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黃仔 | 撰稿: 雨山 | 責編: 雨山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敬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在這個即將過去的春天裡,你的情緒還好嗎?
春天不止身體容易過敏,情緒也容易「過敏」。許多人在春天會感覺更躁動、焦慮和易怒。早在1800年代,科學家們就發現春天的自殺率最高,比冬季高20%~60%。
春季抑鬱的原因還是個謎,有說法認為春天日照時間增長,氣溫變化劇烈,空氣中還有令人鼻炎、結膜炎、皮膚瘙癢齊發作的花粉和柳絮……這些氣候環境變化可能引起激素震盪,誘發情緒波動。
如果你的情緒也「過敏」了,我們今天準備了4條能緩解症狀、預防抑鬱的Tips,希望能幫大家度過艱難的時期~

抑鬱症和抑鬱情緒
首先,我們希望區分一下抑鬱症和抑鬱情緒。
抑鬱症這個詞如今被濫用。生活遇到不順、工作學習遭到打擊,大家就會吶喊:「我得抑鬱症了!」其實這只是抑鬱情緒,是正常的情緒波動,程度較輕,一段時間後就能調節回來。

▲圖片來源:tenor
而真正的抑鬱症發作時,幾乎每天都會爆發抑鬱情緒,感覺悲傷、煩躁、空虛,對平時的活動(運動、愛好、性生活)失去興趣,且這種狀態會持續至少兩週。
偶爾的抑鬱情緒不太可能引起認知方面的問題,但一些抑鬱症患者會出現難以集中注意力、記憶力減退、思維遲鈍、身體動作緩慢、身體疼痛等症狀。
抑鬱症可能在一生中只發作一次,也可能多次發作。持續性情緒低落會影響患者正常生活,他們可能沒辦法完成學業、按時完成工作、正常和人社交等等,有時候甚至連起床都非常困難。

▲圖片來源:tenor
抑鬱症發作會讓患者非常痛苦、難以忍受,而令人不安的是,這樣的痛苦正在增加,心理健康值得引起重視。
來自哈爾濱醫科大學的科研人員研究了中國抑鬱和焦慮的流行趨勢,發現從1990年到2021年,中國抑鬱症患者數量增長了54%,2021年達到5310萬人。其中女性患病率更高,為3543.4/10萬人,男性只有2222.6/10萬人。
抑鬱症不是「太悲觀」「不開心」,它是一種精神障礙,如果確診,一定要按照醫囑進行藥物和心理治療,如果只是抑鬱情緒,可以進行一些活動來緩解。
以下研究可作為緩解抑鬱的新提示。

選擇吃素需謹慎
在我們的文化觀念裡,一提到「吃素」,就彷彿拋卻世俗雜念,讓人心境平和。
但是,2023年的一項研究卻發現,無肉飲食和成年人抑鬱發作有關。研究調查物件是35~74歲的14216名巴西人,在巴西,抑鬱症患者幾乎達到總人口的6%。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研究首先發現了素食者和肉食者的明顯差別。
素食者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更高,幾乎不抽菸喝酒,肥胖率和慢性病患病率更低。這些特徵會讓患抑鬱的風險降低,因此研究人員控制了變數,只評估純素食和非純素食飲食跟抑鬱的關係。
結果出乎意料,純素食者的抑鬱症患病風險是非純素食者的2.05倍!只吃素的人更容易出現注意力難以集中和記憶力衰退的情況。
研究人員認為原因可能是營養缺乏。不吃肉讓人缺乏維生素B12和Omega-3脂肪酸,而它們對大腦功能和情緒調節十分重要。
除了這項研究,還有一項大規模的跨國橫向研究報告也發現,素食飲食與中國大學生焦慮和抑鬱的輕微增加有關。
素食主義是一種個人選擇,可能牽涉宗教信仰、動物保護、環境保護、個人道德等因素,旁人很難置喙。但不管選擇哪種飲食,都應該透過其他方式獲取營養元素,儘量保證營養均衡,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圖片來源:tenor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吧
這篇研究補充了上面的結果。不吃肉不太好,但一點素都不吃也不行!
來自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攝入更多新鮮蔬菜水果,以及進行更多的休閒體力活動,與較低的抑鬱水平有關。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研究資料來自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中的25747名參與者,根據問卷得到他們的抑鬱狀態、飲食模式和運動情況。
飲食按照每克含活微生物量分為:低微生物飲食(經過傳統熱處理的食品:牛奶、熟肉、家禽、海鮮、醬汁等)、中微生物飲食(新鮮蔬菜、水果)和高微生物飲食(發酵乳製品)。
統計分析後發現,中微生物飲食攝入量增多與全身免疫炎症指數降低有關,與抑鬱症狀發生可能性降低有關。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了其中的關聯作用,發現中微生物飲食與降低炎症的部分關聯,是由體育活動介導的。
總之,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再加上堅持體育活動,有利於我們的情緒健康。

▲圖片來源:tenor
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天然抗氧化成分,可以調節免疫力,維持正常腸道功能,降低慢性病發生風險。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建議每天攝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
當然,除了吃也要記得動。《世衛組織關於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的指南》提到,成年人每星期應該至少進行150分鐘至30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活動(或等量的劇烈活動)。

騎腳踏車通勤是好習慣!
運動很重要,但是打工人往往缺乏時間精力堅持運動。如果你的工作地點離家不太遠,那麼,你也許可以試試騎腳踏車上下班!
最新的研究發現,騎腳踏車通勤可以減少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尤其是對女性和正在服用抗抑鬱藥物的人,效果會更明顯。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研究分析了蘇格蘭16~74歲總共378253人的資料,找出其中騎腳踏車上班和不騎腳踏車上班的人,以及有多少人正在抗抑鬱或焦慮。
在騎腳踏車上班的人中,有7.5%的男性和10.2%的女性有抗抑鬱或焦慮的處方。在不騎腳踏車上班的人中,這個比例有所增加,分別為9.2%和15.7%。
當然,這還不能說明二者之間的關聯。研究人員又用biprobit模型估計了騎腳踏車上班對「結果」(即使用抗抑鬱藥、抗焦慮藥或兩者兼用)的平均治療效果,平均治療效果指的是騎車上班的人和不騎車上班的人之間「結果」發生的平均機率的差異。
最後發現,在5年內,與採用其他通勤方式的人相比,騎腳踏車上班的人,接受抗抑鬱或焦慮藥物處方的可能性下降了15%。也就是說,騎腳踏車通勤很可能減輕了他們的抑鬱症狀。

▲圖片來源:tenor
在通勤時騎車,可以完美解決工作日沒時間運動的問題,也更容易堅持下去。但如果你的通勤距離太長,無法步行或騎車,就更要注重在下班後或者休息日增加運動量了。
運動是預防和治療抑鬱的良方,趁著天氣變暖,開始堅持運動吧!跑跑步、打打球,去健身房舉鐵流汗,享受身體釋放帶來的暢快。

幫助別人可以治癒自己
我們總說不快樂都是沒錢造成的,但一項在大學生中的研究發現,報告自己快樂和不快樂的人,他們的財富、生活負面事件數量、平均績點和體徵美方面沒有太大差異。
他們之間最明顯的區別在於社會聯絡不同,報告自己最快樂的人也說自己擁有最好的朋友、家庭和浪漫關係。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認為,如果能增進抑鬱患者的社會聯絡,可能可以減輕他們的症狀,他們認為和他人聯絡更緊密的關鍵是「釋放善意」。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4]
研究團隊招募了122位有中度到重度的抑鬱、焦慮和壓力症狀的參與者,將他們分為三組。兩組接受了常規的精神障礙治療——認知行為療法。第三組參與者被要求要在每週的兩天內,每天做三件有益於他人的善事。
參與者們進行了十個星期的實驗,第三組堅持「日行三善」,比如給朋友烤餅乾,給室友留下鼓勵的便利貼等等。
最後發現,三組參與者的抑鬱和焦慮症狀都在減輕,生活滿意度都有所提高。而且,「日行三善」組比另外兩組的改善情況更明顯。
研究團隊認為,人是社會動物,社會聯絡對於幸福感至關重要。而僅僅是參與團體活動,並不一定能讓人感覺到和他人的聯絡。
如果參與者置身事外,對他人抱著不在乎的態度或者敵意,活動並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只有善意加入,才會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從而改善情緒問題。

▲圖片來源:tenor

這一期NO 11.Lab就到這裡啦!總結一下,飲食均衡、堅持運動、保持社會聯絡,有益於我們的精神健康,降低抑鬱風險~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 Ingrid S. Kohl, Vivian C. Luft, Ana Luísa Patrão, etc. Association between meatless diet and depressive episodes: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baseline data from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ult health (ELSA-Brasil)[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3.
[2] Laurie Berrie, Zhiqiang Feng, David Rice, etc. Does cycle commuting reduce the risk of mental ill-health? An instrumental variable analysis using distance to nearest cycle pat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24.
[3] Yanwei You, Rui Wang, Jinwei Li. The role of dietary intake of live microbes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2024.
[4] David R. Cregg, Jennifer S. Cheavens. Healing through helping: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kindness, social activities, and reappraisal as well-being interventions[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22.
[5] Chatpol Samuthpongtorn, Allison A. Chan, Wenjie Ma, etc. F. prausnitzii potentially modul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itrus intake and depression[J]. Microbiome, 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