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抑鬱症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來源:公眾號 美中科教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於1870年2月7日,逝於1937年5月28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
阿德勒的理論強調,人的心理健康與社會聯絡、個人目標及生活風格息息相關。與傳統精神分析不同,阿德勒認為抑鬱症並非單純由生理或遺傳因素導致,而是個體在面對現實挑戰時,因自卑感作祟、社會興趣缺乏,以及生活風格不健康而產生的適應困難。在阿德勒看來,抑鬱症的本質並不是疾病,而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不適應,是個體對生活問題的迴避。
自卑感:抑鬱的根源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天生都存在某種程度的自卑感,這種感覺促使個體努力提升自我,以彌補先天的不足。然而,當自卑感過度強烈,甚至演變為消極的心理狀態時,個體可能會陷入對自身能力的深刻懷疑,認為自己無法勝任生活中的挑戰,進而喪失行動力,產生逃避現實的傾向。 
抑鬱症患者往往深陷消極的自我認知之中,他們不僅對自己缺乏信心,還可能發展出一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即認為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這種被動與無助的情緒會進一步加深個體的自卑感,使他們難以走出抑鬱的漩渦。 
社會興趣的缺失:孤立與封閉的惡性迴圈
 阿德勒提出,健康的心理狀態建立在“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之上。所謂社會興趣,是指個體對他人的關懷、對群體的歸屬感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一個真正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具有強烈的社會興趣,他們願意與他人合作,樂於分享,並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然而,抑鬱症患者通常缺乏社會興趣。他們對人際關係失去信心,甚至將社交視為負擔,逐漸封閉自己,形成孤立的心理狀態。隨著社交的減少,他們的負面情緒得不到有效緩解,進而陷入更加嚴重的抑鬱之中。這種惡性迴圈,使得他們越來越難以重新融入社會,進一步加劇了抑鬱情緒。 
不健康的生活風格:錯誤的適應策略
 阿德勒認為,個體的生活風格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奠定,它是個體對自我、他人及世界的整體看法。這種生活風格直接影響個體如何應對現實挑戰,以及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過度溺愛、忽視、過分批評,或者遭受過重大挫折,他們可能會形成一種消極的生活風格——不是過度依賴他人,就是選擇完全迴避社會。這兩種極端都可能導致個體在面對挑戰時缺乏應對能力,最終陷入抑鬱。 
 此外,一些人為了掩蓋自己的自卑感,可能會採取“過度補償”的方式,例如過度追求事業成功、財富積累,甚至極端地渴望權力和控制。然而,這種補償策略往往無法真正填補內心的空虛,反而可能帶來更多壓力。一旦這種過度補償的策略失敗,個體可能會陷入深深的絕望和抑鬱之中。 
走出抑鬱:培養社會興趣與重塑生活風格
 阿德勒心理學為抑鬱症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與其將抑鬱症視為一種需要被“治癒”的疾病,不如將其看作是個體在生活方式上的某種誤入歧途。因此,走出抑鬱的關鍵,不僅僅是調整生理狀態,更重要的是培養健康的心理模式和生活風格。
 首先,培養社會興趣至關重要。抑鬱患者應嘗試走出自我封閉的世界,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與他人建立聯絡,並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價值感。可以從小的社互動動開始,比如加入興趣小組、參加志願活動,甚至只是與朋友或家人進行日常交流。 
 其次,重塑健康的生活風格。個體需要意識到自己過去形成的消極信念,並透過積極的行動來改變這些信念。例如,他們可以設定現實可行的目標,透過不斷實現小目標,逐步建立自信。同時,發展適應性的思維方式,比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學會從失敗中學習,而不是將其視為不可逾越的障礙。
擁抱社會,重拾自信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抑鬱症並非無法戰勝的敵人,而是一種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方式、培養社會興趣來調整的心理狀態。它的根源在於自卑感的放大、社會興趣的缺失以及不健康的生活風格。因此,真正的治療不在於逃避痛苦,而在於勇敢面對現實,透過積極改變自己的人生態度,重新找到與社會的連線。
 只有當個體意識到自身的價值,並願意融入社會、參與其中,他們才能真正走出抑鬱的陰影,重拾自信,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之路。

今日推薦
三聯旗下《少年新知》
高階、好玩、有趣
青少年必備啟蒙雜誌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