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經授權轉自張德芬空間(ID:tefenchangpublic5)。
最近,一位母親在網上“懸賞”100萬,希望有人能夠治好她女兒的抑鬱症。
他們家境富裕,思想也不保守,孩子成績好,即將大學畢業。
她想不明白,為什麼擁有這樣的好條件,孩子還是抑鬱了。

其實多數父母與這位母親一樣,在得知孩子患有抑鬱症後,都感覺天要塌了。
這些父母之所以難以接受抑鬱的孩子,
是因為他們對抑鬱症有著諸多“誤解”,
孩子抑鬱絕不是偶然,在此之前,他們的心裡早已經歷一場漫長又殘酷的戰爭,
而父母的錯誤認知,很可能就是引爆這場戰爭的“火星”……

上述這位母親的求助,讓我想起另一位讀者。
得知女兒被診斷有抑鬱傾向後,她在後臺留言:“我真想不明白,小小年紀有什麼好抑鬱的?我看就是矯情。”
在她看來,明明衣食無憂卻“愛發脾氣”的女兒,抗壓能力太差。
女兒心愛的娃娃被弟弟故意剪壞後,跟家裡人冷戰一個多月,怎麼哄都哄不好;
這位媽媽偷看女兒的日記,女兒知道後,哭得撕心裂肺,在家大吼大叫,還把日記本給撕了。
這位媽媽想不明白,明明都是小事,女兒為什麼反應這麼大。
直到女兒向她哀求:“媽,我覺得自己病了,你能不能帶我看心理醫生?”
她才感到一絲恐慌。

為何抑鬱總被當成矯情?
一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缺少一個對心理事實的認知:孩子的心智發展還不夠健全,他們內在的痛苦是有主觀性的。
比如像成績不佳、被同齡人排擠、父母冷落等看起來不大事情,也會導致孩子陷入抑鬱情緒。
父母需要做的,是不從“事情大小”評判孩子該不該恐懼焦慮,而要從“情緒大小”同理孩子遭受的感受衝擊。
二是父母對於“我的孩子有可能會抑鬱”這件事本身,是有恐懼的。
“你這就是矯情”——這句話是父母透過否認孩子生病這件事,產生的心理防禦。
父母在看見孩子情緒陷入抑鬱後,他潛意識未被覺察的恐懼會第一時間冒出來,告訴他:“這不是真的,我孩子不可能抑鬱!”

很多父母因為恐懼抑鬱、不瞭解抑鬱,會下意識用“就是矯情,抗壓能力太差”這種防禦,來否定孩子真實的情緒。
這不僅不會讓孩子的感受變輕鬆,反而會讓孩子感到更加孤立無援。
因為她可能會跟隨父母的認知,否認自己的感受,產生羞愧、自責、自我懷疑。
所以,不誤解孩子的前提,是父母先穿越自己的恐懼,然後才能看見真實。

在知乎看到過一封母親的自述信。
兒子初中住宿被舍友孤立,他經常打電話回家求救,說自己可能抑鬱了。
這位母親卻認為,孩子為了不上學,連抑鬱這種藉口都拿來用了。
每一次,都以她對兒子的說教結束:
“你們學校條件這麼好,你有什麼可抑鬱的?”
“他們怎麼就欺負你不欺負別人?”
直到兒子以死相逼,她才同意孩子回家住。
也是在這期間,她才瞭解兒子的痛苦。

兒子白天貪睡,放假能睡一整天不下床。
被叫起來,還要衝家人發脾氣。
一次,她在凌晨兩點被兒子的哭聲吵醒。
她才知道,原來兒子失眠有段時間了……
即便如此,她還是不敢相信,自己的孩子會得抑鬱症。
直到,兒子有了輕生的行為。
她這才慌了神,帶孩子去看了心理醫生。
最終,孩子確診中度抑鬱跟焦慮症。
我想,很多父母並非察覺不到孩子的情緒問題,但是當孩子面臨成績下滑、休學等問題時,往往會困在自己“丟面子”的恐懼裡。

“辛苦養大的孩子,竟然這麼不爭氣。”
“為什麼別人的孩子沒病,他卻病了?”
這種羞恥感,讓父母感到痛苦,所以寧願否定事實,也不想承認孩子真的抑鬱了。
就像這位母親,孩子幾次向她釋放求救訊號都被忽略。
孩子不想住宿、貪睡,她找了個比抑鬱症好聽的藉口:這是為了逃避上學。
所以,很多時候,父母不願意承認孩子得抑鬱症,不是因為不懂,而是不敢面對自己沒有關照好孩子心理世界的事實。

“堅強一點,你們這代人缺少磨練。”
“想開一點,那麼敏感幹嘛。”
在某些父母看來,孩子抑鬱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性格問題。
有位抑鬱症朋友曾跟我講述自己患病的經歷。
她高三確診後,把自己抑鬱的事告訴母親,得到的卻是母親的質問:“要不是你性格軟弱,怎麼會得這種病?”
實際上,在患抑鬱症時,人體內的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分泌減少,這會導致孩子難以開心,抑鬱症是一種疾病,和性格無關,並不能透過勸說痊癒。

“性格差的人更容易抑鬱”,父母的這種誤解,會導致孩子在面對自己情緒問題時感到羞恥和孤立。
朋友說:“連我媽都這樣說,我根本不敢讓別人知道我有抑鬱症,我總覺得是自己是有問題的。”
其實現實中,相當多的抑鬱孩子並不能意識到自己怎麼了。
他們不知道自己生病了。
但是他們會去試探身邊的家人朋友,探究他們對這種情況的具體看法。
抑鬱不是軟弱,抑鬱甚至是善良敏感的孩子才會進入的一種困境。
正常人在遇到外界人事物的敵意時,會產生防禦,在自體穩定時會把攻擊向外。
而抑鬱的人,是把外界丟過來的刀,加把勁插向了自己,因為他們不敢也不能反擊,因為大多時候,對面是父母。
抑鬱,是典型的自我攻擊後的表現。

在紀錄片《我們如何對抗抑鬱》裡有一個案例。
女生子燁從初中就確診抑鬱症。
她習慣性自殘。
一次做手工,她找不到剪刀套,情緒突然就特別焦躁。
她說:“我就用那個刀,劃了一下我的手指,我一看流血了,我就冷靜了。”
之後,只要感到焦慮,她就會自殘來讓自己平復心情。
她知道自己病了。

可是父母不想承認女兒有這種“見不得人”的病。
他們認為有個抑鬱的女兒是不光彩的事。
所以哪怕女兒幾次用自殘威脅,他們也沒帶孩子去看醫生。
跟女兒耗了整整三年,他們才不得已接受這個事實。
確診抑鬱的瞬間,子燁鬆了口氣。
她覺得,有了醫生的診斷書就可以向父母證明,這是一種正常的,誰都有可能得的病。
可是那一刻起,媽媽皺著的眉頭就沒鬆開過。
爸爸表面若無其事,但是根本不敢在外人面前談及女兒的病情。
他只會不耐煩地說:“回家再說,回家再說。”
畢竟在外面說會被外人聽到,丟臉。

社會學家戈夫曼指出: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汙名化,會導致個體和家庭隱瞞病情,避免尋求幫助,以免遭受社會排擠。
抑鬱症不是一種見不得人、需要被歧視的病症。
任何人都會在情緒低落的時候產生抑鬱情緒,它就像感冒一樣,如果不及時發現和治療,才會越來越嚴重,成為抑鬱症。
一個人身體病了,都知道要看醫生,那一個人心生病了,為什麼不去看醫生呢?
抑鬱症並不可怕,足夠的愛與包容,真正的理解與看見,就能讓孩子慢慢好起來。

這幾天,我在各個平臺搜尋關於抑鬱症的話題。
大多數父母有一個疑問:“我的孩子明明看起來很開心,為什麼還是抑鬱了?”
只是,那些看起來很開心,很愛笑的人,真的快樂嗎?
有一種抑鬱症,叫微笑抑鬱症。
這類患者,往往會隱藏自己的痛苦。
他們不想被可憐,被同情,也不想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到身邊的人。
即便他們內心痛苦不堪,還是會盡力去隱藏自己的負面情緒。
所以,他們會裝出開朗活潑的形象。
也有一些人,他們看起來雲淡風輕,內心其實到了崩潰邊緣。
抑鬱症不是簡單的情緒低落。

小紅書有位父母發帖,發現孩子成績下滑,情緒低落後,她認為孩子只是學習壓力大。
於是,她想盡辦法哄孩子開心,希望能讓孩子好起來。
然而,孩子的開心是短暫的,他的情緒並沒有真正好轉。
心理學家喬治·恩格爾強調過,抑鬱症的成因和表現是多方面的,不僅僅透過情緒管理就能解決。
父母可以嘗試讓孩子開心,但這並不能解決孩子內心的負面自動思維和認知偏差。
如果孩子出現持續性的情緒低落,有抑鬱傾向。
那麼,父母除了接納和安撫孩子的情緒,還要提高警惕,最好透過專業的心理治療幫助孩子調整這種思維模式。

抑鬱症是一種任何人都可能患上的病。
有抑鬱傾向的人,他們會驟然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也會突然的情緒低落,處在痛苦的情緒當中。
他們的快樂都是短暫的。
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軀體反應,如失眠、食慾不振、注意力難以集中等。
如果孩子持續有以上的情況發生。
父母就該重視起來。

第一重要的事,就是要去理解孩子的狀態,陪TA一起面對這個困難。
其次,如果孩子症狀比較輕,可以適當培養孩子的興趣,幫助他們,去感受內在的情感,去感受真實的自我。
當他們找到支援自己的人,或者找到能讓自己保持快樂的事物,他們就能感覺放鬆。
如果孩子情況嚴重,已經有了軀體反應,甚至產生自殺念頭。
請第一時間帶孩子去看專業的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讓專業人士評估孩子的心理狀態。
從而為孩子制定適合的治療計劃,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在家裡,父母也應為孩子提供情感支援和共情。
耐心地傾聽他們的感受和想法,避免打斷和批判,更不要去控制孩子,要保持邊界,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援。

要知道,孩子是不會“拋棄”父母的,但他們卻會用“拋棄”自己的方式,來愛父母。
我們家長要知道,當孩子抑鬱了,大機率是他們太愛父母,而無法忠於自己,那我們又怎麼能忽略他們呢?
也許我們是在一個嚴苛的家庭環境裡成長出來的,才會擔心孩子走彎路、生病、停滯不前。
這種恐懼可以理解的。
但是放下它,才是勇氣。
接納孩子的多面和境遇,其實是在療愈自己。
當父母改變了成長了,孩子的改變自然而然就發生了。
張德芬空間(ID:tefenchangpublic5),由知名作家張德芬女士創辦,分享自我負責的個人成長理念,倡導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幫助讀者產生積極轉變。
關鍵詞
孩子
情緒
抑鬱症
父母
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