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注意到,身邊有些人總是莫名陷入低落情緒,對曾經熱愛的事物失去興趣,彷彿被一層陰霾籠罩,難以走出?這些可能就是抑鬱症的表現。在現代社會,抑鬱症已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全球範圍內深受其擾的人數不勝數。它不僅讓患者承受精神上的痛苦,還會對日常生活、工作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儘管當前的醫學水平在不斷進步,但現有的抑鬱症治療方法並非對所有患者都有效,這使得探索新的治療途徑成為醫學領域的迫切需求。
近期,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Altered Proteomics in Brain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Depressed Individuals Who Died by Suicide Implicates Synaptic Processes為我們理解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帶來了新的曙光。該研究聚焦於抑鬱症患者大腦細胞外囊泡(EVs)的蛋白質組,從微觀層面深入挖掘抑鬱症背後的奧秘。
細胞外囊泡是細胞分泌的微小囊泡結構,別看它體積小,卻在細胞間通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攜帶的各種生物活性分子,尤其是蛋白質,能夠反映其來源細胞的狀態。此前,對於大腦組織中EVs蛋白質組的研究相對較少,特別是在精神疾病領域,而這項研究正好填補了抑鬱症相關研究的部分空白。

圖 1:研究工作流程示意圖
下面,我們來重點看看這項研究的關鍵成果。研究人員對86例個體的前扣帶回皮質樣本進行了詳細分析,其中43例來自神經功能正常的對照人群,另外43例則來自抑鬱症患者。研究發現,大腦EVs的蛋白質組與它們所來源的大塊組織的蛋白質組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發現意義重大,意味著研究大腦EVs能夠獲得從傳統大塊組織研究中難以獲取的獨特資訊,為我們探索大腦的微觀分子機制開闢了新的道路。

圖 2:EVs和相應大塊組織蛋白質組譜的比較
進一步對比抑鬱症患者和對照組大腦的EVs,研究人員發現了70種蛋白質的水平在兩組之間呈現出明顯差異。具體來說,在抑鬱症患者大腦的EVs中,有48種蛋白質的表達量升高,而另外22種蛋白質的表達量降低。
深入探究這些差異表達的蛋白質後發現,它們與突觸功能存在著緊密的聯絡。從生物學過程來看,這些蛋白質參與了突觸組織和神經遞質運輸等重要環節。突觸組織的正常與否直接關係到神經元之間能否建立起準確且有效的連線,而神經遞質運輸則是神經元之間傳遞資訊的關鍵步驟。一旦這些過程出現異常,就可能導致神經訊號傳遞受阻,進而影響大腦的正常功能。
在分子功能方面,與GTP結合、糖胺聚糖結合以及穀氨酸結合等功能相關的蛋白質出現了富集現象。GTP結合在細胞內的訊號傳導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參與調節眾多細胞活動;糖胺聚糖結合與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和訊號傳遞密切相關;穀氨酸作為中樞神經系統中重要的興奮性神經遞質,其結合過程的異常很可能會影響神經元的興奮性以及突觸的可塑性。
從細胞組成部分分析,穀氨酸能突觸、遠端軸突和SNARE複合體等相關術語顯著富集。穀氨酸能突觸是大腦中重要的興奮性突觸,其功能異常與多種神經精神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遠端軸突負責神經訊號的長距離傳導;SNARE複合體則在囊泡與細胞膜的融合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一過程直接影響神經遞質的釋放。

圖 3:對MDD中差異包裝蛋白質的計算機功能後續分析
這項研究首次全面地對抑鬱症患者死後大腦組織中EVs的蛋白質組進行了剖析,揭示了大腦EVs蛋白質組與大塊組織的差異,以及抑鬱症患者大腦EVs中蛋白質的異常表達與突觸功能之間的緊密關聯。這些發現為我們理解抑鬱症的病理生理學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對於確定新的治療靶點和生物標誌物具有重要意義,為開發更有效的抑鬱症治療方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目前我們距離徹底攻克抑鬱症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這項研究無疑是前進道路上的重要一步。它讓我們看到了戰勝抑鬱症的希望,相信隨著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未來我們一定能夠找到更加精準、有效的治療方案,幫助那些深受抑鬱症困擾的患者擺脫病痛,重新找回生活的陽光和快樂。
參考文獻:
Ibrahim P, Mitsuhashi H, Taylor L, et al. Altered Proteomics in Brain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Depressed Individuals Who Died by Suicide Implicates Synaptic Processes. 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4, 2025. doi:10.1093/ijnp/pyaf012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