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的反面不是開心,而是生命力

1
《正午之魔》中有一句話:“世上有如此多的痛苦,而大部分受苦之人守著自己的秘密,身穿隱形石膏,坐著隱形輪椅,在痛苦的生活中摸爬滾打。
抑鬱正是這種痛苦。
我知道,有些新聞事件會對你們造成情緒上的波動和衝擊。
我知道,有些不好的念頭可能又會突然在腦海中翻攪。
我知道,你開始擔心自己的未來,不確定自己能撐到什麼時候。
……
我想再次提醒你:試著把抑鬱當成一個季節,你在迴圈地經歷抑鬱,就如同經歷寒冷的冬季。
我記得你曾經問過:為什麼是我?是我命不好嗎?
我承認,命運的確在冥冥中邪惡地挑選了某些人去承受額外的苦難。這在醫學上叫做“遺傳易感性”
有研究發現,遺傳因素對抑鬱症的相對貢獻率為35%-50%[1]。其中,女性更明顯。
我知道,這種遺傳傾向聽起來會讓你感覺很沮喪,但它也在告訴你:很多事情,不是你的錯。你不需要自責。
此外,它還在暗示你:不要拒絕外界力量的幫助,包括必要的藥物。
當然,遺傳因素只能說一個人有“易感性”,不代表一定會抑鬱。個體特定的環境和經歷構成了抑鬱的另外一塊拼圖。
2
我記得你曾經問我,小時候的經歷會不會對抑鬱造成影響?
是的。從資料上看,所有抑鬱障礙病例中,有近20%歸因於兒童期的逆境[2]。
兒童期間的的負面事件可能會改變你對應激事件的敏感性,以及對負面刺激的反應模式,繼而讓你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再說具體點,可能是因為,早年的生活應激會引起下丘腦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細胞”持續過度活躍,從而導致應激反應增加。
有一項meta分析,納入了17項研究(n>21,000),結果發現,相比未經歷父母離婚的個體,兒童期經歷父母離婚的成人更易發生抑鬱綜合徵[3]。
影響抑鬱發病的因素還有很多,包括成年後經歷的生活應激事件,社交網路等等。環境中的某次在別人看來不起眼的壓力很可能就是你的“最後一根稻草”,讓你不幸成為12%中的一位[4]。
是的,12%,這是抑鬱在全球範圍內的終生患病率。換句話說,看看你我身邊匆匆而過的人,每10位當中,就有1位正在遭受抑鬱的折磨。
面對如此高的患病率,我有時候也會想:未來的某一天,在某個時刻,我也許都無法逃出抑鬱的“抽籤”。
然而,不管是遺傳基因,還是過去所遭遇的不順心,此刻都無法改變。分析這些的意義,其實不在於如何制定治療方案,而是給自己一個說法,一個解釋。對很多人來說,這種解釋會讓人們更好地接納自己,繼而放過自己。
再然後,是想辦法尋求治療。
3
常規的治療方法主要有2類,一類是藥物,另外就是心理治療。在國內,好的心理治療資源非常稀缺,因此,絕大多數抑鬱患者都只能選擇藥物治療。
說起藥物治療,又因為國記憶體在某種“特殊的文化背景”,又有相當多的人迷失在各種虛無的標籤中,接受著毒副作用永遠“尚不明確”而又沒有真實療效的治療。
這些“地方特色”療法最大的危害,不是浪費錢,而是用童話夢幻般的宣傳讓人相信它的療效從而錯過真正有效的治療。
目前為止,其實已經有很多被證明可以帶來疾病緩解的有效藥物了,包括SSRI類,比如舍曲林,氟西汀,西酞普蘭;還有SNRI,比如文拉法辛;還有你害怕會讓你長胖、但是同樣非常安全、還可以改善睡眠的經典藥物:米氮平。
我記得,每一次在制定藥物方案時,我都會提醒你:抗抑鬱藥起效時間需要2-4周,這期間請保持耐心,多給藥物一點時間。
我還會提醒你:如果運氣好,第一次嘗試的藥物就會慢慢起效;而你也要做好另外一種心理準備,就是前期我們需要反覆嘗試多種藥物,才能找到最適合你的。
畢竟,每段抑鬱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的抑鬱都獨一無二
4
不管是第一次嘗試就有效的藥物,還是換了好幾次才找到的藥物,如果發現有效,我建議你先不要著急停藥,而是至少連續服用6-12個月,最好是12個月,也就是1年。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鞏固來之不易的效果,降低復發的風險。
如果你計劃懷孕,計劃停藥,請一定要提前和醫生商量。我們一起討論你是否適合懷孕,當下的藥物是否對妊娠過程安全。
我知道,當長期服藥時,哪怕你能從藥物中得到了好處,也難免會對“藥物”產生一些想法。比如,你可能會認為,靠服藥來維持生活是不是太軟弱太無能。注意了,千萬不要這麼想。
首先,還是那句話:抑鬱的背後,有接近一半的原因是遺傳,是你不可控制的因素。這些因素和你努力無關,和你是否軟弱無關,你不需要把自己逼的太緊。
其次,抑鬱和高血壓、糖尿病類似,在需要控制病情時,都需要長期規律不間斷地服用藥物。如果中途放棄,或者斷斷續續,你很可能需要承受疾病轉為慢性的後果,且後期疾病會有更加嚴重的復發,而這些痛苦你本來不必過早承受。
要知道,抑鬱在一年內的複發率約有80%,而如果服藥的話,80%就是康復率。同時,對大多數人來說,和抑鬱帶來的傷害相比,目前一線二線抗抑鬱藥的副作用要健康的多。
其實,走進醫生診室尋求治療,就已經是一種勇敢,服藥也是。
5
當藥物起效後,你會發現自己的情緒開始變穩定了,可以慢慢迴歸工作和生活了。此時,你很可能有一種重生的感覺,甚至覺得,對身邊的“好事情”也變得更敏感了。
這個時候,我要提醒你:該你努力的時候到了。
努力去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因為,這份努力會幫你重建自我,而這個過程是任何藥物都無法幫你實現的。
打個比方,如果你是一顆樹,抑鬱是在你身上生長的藤蔓。之前,藤蔓從底部一直向上裹纏,吸走你生命的活力,讓你窒息。而藥物的作用在於剷除藤蔓,你會感覺到,在服藥過程中,這些藤蔓慢慢脫落,你會感到重壓在消失。
但這還不是最好的狀態,最好的狀態是,你需要重新利用自己的葉片去進行光合作用,重新用自己的根系去抓地,也就是重建自我
這個過程,也許會讓你產生一個非常重要而深刻的領悟:抑鬱的反面不是開心,而是生命力。
在未來抑鬱復發時,在未來你覺得再也撐不住時,我希望你能夠再次想起曾經的這份生命力;想起在上次抑鬱緩解的間歇,你曾經度過了冬天,有過春暖花開。而此刻正是又一個寒冷的冬季。

PS:這是一篇舊文,最開始寫於2023年7月份今天接到了2個採訪邀約,都是想聊聊抑鬱這個話題,我猜和某件新聞事件有關吧。
其實,關於抑鬱,我在門診說的最多的、也是我最想說的2句話就是:
不要自責,這不是你的錯。
不要放棄,你依然有選擇。


參考文獻:

1 Kendler KS, Ohlsson H, Lichtenstein P, Sundquist J, Sundquist K. The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Treated Major Depression in Sweden. Am J Psychiatry. 2018 Nov 1;175(11):1137-1144. doi: 10.1176/appi.ajp.2018.17111251. Epub 2018 Jul 19. PMID: 30021458.

2 Björkenstam E, Vinnerljung B, Hjern A. Impact of childhood adversities on depression in early adulthood: 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of 478,141 individuals in Sweden. J Affect Disord. 2017 Dec 1;223:95-100. doi: 10.1016/j.jad.2017.07.030. Epub 2017 Jul 18. Erratum in: J Affect Disord. 2017 Dec 7;: PMID: 28735168.
3 Sands A, Thompson EJ, Gaysina D. Long-term influences of parental divorce on offspring affective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Affect Disord. 2017 Aug 15;218:105-114. doi: 10.1016/j.jad.2017.04.015. Epub 2017 Apr 18. PMID: 28463711.
4 Kessler RC, Ormel J, Petukhova M, McLaughlin KA, Green JG, Russo LJ, Stein DJ, Zaslavsky AM, Aguilar-Gaxiola S, Alonso J, Andrade L, Benjet C, de Girolamo G, de Graaf R, Demyttenaere K, Fayyad J, Haro JM, Hu Cy, Karam A, Lee S, Lepine JP, Matchsinger H, Mihaescu-Pintia C, Posada-Villa J, Sagar R, Ustün TB. Development of lifetime comorbidity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 Arch Gen Psychiatry. 2011 Jan;68(1):90-100. doi: 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10.180. PMID: 21199968; PMCID: PMC3057480.
5 《正午之魔:抑鬱是你我共有的秘密》作者:【英】安德魯·所羅門

作者:餘周偉

公眾號:睡眠與科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