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親節將至,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許多媽媽會享受溫馨的親子時光,但也有很多媽媽會觸景傷情,為親子關係茶飯不思。
從新舊約的觀點來看,母親的角色是不可取代的,就連主道成肉身也沒有抄捷徑,而是透過馬利亞這位母親來到世界;甚至主被釘十架的時候,母親也在底下陪伴,可見造物主賦予母親多麼神聖的使命。
遺憾的是,並非每個母親都是快樂的媽媽,甚至許多母親常感壓力和愁煩;其中因素當然有很多,但或許透過以下的思考,可以讓母親們更有機會成為快樂的媽媽。
1.身為母親,是我「該做的事」,還是「想做的事」?
這是個微妙卻巨大的差別。
許多母親為愛受苦,卻無法享受箇中難以言喻的甘甜,原因就是把養孩子當成「該做的事」而非「想做的事」。 「為了體驗人生而養小孩」,相較於「為了養小孩而養小孩」,過程會覺得更有意義。
所謂該做的事,就是理性上覺得該傳宗接代,結了婚就「應該」有個孩子。這個想法固然沒有問題,但是卻不能保證在情緒上已經做好準備。
這也是不同世代的一個明顯差異。上幾代父母在「想做」與「該做」之間,沒有多大的差別,甚至可能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但是年輕的一代在潛意識就會把力氣放在想做的事,該做的事能少就儘量少,因此一旦該做的事讓他感覺到負荷很重,心裡就會自然產生排斥而覺得很累。
「很累,但是很值得」這種感受在新一代當中逐漸減少。
「那麼累,值得嗎?」反而是現代社會的主流。
難怪越來越多人不想生小孩,就算生了也是帶得精疲力盡,原因之一,可能就包括在之前並沒有真正做了足夠的心理準備,把該做的事提升為想做的事。
值得感恩的是:心態是可以調整的。
如果明白父職和母職是榮耀的使命,而孩子在身邊的時間很短暫,轉瞬即逝;父母親不妨強化自己的心態,把養小孩當作想做的事,並積極尋找更多資源來減輕自己的負擔,提升親子相處的品質,母親節就會快樂許多。 (對父親也是相同的道理)

2.我是否引導孩子把「該做的事」變成「想做的事」?
親子關係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教養,智慧書也是這麼說的:教養孩子使他走當走的路⋯⋯
傳統的教育幾乎都把焦點放在「該做的事」,不管是鍛鍊品格、生活習性、信仰生活、學業工作的進步⋯⋯父母盡心盡力教育孩子做個有用的人,卻比較少關注他們在過程當中是否快樂。
所以,華人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優秀卻不快樂。
從孩子們小時候開始,父母就是把精力放在培養他們才藝學習、課業提升、道德教育⋯⋯,然後花更多的力氣阻止他們上網、吃零食、熬夜、打電動,有些家長直接數落「該做的不做,都在做不該做的事⋯⋯」卻可能沒有注意到,他們為什麼那麼想做那些事情,如此一來,親子衝突就無法避免了。
當一個人想做一件事,不管是對或是錯,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最後的結果都可能有很高的風險。

媽媽們或許可以從這個角度來思考親子關係,儘量避免用說教的方式「告誡」他們不要花那麼多時間在想做的事情上,因為效果肯定不好。
比較有效的方式是,父母理解他們為什麼想做那些事情,同理他們的情緒,然後花時間陪伴他們、轉移他們的情緒,這需要很有耐心,也需要幫他們找到同伴。例如偶爾邀他喜歡的朋友一起去露營,或是去不遠處郊遊踏青,親子一起去唱歌,一起去運動,讓孩子們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對他們沒有幫助的事情上。
新舊約也告訴我們要愛惜光陰,如何讓親子時間是一種享受而不是忍受,關鍵不是父母跟他做什麼事,而是你跟他的關係。
但微妙之處就是:你跟他的關係如何?就看你們一起做哪些事?
偶爾跟孩子打電動,一起上網找食譜,創造歡樂的親子時間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表現出冷漠其實是因為害怕,那是一種防衛的機制,其實很多父母自己跟孩子靠近也會有焦慮緊張,因為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比較嚴肅。
母親節到了,媽媽們不妨主動邀約孩子做一些彼此都開心的事,一起討論,一起玩桌遊,為親子相處的經驗加分。假以時日,親子就會從破冰、融冰,到最後水乳交融。
弟兄姊妹永遠有盼望,為天下所有的母親(和父親)加油祝福!


長按上圖 進入讚賞
美文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