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讓自己快樂起來的6個辦法,第1個對女性效果最佳!

來源:第十一診室(ID:consultingroom_11)
作者:阿月
大家好,我是社長,老梁。
你覺得最近的自己快樂嗎?
還記得小時候,一根辣條就能快樂一整天,如今奶茶自由、外賣自由,卻總覺得快樂難尋。
身邊的朋友,不是在躺平就是在內卷,不是在emo就是在焦慮。明明享受到的物質條件比父輩優越,卻總被房貸、車貸、催婚、催生壓得喘不過氣,快樂變得稀缺,只能偶爾在摸魚、上網、擼貓的間隙偷樂一會。
所以,真的是快樂星球訊號太弱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當代人的「快樂迷局」,看看他們究竟怎麼了……
女性和25歲以下的年輕人
是當今社會最不快樂的群體
把幸福感和不幸福感與年齡對應起來看,幸福感會形成一個U形曲線,U形的一頭是青年,一頭是老年,而最底端是中年,這種現象常常被人們調侃為「中年危機」。對比幸福感U形曲線,不幸福感則呈現出一個駝峰狀。
這一發現已在146個國家得到驗證,適用於1973年以來的資料,並且不僅僅適用於人類。研究人員甚至在猿類中也發現了類似的模式。
可最近的一項研究,分析了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開展的行為風險因素監測系統(BRFSS)中公開的微觀層面個人資料、2009年至2021年UK家庭縱向調查(UKHLS)的資料以及其他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紐西蘭的資料後,卻發現:如今,不幸福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尤其是對於女性以及25歲以下的年輕人,ta們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壓力和不滿。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為什麼年輕人不快樂?
  • 社會壓力
25歲以下的年輕人,大多正處於學業中或剛畢業沒多久,面臨著畢業的壓力和相對低靡的就業市場,年輕人要麼找不到工作,要麼找到了也只能在底層或根本做不長久,這種缺乏穩定性的狀態使得財務規劃變得困難,並且增加了對未來的焦慮。
國際勞工組織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2023 年的一份報告發現:發達經濟體的青年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發展中國家的情況甚至更糟。
而社會對年輕人的期待又過高,許多年輕人在求學過程中承受著高強度的學業壓力,為了符合社會對成績的期望而不斷努力;步入職場又面臨著需要在短時間內實現財務獨立和社會認可;同時又要有充實的工作,又要有豐富的社交生活,還要注重身體健康和個人發展……
與此同時,年輕人的心態也在發生變化。ta們更加註重自我實現,追求個性化和多元化。然而,現實社會卻充滿了各種限制和束縛,讓ta們感到壓抑和無力
▲圖片來源:pexels
  • 情感危機
情感需求是人類正常經歷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有。我們尋求「情感營養」,就像我們從食物和水中尋求營養一樣。
當我們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和適當的回應時,我們的狀態可以保持良好,而當它沒有得到滿足,我們可能會感到沮喪、受傷或不滿。
從生物學上看,生存環境惡劣時,動物就會停止繁衍。壓力大到一定程度,也會影響人類的慾望。
發展和維繫親密關係需要付出很多時間、精力,而當代年輕人光是工作生活,照顧好自己和貓貓狗狗,就已經花光了所有力氣和手段。戀愛、結婚所需的經濟成本更是令人望而卻步。
說不想戀愛是假,但真的要進入一段親密關係卻也沒那麼容易,很多年輕人都陷在這樣的兩難境地。
  • 手機的過度使用
手機到底有多重要,相信每個人都有體會,不管是付款、通訊、訂外賣,還是查閱資料等,似乎生活中的每一刻我們都離不開手機,但過度地使用手機,可能會降低幸福感。幸福研究領域權威刊物《幸福研究期刊》上最近發表的一項調查卻指出,頻繁使用社交軟體不僅不能提升個人幸福感,反而是用得越多,心情越糟,讓人更加逃避現實
一些研究發現,在數字媒體上花費更多時間的青少年和年輕人幸福感較低,例如:每天在社交媒體上花費5小時或更多時間的女孩,比不使用社交媒體的女孩患抑鬱症的可能性高三倍,重度網際網路使用者,相對於輕度使用者,不快樂的可能性高兩倍……
另外,人們可能很難控制花費在數字媒體上的時間。健康資料管理公司Harmony Healthcare IT對1000多名美國人進行了年度調查,瞭解他們的手機螢幕使用習慣。
美國人平均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為5小時16分鐘,比2024年的4小時37分鐘增加了14%。年齡是一個重要因素,Z世代花在手機上的時間最多,而嬰兒潮一代花在手機上的時間最少。Z世代每天花6小時27分鐘在手機上,而嬰兒潮一代則花4小時多一點,然而健康專家建議每天盯著螢幕的時間不要超過兩個小時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過度沉迷手機可能會導致缺乏睡眠,睡眠不足也是不快樂和低幸福感的明確風險因素。
然而,在這些不快樂的人群中,女性更是重災區。
女性,為什麼更容易感到不快樂?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女性患抑鬱症的可能性比男性高1.5~3倍。這種基於性別的差異只有在10歲左右才變得明顯,並且一直持續到中年,原因可能是:
  • 生理因素
根據研究,抑鬱症在女性中比在男性中更普遍的原因,可能是女性的荷爾蒙波動很大,特別是在生育期間。女性抑鬱症的高峰發病年齡在25歲到44歲之間——這期間雌激素和孕激素變化較大。這兩種激素在女性的每個月經週期都會發生變化,它們會影響大腦中的神經遞質,而這些神經遞質在情緒障礙(如抑鬱症)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此外,在分娩期間和分娩後,荷爾蒙失衡可能導致產後抑鬱症等疾病。最後,當女性進入圍絕經期(絕經前的時間),可能會再次經歷抑鬱症風險,特別是在年輕時有重度抑鬱史的人。
▲圖片來源:tenor
  • 社會和心理因素
美國心理學協會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大多數美國女性對社會對待她們的方式感到不滿。
許多女性仍然是兒童和老年親屬的主要照顧者。除了需要承擔工作責任之外,大多數人還要承擔處理家庭任務的雙重負擔。在職場中,五分之三的女性經歷過欺凌、性騷擾或辱罵。
即使在21世紀,女性也面臨著許多男性沒有的社會挑戰。例如,一個全職媽媽,可能會因為孩子還小無法從事工作而被社會貶低其價值。如果是同時兼顧家庭和事業的女性,對比做同樣工作的男性,更有可能面臨歧視和工作不平等
女性往往因為對家庭和工作的雙重責任,而陷入掙扎和困境之中,這種難以衡量的付出容易被忽視,卻對女性的心理健康影響很大。
女性,該怎麼讓自己更快樂?
  • 跳舞
研究發現,舞蹈的抗抑鬱效果最佳,且對女性的影響似乎大於男性。
來自澳大利亞的多個研究團隊共同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BMJ發表了題為《Effect of exercise for depress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的研究文章,文章使用貝葉斯網狀薈萃分析對14170名受試者進行運動抗抑鬱的調查分析,結果表明運動是治療抑鬱症的有效方法,其中:舞蹈抗抑鬱的效果最佳;其次為步行或者幔跑、瑜伽、力量訓練、混合有氧運動、太極拳或氣功。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研究人員還分析了受試者個體因素對運動抗抑鬱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年齡和性別對分析結果的影響較大。例如,對於力量訓練和騎腳踏車而言,女性的影響似乎大於男性,年輕參與者效果優於老年參與者。
  • 健康飲食
多樣化、健康的飲食可以提高記憶力、注意力,甚至可以提高樂觀水平,保護人們免於抑鬱。
建議均衡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以及堅果和豆類;適度食用家禽、雞蛋和乳製品;偶爾食用紅肉。
而吃太多高度加工的油炸食品或含糖食品和飲料,已被證明會增加焦慮的可能性,並增加患抑鬱症的風險。
  • 多社交
社交可以透過減少孤獨感、孤立感和焦慮感來減少抑鬱症的症狀。研究表明,在積極的社交活動中,你的身體會釋放內啡肽,類似於劇烈運動後的身體反應,這會提高幸福感,同時減輕壓力。哪怕對於i人來說也是如此。
  • 養寵物
2019年華盛頓州立大學研究者發現和寵物互動可以減輕人的壓力。
249名大學生被分成四組,第一組與貓狗自由接觸,第二組觀察別人撫摸貓狗,第三組觀看貓狗幻燈片,第四組被告知他們很快就可以擼貓擼狗,但現在只能等待。
實驗結束後,研究者測量他們唾液中的皮質醇水平來評估壓力。親手擼貓狗的學生皮質醇水平顯著比另外三組低,這表明他們的壓力在短時間內得到了緩解。
所以條件允許的話,養一隻可愛的貓貓、狗狗吧!(建議領養代替購買。)
▲圖片來源:tenor
  • 公園20分鐘
良好的環境對人的心理有明顯的改善作用,也會作用於身體,讓人全身放鬆,能量回血。一篇釋出在《國際環境健康研究雜誌》上的研究認為,即使不做任何運動,在公園裡待20分鐘,也能帶來更好的狀態
有趣的是,溫度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美國氣象學會發表的研究發現,當前氣溫對幸福感的影響大於風速和溼度等變數,甚至大於一天中的平均氣溫。
研究還發現,幸福感在13.9攝氏度時最大化,所以在出門呼吸20分鐘新鮮空氣之前,也要密切關注天氣預報。
  • 如果都不行,建議找心理醫生的幫助
抑鬱症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可以嚴重影響個人的生活質量,阻礙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以上方法試過都沒有用,一定要及時尋求專業醫生和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合作授權轉載自:第十一診室(ID:ConsultingRoom_11 ),由專業醫生團隊為廣大女性提供專業可靠的女性健康知識與服務,倡導新時代女性的健康生活方式。如果喜歡,歡迎關注。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絡「第十一診室」。

安利時刻
不少同學對“人生教練”這個新技能和新職業很感興趣,想成為人生教練,那怎麼辦呢?
不如組建一個“人生教練”的微信群吧,讓大家相互交流。
後續,我會在群內做一些“人生教練”的介紹和分享,以及給大家一些教練對話體驗的名額等
打造“教練+”思維,可以多場景應用,比如教練式育兒育人、教練式職場職業、教練式關係溝通、教練式領導力、教練式IP、教練式情緒管理、教練式銷售、教練式自我成長。
這個群更適合,以下人群:自我成長者、愛學習和分享者、老師、中高層管理者、諮詢師、社工、職業轉型者、個人IP、創業者以及正在或者想成為人生教練的人。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人生教練體驗交流群”,申請暗號:人生教練。

作者:阿月
來源:第十一診室
編輯:KK

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