最喜歡的地方是President’s Lawn草坪,也讓他感受到了這種交界性。如果用一句話形容塔夫茨的學生,那就是“把事做好”。他們真的把手頭的工作做到了極致。
波士頓學院
在訪校過程中,波士頓學院的學生嚮導都會提到選擇波士頓學院的原因。選擇波士頓學院的原因首先一定是地理位置,波士頓沒有紐約那麼昂貴,也沒有費城那麼不安全,然後又是個大城市,有如此多的企業和學校,景色也非常好。
學生嚮導也提到他波士頓學院找到了真正的community,感覺自己真正地融入、被接納了。雖然他是一個無神論者,波士頓學院是一個天主教的學校,但他說仍然在學校裡能收穫很多快樂、很多友誼。
我們遇到的學生嚮導和招生會回答我們問題的同學也讓我們對BC的學生畫像有了特別直觀的感受:就是非常有人格魅力、有禮、氣質聰明。他們在滔滔不絕地講述在波士頓學院各種有趣的經歷、各種社團生活的時候,讓人感覺到特別想和他們成為同學。回答問題的四個學生每接到一個問題都會平均地去分配自己的回答時長,不會說哪個人特別搶風頭。
波士頓學院畢竟是宗教背景的學校,非常講究信仰(faith)。當時招生會有一個觀眾提了一個犀利的問題,問學校裡有這麼多學生不信教,那麼faith要如何體現。而其中一個學生回答說,BC的學生在生活中幫助身邊的人變得更好,為他人服務,其實就是踐行faith的方式,作為耶穌會背景的學校,這也是耶穌會行善助人精神的體現。
耶魯大學
耶魯給我們的感覺,用四個字形容就是資源雄厚。比如他們的圖書館館藏豐富,可以滿足很多學術上的需求。同時耶魯的課程選擇很豐富,換專業也非常簡單,只要在系統裡選一下就可以換了。
耶魯的資源豐厚還體現在一些“沒用的細節”,比如我們的學生導遊跟我們說,其中一幢樓看上去有點黑、很舊,但其實就是二十世紀建的樓,只是建好之後故意做舊了。
耶魯有一個問題就是給人的感覺很壓抑,好像一切都有大量的歷史基建在那,自己作為一個晚輩,作為一個個體,很難去對抗這種壓力。儘管如此,耶魯的學生會組織很多類似打雪仗之類的遊戲,讓人感到某種反叛精神或是對生命力的張揚。
維斯大學
維斯大學給人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氛圍比較隨意,建築之間距離比較遠,零零散散的,不像前面提到的一些學校建築排布得那麼森嚴。
維斯大學和哥大、達特茅斯、還有Caltech等大學都有3+2專案。我們在info session上有問到為什麼大多數文理學院都是叫college,但維斯大學是叫university;info session上的回答是因為他們也開研究生課程,每年大概有幾百名研究生,規模比較大,所以會叫university。Info session上有一位負責中國區申請的生官,她提到對於維斯大學來說,他們最看重的就是主文書;如果不是國際生的話,其實是沒有輔文書的,主文書才是最核心的文書材料。
維斯大學學校周圍的社群關係非常緊密,是一個沒有圍牆的大學,附近住的人週末會帶自己的寵物和家人進大學校園逛,甚至會參加一些學校裡的活動。
哥倫比亞大學
哥大在紐約非常市中心的位置,我們去的那天路上堵車遲到了,但是辦理訪校登記的女士聽說我們錯過時間了,直接就給我們換了下一班。可見紐約的交通是真的比較糟糕,可能經常都有人遲到。
整個學校非常喧鬧擁擠,一個學生導遊要帶五六十個人,也沒有配備小蜜蜂,所以在隊伍後面什麼也聽不到,學生導遊也比較公事公辦。
哥大相對古典的建築像在紐約摩天大樓間的世外桃源。哥大有一篇小文書,需要讓申請者列自己讀過的書,而進到哥大圖書館之後就更能感受到某種來自軸心時代的壓迫感,可以看出哥大對學生讀經典的重視,包括哥大的通識課程core curriculum也是希望學生跟人類歷史上經典的思想去發生連線。
紐約大學
紐大的校園分散在不同街道,蔓延了很多個block。學生導遊告訴我們,雖然教學樓不在一起,但校園紐帶是非常緊密的,而且沒有感覺到紐約不安全。雖然我們並沒有特別相信😂,但也獲得了紐大學生導遊的視角。紐大真的非常多元,就像紐約這座城市,比如紐大附近的Washington Square Park,那裡面真的是一個人類觀察的寶庫,什麼樣的人都有。
西海岸篇
文理學院五校聯盟5C
西海岸我們首先講到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CMC本是美國二戰老兵的安置之所,所以CMC在政治、外交方面的學科非常強。CMC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色叫The Athenaeum,有點像CMC版的十三邀或百家講壇,會定期邀請嘉賓參加學校裡的晚餐會,學生也可以隨時去和嘉賓提問互動。CMC本身的校園資源不算特別多,但因為與五校聯盟合作,所以可以組成一個更大的資源網。就像五校聯盟的招生官形容的,C5就像有血緣關係,但互不干涉的表兄弟。
哈維·穆德學院(Harvey Mudd College)是在美蘇爭霸期間,配合太空科技方面的儲備建立的,可以看見很多關鍵設施都在地下。雖然Harvey Mudd很多自習室和實驗室裡面都只有一個學生,但他們的電腦室排布很緊密。Harvey Mudd的學生很講究合作,因為很多科學理工方面的難題,不是靠一個人能夠突破的,所以需要大家通力協作完成。Harvey Mudd也有自己特殊的課程體系,大一大二的學生每學期都要固定修一門理科,打牢理科知識的基礎,所以完全是文科生的噩夢,文科生就不建議讀這個學校了。
波莫納學院(Pomona College)的特點就是沒什麼特點,但是真的很全。Pomona的學生導遊感覺特別彬彬有禮,拉開大門的時候會等待所有人進去之後自己再進去。剛開始我們找不到訪校的隊伍,在路上遇到的同學也會很熱情地指路。Pomona也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學生導遊告訴我們每個學生會有三個advisor,一個是專業方面的,一個是輔修方面的,還有一個專門負責統籌的advisor。
剩下兩所學校我們沒有預約訪校,就是大家在校園裡面隨意逛了逛。斯克利普斯學院(Scripps College)的花園很漂亮,有很多園林藝術。匹澤學院(Pitzer College)的風格比較沙漠風情,裡面有很多仙人掌和塗鴉壁畫。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
南加大(USC)需要注意的是學校周圍明顯不太安全,因為進入校門要刷卡、搜包,我們開車進入也是和門衛交流了一會兒放行。
但進入南加大之後大家的體驗非常好。南加大雖然是所私立學校,但規模上不亞於公立學校。而且這個學校藝術類專業的建設特別好,只要能想到的藝術類專業它都有開設,而且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樓。USC轉專業非常便利,也是一個體育很強的學校。基本上每一個學生都會做一項體育,從高強度激烈的專案到揹包徒步等都有。
南加大的大門正對門就有一個商場有非常多餐廳,很多好吃的,學生過去也非常方便。同時南加大有一個海外交換,也就是study abroad的專案。學校會支付study abroad的費用,而且也可以在交換期間為學生安排帶薪實習,所以這方面的資源還是很吃香的。
加利福尼亞大學系統UC系學校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
我們對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印象特別好,主要也是因為學生導遊,可見學生導遊的影響真的挺重要的。其中一個學生導遊提到她當時選擇UCLA也是因為當年的學生導遊。
她們講到雖然大家對UCLA的固有印象是競爭激烈,沒有人情味,但其實UCLA有設定老師和學生之間一對一的office time,可以提供很多幫助。每個專業和不用的學生群體其實都有很多相應的資源,保障每個學生能夠收到充足的關注和幫助。而且UCLA的校園也很乾淨,有很多便捷化的飲水處和自動販賣機。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我們去了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裡一個非常大的體育場,這個體育場時我們這趟旅行中所有學校中最大、最豪華的,因為UCB也是出了名的體育強校。那些校隊的成員都是光著膀子或者穿著訓練衣,揮汗如雨地鍛鍊。那個體育場也非常大,我們繞了半天都沒有能繞完一圈。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接下來就是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我們從洛杉磯一路開到聖地亞哥分校的時候,能感覺到道路兩旁一看就是工業園區。學校周圍大概要開車15-20分鐘才能找到比較好的餐館。UCSD附近也是有海的,吉祥物是一個有些醜陋的半人魚形象。
對UCSD最深的印象就是很注重實驗和理科方面的研究,同時UCSD有充裕的研究經費。所以對於學理科、想要做實驗的同學,UCSD或許真的是一個性價比比較高的選擇。
而且能看到UCSD的學生穿著打扮非常casual,隨意,不是那種很精英或者很 fancy的感覺。能明顯地感覺到相對於哈佛、巴布森,這些相對偏精英的學校,UCSD的階層更偏向於普通人,是一個挺務實能幹的學校。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
最後一個 UC 系的學校是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CSB),學校的建築一般,但是沿著海岸線走看著一望無際的大海非常美。
UCSB離 LA 大概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學校周圍就是非常漂亮精緻的小鎮,很典型的美國的高收入的小鎮。UCSB的圖書館也非常大,是一個很現代化的圖書館。
斯坦福大學
斯坦福給人一種有奔頭、有希望的感覺。學生導遊也很熱情地講解各種資訊。斯坦福的學生所有的資源非常多,而且很有entrepreneurship。另外感覺他們很強調跨學科,學生導遊告訴我們,在斯坦福,一個運動員可能有很多哲學思考,一個學電腦的人可以同時是一個企業家,一個學歷史的人可以同時對宗教和藝術特別感興趣。
斯坦福校園真的很大,據說有82個迪士尼那麼大。而且裡面的建築很有意思,有一個很典型的加州風格的黃牆紅瓦的建築,是一座教堂。這座教堂很有意思,比如裡面耶穌的傳教圖,顯然耶穌站在加州海灘邊,頭上是大太陽,旁邊是椰林大道或者棕櫚樹,身旁的弟子也都是以斯坦福教工為原型所作的畫像。這一點就體現了某種反叛、某種推翻一切的解構精神。
同時斯坦福的學生感覺智力非常富餘,他們會談論一些很虛的東西,比如時間膠囊之類的概念。可以感覺到斯坦福的學生非常天馬行空,而這些天馬行空的想法中只要實現了一個就非常厲害。
同時斯坦福也是一個體育強校。當時訪校的時候也快奧運會了,學生導遊就和我們說,我們回頭去看看,奧運會上有多少來自斯坦福的學生。其他學校之間的體育競技更多是菜雞互啄,而他們和UCB之間是真的針尖對麥芒。
訪校經驗總結
Jason首先要在官網上搜索資源,看完之後帶著疑惑去參加訪校,這個狀態是最好的。因為訪校的時候招生官和學生導遊都會問大家有沒有問題。和學生導遊好好聊聊很重要,因為因為學生導遊一定程度上就體現了這個學校的學生風貌。
接下來可以去看學校的硬體設施,透過建築和視覺資訊來判斷自己是否喜歡這所學校。
其實學術資源相關的資訊反而是比較難獲取的,因為不論是學生導遊還是招生官,對於學科的內容其實瞭解得很少,頂多知道自己所選專業的資訊,但也問不到太多詳細的內容。
Kelly很多學生在這次訪校之後明確了大學申請的方向,這就是訪校的意義。有的學生喜歡文理學院,但也只是聽說文理學院是什麼樣,去了之後發現自己是真心喜歡;也有的學生不喜歡太村的地方,喜歡在更大的城市、位於市中心的學校。這些都只有親身體驗才能體會到。
關於校園安全問題,我們這次去到的學校除了USC感覺都是很安全的。美國大學都有校警和各式安保措施,比如UCB有晚上可以叫一個人陪自己回去的服務。
Jason另外,我們跟隨的學生導遊大多數都提到了學校的地理位置給他們帶來的東西。其中Tufts的學生導遊講得比較詳細,講到了Tufts的位置與他的心理上的契合度。他認為這所學校在城市中的位置,與他心裡期望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起到了某種呼應。我們學生在考慮一個學校的區位的時候,也不止要考慮這個學校的就業資源、生活方不方便還有交通如何,也要考慮這所學校給自己心裡帶來的感覺,跟著自己的心走,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心理地圖。
關於學費的價效比,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像UC系的學校,學費便宜、排名高、學校資源好。另一種價效比就是付出了四年時間去上這個學,到底值不值,對成長的幫助有多少。比如一個同學喜歡城市,那是否要為了更便宜的學費,選擇一個雖然排名差不多,但可能在郊區的學校?這可能是家長需要考慮的一點。
Kelly訪校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在申請美國大學的時候,why school文書是招生官非常看重的環節,即學生為什麼選擇這所學校。而去過學校親身體會寫出來的感受是更細膩的,體現出來的忠誠度更高,大學也會更願意選擇這樣的學生。
Jason我們也收到了一個家長的問題,這個問題特別好:如果憑藉訪校學生導遊的印象對學校產生判斷,會不會因為個人原因與學校真實情況有較大的偏差呢?
每個人看事物都會有很多主觀印象。比如我去問Stanford的學生對Stanford的印象,每個學生的回答肯定也是不太一樣的。對學校的印象沒有正確答案,主觀性反而體現了,自己是以一個人,而非機器的視角去看,不希望一所學校每個人的視角都千篇一律。“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其實我們每個人眼中的主觀世界,都會反過來塑造我們。與其把主觀性看作一種偏見,不如看作一種潛意識的選擇。
🌟更多相關內容可在影片號上進行回看。
相關閱讀可點選:
更多錄取相關案例

歡迎掃碼新增小助手特寫醬諮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