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話題的起因還是微信群中一則討論:
在討論人均壽命時,一位群友有這樣一段發言:
人均壽命是為了宣傳。
現代統計案例:鍾NS團隊研究:2017年,鍾NS院士帶領學生在北京的各大墓地,手抄3000座墓碑,計算結果得出平均壽命為68.87歲。
北大團隊研究:2018年,一個北大團隊用類似方法統計得出人均壽命是男68歲、女88歲。
首先,鍾NS團隊手抄3000座墓碑,是一個謠言。原始的資訊來源應該是這樣一個帖子,說北大教授齊伯力算出中國人均壽命67.88歲。鍾NS院士也對調查結果表示懷疑,到北京墓地去手抄了3000座墓碑,得出中國人人均壽命67.73歲。

其次,北大教授齊伯力就是一個子虛烏有的人物。

說鍾NS院士用抄北京郊區3000座墓碑的形式來驗證今天中國公佈的人均預期壽命是否真實,任何一個有點腦子的人都應該有能力辨別這是否是謠言。
相信這個謠言還傳謠的人,無非是想用這個段子,來表明自己的立場,攻擊資料的可靠性。
但是,如果有人有能力統計中國所有死亡人口的死亡壽命,然後計算平均數,這個結果是否就是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呢?
結果也是否定的。平均死亡壽命和人均預期壽命,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數字也不一樣。
有人用第七次人口普查公佈的分年齡死亡率,粗略計算出了中國的平均死亡壽命大概是72-73歲,這個數字的計算邏輯沒啥問題,也是基本準確的。而中國公佈的人均預期壽命是78-79歲,有顯著差別。於是,有好事者就跳出來,說中國的統計資料作假。其實,這兩個數字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為什麼世界各國統計的時候,都會有人均預期壽命,而不用平均死亡年齡呢。因為人均預期壽命是和各國的人口年齡結構無關,但平均死亡年齡卻和人口年齡結構有關。老齡化程度越高的國家,平均死亡年齡越高。人均預期壽命才是一個國家醫療衛生水平的更可靠的衡量指標。
舉一個例子吧,A國和B國,各年齡段的死亡機率完全一樣,這兩個國家的平均預期壽命應該也是一樣的。但A國90%的人口是30歲以下,B國90%的人口是60歲以上。那麼,B國的平均死亡年齡就會遠遠高於A國。
如果我們看各國的平均預期壽命和平均死亡年齡,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數字。
Our world in Data這個資料庫裡面有世界各國分年齡段的死亡人數,也有各國的平均預期壽命。來源是 U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比如中國的死亡人數資料是這樣的。透過這個資料集,可以粗略計算出平均死亡年齡。假設A-B歲年齡組死亡的平均死亡年齡是(A+B)/2。

平均預期壽命的數字是這樣的。

聯合國的數字和中國公佈的資料有少許差別,比如2023年人均預期壽命,聯合國的數字是78.0歲,中國公佈的是78.6歲。但這個差別不大,也無所謂了。

計算出平均死亡年齡後,這兩個統計數字的差別從這個表裡面就一目瞭然了。
老齡化程度比較輕的國家,比如非洲和阿聯酋,平均死亡年齡遠遠小於人均預期壽命。阿聯酋UAE的平均死亡年齡是56歲,但人均預期壽命高達83歲。屬於醫療衛生水平很好,但人口比較年輕化的國家。非洲平均死亡年齡39歲,人均預期壽命64歲。
老齡化比較嚴重的國家,比如日本,平均死亡年齡82.5歲,人均預期壽命84.7歲,差別就沒有這麼大。人類在發展,各個國家的醫療水平和人均壽命都是上升的,所有國家地區的人均預期壽命都高於平均死亡年齡。
我是80後,80後這個群體,平均能活到多少歲?
如果不出意外,沒有戰爭瘟疫,也沒有巨大的醫療技術突破,這個數字應該在72.6歲到78.0歲之間,低於目前的人均預期壽命,但高於當前的平均死亡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