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媽媽!我要去過自己的人生了

在當代中國,接受心理諮詢的主要群體是女性(佔到近 8 成)[1]。當面對一個女來訪者,一般很難避免討論到她和母親的關係。
心理諮詢師徐建琴曾在一場關於中國式母女關係的直播對談中提到:「來訪者總是像隨身攜帶自己的媽坐在我的對面,有時候諮詢師不得不像父親一樣把孩子和母親拉開。」
某種程度上,這是大多數中國式母女關係的寫照:母親與女兒之間的心理依戀和無法分離在一代代女性中延續。女兒們總要試圖照顧母親,當她學習扮演養育者的角色時,第一個孩子往往就是她的母親。
為什麼母女之間分離這麼難?當女兒決定離開,又該如何重新審視和媽媽的關係?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01
我們必須得先聊聊那個消失的父親
任何家庭內部兩個人之間的問題都和其他人有關。在家庭治療理論看來,家庭猶如一個小型生態系統,很多問題往往是一家人共謀出來的。
當人們在談論母女關係的糾纏時,常常容易忽視那個置身事外的人——母親的丈夫,女兒的父親,他很可能才是造成這一切的原因。
不一定是他做了什麼,有時候恰恰是因為他「什麼都不做」。這也是中國文化裡常見的父親形象,沉默地、「如山」的、經常不在場的父親。
沒有母親是完美的,再加上育兒本身消耗非常大,母親難免會將過度的情緒張力投射在女兒身上。若這時父親在場, 「兒童和父親就能形成一個團隊來抵抗母親,毫無傷害地逃出」[3]。這也是家庭中三角關係存在的意義。
但現實情況是,很多男性無法承擔好父親和丈夫的責任,他們不能在母親之外提供另一種情感支援,也難以作為親密伴侶滿足妻子的情感需求,甚至加以傷害(比如出軌、暴力)。
於是,女兒被迫停留在和母親的二元關係中無法逃離,甚至還要承擔父親的那部分職責,安撫和照顧母親。

▷ 《小歡喜》

02
母親,既是迫害者也是被害者
讓我們繼續回到母親和女兒之間的關係。
心理諮詢師徐建琴曾在一篇論文裡談論了幾代中國式母女關係的特點[4],她提到:
在中國傳統意義上,女性和母親的意義是不同的。在「女性」身份中,性慾望或相關需求被認為是不道德的,必須被無限地壓制。而在「母親」身份中,自私和佔有慾則被無限地容忍。一切以母愛名義的所作所為都應被理解和原諒。母親給女兒施加壓力,要求工作成功,婚姻體面,讓她們對母親來說更有價值,特別是在獨生子女政策的背景下,她們只有一個孩子可以依靠。
在大系統中失權的母親,既是迫害者又是被害者。
因此,母親會以各種微妙的方式阻止女兒遠離,有時候這一切可能都發生在潛意識中,甚至她們自己也沒意識到。
第一種讓女兒感到愧疚。
母親通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現,透過示弱的形式讓女兒無法離開——女兒一旦產生想要遠離的念頭,第一反應先是愧疚。
愧疚是一種持續的信念,認為自己做錯了某事,除了不斷的擔憂之外,還會導致羞恥和焦慮。它常常出現在想象或感知到的愧疚上(實際上並沒做錯什麼)。
在這種愧疚的煎熬中,女兒會不斷地回到和母親的關係當中,這也是為何母親和女兒的分離會很困難。
而實際上,在任何關係中,愧疚都是一種令人值得警惕的情緒,它可能並不意味著你真的做錯了什麼。或許可以換個視角思考:你感到愧疚時,對誰有好處呢?

▷ 《情人》

第二種是為女兒擔憂。
在相對健康的親子關係發展中,母親到了一定階段會逐漸退出,並幫助女兒「成為她自己」。但面對女兒要「成為自己」這件事,我們的母親總是充滿擔憂——在傳統的文化語境中,這種擔憂常常被理解為一種「愛」的表達。
這種擔憂可能和實際情況無關,而是來源於她們自身的焦慮。甚至還可能成為一種真實的「詛咒」,進一步削弱女兒的力量。
我想起曾經給媽媽說過的一句話,「我理想的媽媽,是能夠祝福我,而不是擔心我;能夠為我們的分離慶祝,而不是流淚。
但這對母親並不容易,當她們自身缺少力量,也無法將這種力量傳遞給女兒,這恰恰是獨立(或者說完成分離)最需要的。
03
想要分離,並沒有那麼容易
隨著年齡的增長,女兒們可能離家上學,工作,或戀愛生子,組建自己的新家庭。從物理層面上看來,似乎和母親分離了,你或許也曾鬆了一口氣。
但事實上,完成分離並沒有這麼容易。
兩位英國心理學家 Luise Eichenbaum 和 Susie Orbach,擁有多年為抑鬱症女性提供諮詢的經驗,在她們的觀察裡:「許多女性從未感到擺脫了母親。她們不是獨立的人,而是體驗到母親活在她們的內心,對她們評頭論足,束縛她們,誘惑她們,讓她們失望」。這可能是女性患抑鬱症的機率比男性更高的原因之一。[5]。
和母親的關係,也會成為女兒日後親密關係的模板。女兒們往往會發現,在面對戀人的時候,又重現了和母親的關係,不過角色調轉,此時自己又變成了關係中的「母親」——試圖控制戀人,依賴戀人,和戀人無法分離(以重新體驗和母親共生的感受,心理學上也叫做「強迫性重複」)。
這樣的結果很可能讓關係以失敗告終,心碎的女兒又重新回到媽媽身邊。
還有些時候,我們不得以因為種種現實原因和媽媽重新密切相處。比如不少女性在生育後,往往會經歷原生家庭的「二次爆發」,讀者 Echo 就曾給我們寫信:
「成為媽媽後的七個多月,我的母親和我們同住幫忙照看寶寶,由於和母親的互動頻繁,內心的很多創傷又被激發了出來,於是我決定開始做心理諮詢」。
這一切都提醒我們,要回到這段生命最初的親密關係,去理解自己,理解母親,真正和母親完成「告別」。

▷ 《我的天才女友》

04
媽媽,我要去過自己的人生了
「分化」最初是生物學上的一個概念,常常被心理學家們用來描述一個人和原生家庭的理想關係狀態——一個情感上成熟的人,不僅應該能夠在感情上跟別人接近,而且要做到不被別人的需求和評價所左右,就像是一個細胞與另外一個細胞分離開來,但是仍然保持著一定的關係。
作為女兒,想要和母親進入「分化」狀態,也就是完成真正心理意義的分離,可能要經過這樣幾個階段:
1.表達對母親的憤怒,承認自己的確受到傷害
不要害怕憤怒情緒會傷害到母親。在一段共生的關係中,憤怒或攻擊性往往是促使分離完成的開始。你也可以藉由這些情緒,看到自己受到的傷害。
2.物理意義上的遠離
在這個階段,我們用距離為自我創造獨立的空間。這個過程中,母親可能會感覺失望和受傷,你最大的挑戰是愧疚的情緒。但要記得,無論何時如果你想為自己做些什麼,這都沒有錯。
3.跳出二元關係之外,更全面地理解和母親之間發生的事情
比如我們上文所提到的家庭系統、社會系統、文化背景等等,這會讓我們意識到母親的確做錯了什麼,但又並不全是母親的錯。
4.你想過怎樣的人生
這個階段來到自我的重建,拋開母親的影響後,試著重新思考:我是誰,我喜歡什麼,我想和什麼樣的人生活在一起。
5. 重新從母親身上獲取力量
透過否認母親去找到自我,是成長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但一直和母親對抗,作為女性,自我難以無法獲得真正的力量。母女之間還是需要有能量在流動,有情感的互動。要達到這樣一種狀態,可能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

▷ 《媽媽!》

作家 Fischer 曾採訪了美國嬰兒潮時期的母親和她們的成年女兒,並寫成《生命的聯絡:成年女兒和她們的母親》一書。她在書中將母女關係描述成「既堅持又放手」,在她看來,現實中的母女關係非常複雜並非要麼是依賴和親密,要麼是自主和分離[7]。
實際上,這才是母女關係的現狀,可能有一些愛,但也有很多傷害,有不捨,也有鬥爭,有遺憾。作家費蘭特對此有精準的描述:煩人的愛。或許,當我們允許這些複雜的情緒存在時,我們就真正告別了母親(以孩子的身份)。
我們終於承認母親和自己都是獨立的,我們互相關愛,也能彼此尊重,我們過著各自的生活,成為不同的女性。
參考文獻
————————
[1]2023-2024心理健康及行業人群洞察報告,簡單心理
[2]Alison Stone.(2011).Female`Subjectivity`and`Mother–Daughter Relations.DOI:10.1080/09574042.2011.561121
[3][美]海因茨·科胡特著,劉慧卿、林明雄譯,自體的分析,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9
[4]Jianqin, Xu. (2020)."Rereading Klein’s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Oresteia’ ”—the evolution of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four generations of Chinese women." 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therapy in China 3, no. 1: 50–59.DOI:0.33212/ppc.v3n1.2020.50.
[5]Casper Lötter .( 2021).The waning of vision’s hegemony: A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on mother daughter discord in patriarchal societies .DOI: 10.1080/20797222.2021.1930694
[6]Sandra G. et al(2008).Pathways of Growth i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DOI:10.1080/07351690609353112  
[7]Fischer, L. R. (1986), Linked Lives: Adult Daughters and their Mothers, Harper and Row, New York.
✍️故事徵集✍️
放棄拯救媽媽的幻想,決定過好自己的人生。如果你和母親的關係也曾經歷過這樣的糾纏過程,並逐漸完成分離,重新建立起一種彼此都相對舒適的關係。
歡迎點選 「不再拯救媽媽」分享你的故事。如果選中,我們會在一週內聯絡你。
作者:寒冰
責編:羅文
封面圖來源:《情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