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立中的北美鄰國:從人群健康角度看美國與加拿大的差異

美國和加拿大同屬北美,無論在文化、人口種族構成、語言、宗教信仰、法律體系還是歷史發展上,兩國都高度相似,彼此間的經濟、貿易和人員往來十分密切。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和加拿大一直被世界視為友好鄰邦的典範。儘管兩國共享世界上最長的不設防邊界線,卻始終保持和平共存,沒有軍隊駐守。然而,特朗普上臺後,對加拿大發表輕蔑、羞辱和敵意言論,並不斷升級,稱加拿大應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並貶稱加拿大總理為“州長”。隨後單方面挑起並不斷升級關稅貿易戰,不久後,又提出重新劃定加美邊界線。這些言論和行為不僅是誇張或戲謔,美國對加拿大的威脅可能成為現實。加拿大必須高度警惕,並做好充分準備,這也使加拿大人更加關注兩國之間的差異。
在醫療保健體系及人群健康指標方面,美國與加拿大的差距尤為突出。儘管美國的人均醫療支出遠超加拿大,但其公共衛生和人群健康狀況並未因此佔優,反而在多個關鍵健康指標上落後於加拿大。尤其是在全民醫療保障、孕產婦和新生兒健康、慢性病控制等方面,加拿大的表現更勝一籌。這些差異不僅體現了醫療體系的不同,也折射出兩國在社會公平、公共政策和政府職能等方面的根本區別。
本文將從人均期望壽命、新生兒死亡率、醫療體系等方面,對比兩國的健康狀況及醫療服務質量,探討為何加拿大在整體健康指標上領先於美國,並簡單分析這些差距背後的社會和政策因素。至少從這個層面上講,本文內容說明美國比加拿大差的多,根本沒有資格要求把加拿大變成美國的一個州。

一. 醫療體制比較

加拿大實行 全民醫療保險(Medicare),政府透過稅收資助醫療體系,確保所有公民和永久居民都能獲得基本醫療服務。相較之下,美國的醫療體系則以 私人保險 為主,並未覆蓋所有人群。 美國的私人醫療模式導致 醫療費用高昂,如下圖所示:人均醫療支出高達 $12,000/年,遠高於加拿大的 $6,000/年,但幾乎所有人群健康指標不僅比加拿大差,也是西方國家中最差的。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systemtracker.org/

二: 人均期望壽命

如下圖所示:2023年加拿大人均期望壽命比美國高約三年, 

人均期望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整體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經合組織(OECD)的2021年統計資料, 拿大的人均期望壽命列全球前列。美國的人均期望壽命則近年持續下降。 加拿大的優勢主要歸因於其全民醫療體系、較低的慢性病負擔以及較少的暴力犯罪(特別是槍支暴力)。
註釋:人均期望壽命(Life Expectancy):人均期望壽命與平均死亡年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人均期望壽命是一個假設統計指標,即特定時間出生的新生兒群體,如果他們未來會經歷特定時間段的年齡別死亡錄,他們未來平均能活多少年。因此期望壽命不受地區及人群年齡結構的影響,可用來人群間比較及衡量醫療衛生水平。另外,除了一般的出生期望壽命(即“0”歲期望壽命), 醫學研究中也經常使用年齡被期望壽命,如50歲後的期望壽命。相反,實際平均死亡年齡只是死亡證書的簡單年齡平均值,受人口年齡結構的影響,幾乎沒有科研使用價值。

三. 新生兒死亡率

嬰兒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 IMR) 是指 每 1,000 名活產嬰兒中,在出生後第一年(即 0-11 個月)內死亡的嬰兒數量
嬰兒死亡率反映了國家的孕產婦健康、醫療資源可及性及嬰幼兒保健水平:加拿大的新生兒死亡率為 5.0/1000,在發達國家中處於較低水平。 美國的新生兒死亡率為 6.3/1000,遠高於加拿大,甚至高於部分發展中國家,如古巴(5.1/1000)。 這一差距主要由於美國醫療體系的不平等,部分低收入人群和少數族裔無法獲得高質量的產前和新生兒護理。
資料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infant_and_under-five_mortality_rates

四. 肥胖率及主要慢性病

1. 肥胖率,一項來自2007-2009年的報告表明:美國人群肥胖率為34.4%,而加拿大為24.1%。 

https://www150.statcan.gc.ca/n1/pub/82-625-x/2011001/article/11411-eng.htm
注: 肥胖率資料來自個人報告,不同研究因方法學的不同,可能存在偏差。

2. 全癌症死亡率
美國:男性 178/10萬, 女132/10萬; 加拿大:男171/10萬,女132/10萬。兩個國家幾乎沒有差別,
資料來源:https://apps.who.int/gho/data/view.main.A1110
注:資料來自腫瘤登記及死亡報告,因此資料的可靠性非常強。
3. 糖尿病流行率
美國:11.6%, 加拿大9.4%。
資料分別來自美國及加拿大糖尿病協會官網,但以統計方法存不同,資料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五. 孕產婦死亡率比較

孕產婦死亡率(Maternal Mortality Ratio, MMR) 是指每 10萬 活產嬰兒中,由於妊娠或分娩相關原因而死亡的孕產婦人數。
孕產婦死亡率(MMR)是一個公共衛生指標,用於衡量孕產婦健康狀況和醫療體系的質量。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孕產婦死亡的定義是:在懷孕期間、分娩過程中或產後42天內,因妊娠或妊娠管理相關的任何原因(不包括意外或偶然因素)導致的女性死亡。

根據美國CDC 2023年報告孕產婦死亡率為18.6/10萬,加拿大2020年的報告數字為11.0/10萬。

資料來源:美國:https://www.cdc.gov/nchs/data/hestat/maternal-mortality/2023/maternal-mortality-rates-2023.htm
加拿大:https://data.who.int/indicators/i/C071DCB/AC597B1
另外其它幾個類似指標,如新生兒死亡率、圍產期死亡率、5歲前死亡率美國的表現都比加拿大差。

六. 全人群年齡標化死亡率

年齡標化死亡率(ASMR)是衡量不同國家或地區人群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

特定年齡組的死亡人數; subNi= 特定年齡組的總人口數;Wiequals 標 準 人 口 在 該 年 齡 組 的 比 例=標準人口在該年齡組的比例

(來自某個公認的標準人口,如 WHO 世界標準人口或某國統計局的人口基準)

它透過調整人口年齡結構的影響,使不同人口結構的國家或地區能夠進行公平的死亡率比較。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美國和加拿大全人群年齡調整死亡率分別為,8.4/1000 和 8.1/1000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mortality_rate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美國的暴力犯罪和槍支相關死亡率遠高於加拿大,根據2022年的統計美國槍支暴力死亡率為14/10萬,也就是每年每10萬人中會有約14人死於槍支暴力。而加拿大這一數字約為2/10萬。美國槍支暴力在西方國家是最高的。

美國資料來源:https://www.pewresearch.org/short-reads/2025/03/05/what-the-data-says-about-gun-deaths-in-the-us/七:總結

儘管美國和加拿大在地理、文化、語言等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但兩國在醫療體系和人群健康指標上存在顯著差異。從本文的對比分析來看,可以說加拿大在所有關鍵健康指標上均優於美國。
首先,在醫療體系方面,加拿大實行全民醫療保險(Medicare),確保所有公民和永久居民都能獲得基本醫療服務,而美國則以私人醫療保險為主,醫療費用昂貴且覆蓋不均,導致部分低收入人群難以獲得優質醫療服務。
其次,從人均期望壽命來看,加拿大比美國高約三年,這主要歸因於其完善的公共醫療體系、較低的慢性病負擔以及較少的暴力犯罪(特別是槍支暴力)。在新生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方面,加拿大也明顯優於美國,反映出其更好的孕產婦和嬰幼兒健康護理體系。
從全人群年齡標化死亡率(ASMR)來看,美國也高於加拿大。除了健康與疾病的因素外,美國的槍支暴力也是美國較高總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然,美國也有比加拿大做的好的地方,接收治療的等候時間比加拿大要短。比如,膝關節置換術的等候時間中位數分別為3周(美國)和6周(加拿大)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199410203311607)。 另外加拿大的癌症患者接受放射治療的等候時間顯著長於美國,例如肺癌(IIIb 期鱗癌)在加拿大等待 34 天,美國僅 9 天;乳腺癌(T2,N0,M0,術後 1 個月轉診)在加拿大等待 43 天,美國僅 10 天,這些延誤大多被認為是醫學上不可接受的。https://www.redjournal.org/article/0360-3016(94)00662-5/abstract)。 綜合來看,加拿大的醫療體系在提供普及性醫療服務方面表現更優,醫療公平性較高,這可能是其在人群健康指標上優於美國的主要原因。美國的高醫療支出並未帶來相應的健康收益,反而因醫療體系的不均衡,導致部分人群的健康狀況較差。還是那句話,特朗普試圖把加拿大併入美國的言行,只能是自取其辱。
供稿:王培忠
相關文章推薦:

《北美華人健康》,是加拿大正式註冊的非盈利機構(Centre for New Immigrant Wellbeing, CNIW),主要功能板塊包括:社群服務教育、國際醫學科研與教學交流、及醫學科普。北美華人健康致力於發表優質的醫學科普文章,幫公眾提升對健康知識的認知。除科普編輯部,北美華人健康還擁有一支強大的專家團隊:由幾十位來自加拿大、美國及中國知名大學或醫療機構教授及醫學科研人員組成的健康專家隊伍,對平臺發表的科普內容進行審閱,保障文章的質量和資料的真實性。官方網站為:www.cniw.org。投稿請傳送到:[email protected]。 
關注我們獲得更多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