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怎麼有人這麼「喜歡」工作啊?

這才開工第 6 天,我的同事小 Yan 已經開始「卷」起來了。公司 10 點上班,他 9 點就來了;領導給他安排 3 個活兒,他完成了 4 個,說是贈送的。
最可怕的是,沒人要求他這麼做。新一年的目標還沒定下來,領導也沒給他安排更多或者更難的活兒。他完全是自願且主動捲起來的。
我們經常管這類人叫「工作狂」(Workaholic)。但我們可能會錯把一個人當成工作狂,而忽視了身邊真正的工作狂。
比如工作時長並不足以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工作狂」。雖然小 Yan 一週工作了 55 個小時,但 Ta 可能內心快樂而充實,休息時絕不再想工作上的事。他的心理狀況可能是相對健康的。

▷《廣告狂人》
那麼,心理學如何界定「工作狂」?關鍵的區別如下:
一個只是「工作投入」的員工可能是快樂的,但工作狂常常伴隨焦慮、憤怒和失望等負面情緒(Kim et.al,2022 );
一個「工作投入」的員工也許會加班,但工作和生活整體平衡;而工作狂很難從工作中抽身,他們傾向於將個人時間投入到工作中,可能無時不刻都在思考工作(Scott et al.,1997);
從結果來看,「工作投入」員工的業績、個人生活質量和人際關係都處於健康水平;但工作狂反而會表現出工作績效受損,因為他們強迫性地創造了更多的工作要求,痴迷於無法實現的標準,讓工作變得比需要的更復雜(Gorgievski & Bakker,2010 ),而他們的身心健康、私生活質量、人際關係也都變得一團糟。
「工作狂」的背後可能藏了很多秘密。
01
用工作來「掩飾」內心巨大的痛苦 
心理學家 Barbara Killinger 專門研究工作狂問題,她在《Workaholics:The Respectable Addicts》一書中探討了工作狂的心理動力。她認為,過度工作可以成為一種逃避內心衝突或情感痛苦的方式。
當個體面臨無法解決的情感困擾或內心矛盾時,他們會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以此來轉移注意力,避免直面這些痛苦的情感或問題。透過這種方式,工作成為了一個安全的避風港,暫時掩蓋了內心的不安和焦慮。
小 Yan 在上一家公司是從來不加班的人。有一次,他向心儀的女生表白被拒,那一晚他加班到了 12 點,還發了個朋友圈:
對小 Yan 來說,透過過度工作來實現「情感隔離」,切斷與自身情感的聯絡可是這種隔離也可能會導致一種「情感麻木」,即個體逐漸失去與自身真實情感的聯絡,甚至忽視身體和心理的疲憊訊號。這種逃避也讓他們忽視人際關係和自身需求,從而加劇了內心的孤獨和痛苦。
這種痛苦又進一步驅使他們更加依賴工作,形成一種自我強化的迴圈(Kets de Vries,2005)。

▷《人生切割術》
02
工作提供了「一切盡在掌控」的幻覺
小 Yan 曾經說過,相比於下班回家,他反而喜歡在工位上的感覺。因為他「一回家就容易暴露了生活本身的問題和諸多不確定性」。
而工作能夠提供一種結構化和可預測的環境,幫助他們在面對內心混亂或外部不確定性時獲得「控制感」:
工作任務是明確的、可完成的(大部分情況下);
等級制度是相對清晰的,職場中的人際交往有相應的規範和界限;
工作中的回報是可預測的,晉升方式是線性的(至少看起來是);
衝突要麼不爆發(比如大家心照不宣地隱忍不發),要麼至少解決起來有章可循(比如請 HR 介入)。
相比之下,外界的問題看起來是那麼的複雜而不可控(如情感衝突、家庭問題),而工作提供了一種「控制的幻覺」。
「只有在工作中,我才覺得自己是安全的。」——小 Yan。工作狂可能會認為,只要他們足夠努力,就能掌控生活中的一切。

▷《人生切割術》
03
工作即「自我」:用優秀來交換「愛」
工作顯然與一個人的「自我概念」有著密切聯絡,對工作狂來說尤其如此。工作不僅是他們的謀生手段,更是自我價值感的核心來源。
工作狂透過高強度工作來建構獨特的身份認同,並將外部成就與社會認可視為維持這種認同的關鍵動力源(Ng et al.,2007;Tang & Vandenberghe,2022)。
一個工作狂可能經常上演這樣的內心獨白:「我必須接下那個任務,否則就看起來不夠積極。」「我不能比別人早下班,否則就看起來不夠努力。」「那個同事比我更優秀,我要被淘汰了……」
這些獨白的背後,呈現出來的是脆弱不安、支離破碎的「自我」,充斥著完美主義傾向和對失敗的恐懼。工作狂們相信,只有持續保持優秀,才配得到他人的認可與尊重。
就像是一個「充滿恐懼的孩子」,在他們眼裡,只有優秀能換取「愛」。
早年的成長環境對塑造這種「有條件的自尊」起到關鍵作用。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經歷過情感忽視或不穩定的家庭環境,他們只能透過努力學習來獲得外界的認可和安全感。長大以後,繼續將自我價值與工作表現緊密聯絡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種強迫性的工作習慣。
很多時候,他們已經贏得了周圍人的尊重,但他們不相信。所以需要外界提供更多愛他們的「證據」。 

▷《人生切割術》
04
績效社會價值觀的「自我剝削」
工作狂內化了的自我價值規範,也離不開當代社會文化的推動。在哲學家韓炳哲視角下,「績效社會」以效率、成就和競爭視為最高價值,並透過多種機制內化到個體的心理結構中,催生大量工作狂:
從學校教育開始,個體就被灌輸「成績至上」的觀念,成績成為衡量個人價值的核心標準;績效社會將忙碌視為一種美德,而閒散會招致鄙視和給個體帶來愧疚感:「休息是有罪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工作狂更容易將過度工作「合理化」,進而產生「自我剝削」。
韓炳哲指出,績效社會中的剝削不再是外部強加的,而是個體自願參與的,這種剝削比外部壓迫更具隱蔽性。
諷刺的是,研究表明個體為了提高績效而付出的更多努力,卻不一定會轉化為長期的組織成果提升,反而表現出績效受損。

▷《人生切割術》
💆🏻‍♀️

寫在最後 :「工作狂」是一種病嗎? 

我們要區分一下「工作狂」和「工作成癮」。在文獻中,兩者有時混為一談,也有學者認為兩者的界限被扭曲了。
一種觀點認為,工作狂(workaholism)是一種個人特徵或行為模式,而工作成癮(work addiction)本質上是病態的(Morkevičiūtė 和 Endriulaitienė,2022)。 
研究者開發了不同的量表測量方法,比如適合分析工作成癮的:《荷蘭工作成癮量表》(DUWAS)和《卑爾根工作成癮量表》(BWAS);更加適用於測量工作狂傾向的《多維工作狂量表》 (MWS),也相對全面且可靠地定義了「工作狂」的 4 個維度(Clark et al., 2020):

▨ 行為:工作過度,工作時間和工作強度都超標,甚至已經超出了公司和組織的要求;
▨ 認知:停不下來地思考工作,在休息的時候也想著工作;
▨ 情感:不工作時會難受,會產生焦慮、內疚等負面情緒;
▨ 動機:對工作的渴望受到內在驅動力的影響,帶有一定的強迫性

‼️不過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工作狂和工作成癮均未被正式收錄於《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目前,這兩種現象被歸類為重複行為或行為成癮的範疇。DSM-5 將其排除在正式診斷之外,理由是「缺乏足夠的同行評議證據來建立將這些行為認定為精神障礙所需的診斷標準和過程描述」(APA,2013)。
因此這篇文章旨在提供一個視角,引導大家關注這類現象,幫助審視自身是否存在過度工作的傾向,而不是促成「自我診斷」。

▷《人生切割術》
參考文獻
————————
Aziz S and Covington C (2024) Beyond the 9-to-5 grind: workaholism and its potential influence o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 Front. Psychol. 15:1345378. doi: 10.3389/fpsyg.2024.1345378、Gonçalves L, Meneses J, Sil S, Silva T, Moreira AC. Workaholism Scales: Some Challenges Ahead. Behav Sci (Basel). 2023 Jun 23;13(7):529. doi: 10.3390/bs13070529.
Clark, M. A., Smith, R. W., & Haynes, N. J. (2020). The Multidimensional Workaholism Scale: Linking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workaholism.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5(11), 1281–1307. https://doi.org/10.1037/apl0000484
Andersen FB, Djugum MET, Sjåstad VS, Pallesen S. The prevalence of workaholis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 Psychol. 2023 Oct 30;14:1252373. doi: 10.3389/fpsyg.2023.1252373.
Van den Broeck, A., Schreurs, B., De Witte, H., Vansteenkiste, M., Germeys, F., & Schaufeli, W. (2011). Understanding workaholics' motivations: A self‐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60(4), 600–621. https://doi.org/10.1111/j.1464-0597.2011.00449.x
作者:鳥人
責編:羅文
封面:《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