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
昨天看到一條關於延遲退休到65歲的訊息,所有群都在討論這個事兒,很多朋友問我想法。當時我考證了一下, 發現這個訊息的來源有問題,就沒跟進這個事兒。

果然,官方出來闢謠說不是真的。

但更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一條這麼簡單的假訊息,激起了這麼大的反響呢?
我覺得核心是:許多人都討厭自己當下的工作。
大家真正在意的,不是到底60歲還是 65 歲退休,大家希望的是,最好明天就退休,現在這個逼班我一天都不想上。
一聽說退休延遲五年,大家心裡想的不是多工作 5 年,而是刑期增加了五年,一下就忍不了了。

這兩年,我接觸到許多人,很少有喜歡自己工作的,大部分人覺得工作是枷鎖,最大的願望是不工作。
最近,也看到了不少人,比如像Manner高壓力狀態下的店員,比如去踹那些蘿蔔快跑的武漢司機,很少見到人能在工作中獲得快樂。

現在誰能在工作中獲得快樂呢?
我問了一圈,發現,反而是退休的人最喜歡工作。
比如小鳴的爸爸70歲,正常在60歲退休,但從退休那一刻起,透過返聘的形式回到了原來的崗位,繼續工作了十年。
而他的同輩人,退休後就全國旅遊了,玩了五六年又回來,說希望能幫手介紹一份工作,哪怕一週上兩天班,甚至沒有工資也行。
工作為他們提供了意義,身份,角色和社會價值。如果沒有工作,就沒有人需要他了,人際社交網路也沒了。
他們沒有辦法面對那種空虛,面對獨處,甚至有些害怕。
而他們的工作狀態是怎樣的呢?
就拿小鳴的爸爸來說,這份工作他已經做了一輩子了,出門溜達十分鐘上班,中午回家睡午覺,下了班就去釣魚。工作時間不算長,工作內容駕輕就熟,工作夥伴間關係又好。
實話說,如果我是這個工作狀態,我也願意天天上班啊!!!

現在年輕人為什麼那麼討厭工作?
是因為現在的工作,和那個時代的人完全不同。
第一個是,工作時間。
今天早上看到《經濟觀察報》一篇報道,說中國的全國企業就業人員,每週平均工作時間達到49個小時,20年來最高。
如果工作的時長,總要求我們在家庭和個人生活中做出取捨,也難怪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組建家庭,因為連自己喘口氣的空間都不大。

第二個是價值感。
大家記不記得,之前咱救助過一批白血病小朋友?
去年,我去探望這些小朋友時,和白血病醫院的年輕醫生聊了很久。她說做這個工作非常折磨。
因為病人都是重症白血病小孩,隨時有可能上死亡線,所以幾乎沒有休息時間,而且就算用盡了每一分力氣,也得眼睜睜看著很多小朋友離開。
每天早上六點起來,提心吊膽的檢查,患兒的床位有沒有換新的液體,如果換了說明孩子還活著,如果沒換,說明孩子在夜裡已經走了。
我問:這麼痛苦的工作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她說,她有一個本子,上面記著每一個她救下來的小朋友的姓名和聯絡方式。
每次快堅持不下來了,就去了解下他們的近況。看到這些生命因為自己的努力得到延續,一個家庭因沒有放棄而得到團圓,這種成就感,支撐她堅持下去。

但是當下的很多工作,沒有這樣的價值感。
比如我經常接到騷擾電話,每次都很生氣,過去我拿起電話就罵他們,一想,又覺得這些人也挺倒黴,現在 AI電銷已經這麼厲害了
你每天接的騷擾電話,另一頭根本就不是人(👈🏻這是我六年前寫的了)
現在還有真人打騷擾電話?他們的工資一定很低,而且還毫無價值,甚至是給社會提供負面價值的工作,還要招人挨一頓罵。
如果我成天做的是這樣的事情,也很難喜歡自己的工作吧。

第三個是掌控感。
假設我拍個影片,10個有5個被限流,3個被刪除,我自己也莫名其妙,不知道為啥被刪,也不知道怎麼改進能不被刪。
那這份工作的掌控感很低,努力好像沒有結果,也不知道努力有什麼用,那努力還有什麼價值?
這兩年的外部環境變得太快,這種“掌控感缺失”,打擊了很多人。

第四點是不公平感。
現在很多人批評主播、網紅,往往是覺得自己那麼辛苦,那麼努力,為什麼賺的沒有網紅多?
這種不公平感,反過來削弱了不少人工作的動力
同樣是努力,一個人努力的天花板,不及另一個人努力的零頭,這樣的比較很不健康也沒有意義,卻無法阻止。

第五點是社交。
上一輩人的工作流動性很低,而且競爭沒有那麼激烈,他們可以在同一個地方工作幾十年,所以他的同事關係很重要,扮演了很強社會支援的角色,
在今天的職場,一方面是流動性很強,身邊人流水一樣的過。
另一方面是職場競爭關係很多,工作當中的人際關係也被異化了。今天大城市年輕人會說,絕不能在工作裡交任何朋友。

第六點是情感投注。
現代的工作哲學是這樣,一個人不能在工作中傾注太多感情,要用一種獨立理性的態度看待工作的所有意外,這樣就可以遮蔽對心力的消耗。
但是如果一個人不對工作投入感情,那他從中獲得的意義和成就感也大幅降低,更無法從工作裡獲得情感上的滋養。
此外,
對工作毫無感情的人,也很難長期貢獻出高水平的工作,最多隻能貢獻出及格的工作。而如果一直只能貢獻出及格的工作,那也很難往上爬,最後一直停留在這份很消耗人又不得不做的狗屎工作上。

這就是當今工作的弔詭性。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工作都在人生裡佔據非常大的比重,但現代的工作文化已經讓人想不起來:工作也可以是幸福的一個重要源頭。
專業主義和工具理性,總是提倡大家把自己的感情和工作分開。
但用馬克思主義的話來說,這就是資本主義最壞的地方:對勞動的異化。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很神聖的,甚至是人類區別於動物最重要的事情。
馬克思說,勞動就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比如說地上有條河,如果是動物,只會躍過去,但是人能把這條河引走,挖幹。
面對自然世界,人類能改造它,無論是把一塊木頭做成了一把椅子,還是把一塊鐵打成了一塊鐵劍,這是人類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
但是當資本主義誕生了之後,所有的勞動,都是為了獲得通用貨幣,那做這個事本身的成就感就不再重要了,既然不是在為自我實現工作,我是在為了獲得通用貨幣幹活,到最後其實我幹活是為了數字,就像很多人期望的,銀行卡數字達到幾個0,就可以FIRE了(提前退休)。
比如說,一個人攢到300 萬,然後一年收5%的利息,一年15萬,夠覆蓋一年的支出,就代表一個人攢了 300 萬以後我再也不用工作。
那問題來了,如果只為了數字的話,我為什麼不去賭博,不去買彩票,不去炒股呢?
當一個人只為了數字而工作之後,工作本身不再是成就感,變成了阻礙人通向那一串數字的東西。
這就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一大指控,它讓勞動這麼一件神聖的事情,痛苦而無價值。
而當大家都討厭自己的工作時,整體的戾氣也會越來越重,點一杯咖啡容易被人潑,叫一個外賣容易被人撞。
現在我都不敢給外賣和快遞打差評。哪怕有的時候是他不好,我也不敢催,因為我不知道他之前受了多少委屈,付出了多少情緒勞動,最後不巧在我這裡爆發了。

所以我尋思:
第一個,現在大家不要得罪服務行業的人。
第二個,要在自己乾的事情中,努力找到獲得感和意義感,哪怕很微小,就像我寫文章最大的動力之一,就是看大家的評論。
有時候在評論區能獲得大家的反饋,不管是搞笑的,還是有深度的,又或者特別溫暖的,我都會截下來發朋友圈,能開心一整天。

有時候遇到一些胡說八道的機會,也能得到大家的熱烈反饋!
感謝大家,給了我大量放飛自我的機會(鞠躬)

也希望大家能在工作中找到微小的意義和成就感,因為一份有成就感的工作,對幸福至關重要。
如果賺錢是為了幸福,與其先吃屎再洗胃,為啥不直接做一份更有獲得感的工作呢?是不是?

PS:炒股的朋友們,今天也不要太傷心,少漲點,對壽命有好處,不信你看👇🏻
作者:梓泉
助手:菁菁
審閱:小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