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延長老年群體的壽命

今天看到日本媒體的一則報道,不由得琢磨了一會兒這個問題:
如何有效延長老年群體的壽命?
日本厚生勞動省每三年透過《國民生活基礎調查》等資料計算全國健康壽命。2024 年 12 月公佈的 2022 年資料顯示:
全國平均健康壽命
• 男性:72.57 歲(比 2019 年縮短 0.11 年)
• 女性:75.45 歲(比 2019 年延長 0.07 年)
健康壽命與平均壽命的差距:
• 男性:8.49 年(即男性平均有 8.49 年需要醫療或護理支援)
女性:11.63 年
健康壽命指的是:個體在無需長期護理、能獨立進行日常生活的狀態下所能生存的年限。換一種說法,就是「有質量的生命時長
還有一個更有參考意義的詞:平均餘命(Life Expectancy at a Given Age)。指某個年齡的人還能再活多少年,比如 「60 歲男性的平均餘命」就表示 60 歲的男性在當前壽命水平下還能活多久。
平均壽命指的是:某一人群出生時,按照當前死亡率統計,平均可以生存的年限。這個平均壽命,另一種表述叫「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我們都聽過這個詞。
比如2022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的預期壽命為 83.18 歲。
怎麼理解呢?這個預期壽命的數值指:2022 年出生的上海市新生兒,如果上海未來的醫療條件、經濟發展、衛生狀況等保持穩定,他們平均可以活到 83.18 歲。
這個預期,是怎麼算出來的?基於當年不同年齡段的死亡率推算。具體演算法,我確實不瞭解,這需要統計部門公開他們使用的口徑和資料才行。
所以大家在網上不要被一些概念搞混了,尤其是有些人總說拿什麼殯儀館資料,身邊觀察到的資料,或是道聽途說的什麼墓碑上的資料,推算預期壽命,都屬於混淆概念的做法。那個應該叫:平均死亡年齡。這些人或是真的不懂,也可能是有意為之。
從 2022 年日本各都道府縣的男女平均健康壽命來看:
  1. 靜岡縣 75.22歲(全國第一)
  2. 山梨縣 74.82歲(全國第二)
  3. 石川縣 74.79歲(全國第三)
內容我就不另翻譯了,都看得懂
研究表明,健康壽命每延長一年,居民人均醫療費用可減少約 3.1 萬日元。日本政府設定目標,計劃到 2040 年,比 2016 年至少延長 3 年以上,即:
• 男性健康壽命達到 75.14 歲以上
• 女性健康壽命達到 77.79 歲以上
那麼靜岡縣這個第一,都做對了什麼呢?
靜岡縣積極利用大資料推動健康管理,尤其關注生活習慣病(如糖尿病、肥胖症)的預防:
透過收集 40~74 歲人群的特定健康檢查資料(約 75 萬人份),分析各地區的健康狀況。
• 縣東部:代謝綜合徵(肥胖症等)患者較多。
縣西部糖尿病高風險人群較多
結合這些資料,縣政府與各市町衛生部門協商健康指導重點事項,制定針對性措施,提高整體健康水平。
分析顯示,蔬菜攝取量偏低可能是導致靜岡縣中風(腦卒中)死亡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因素之一。為了改善這一問題,自 2022 財年起,靜岡縣啟動了「野菜マシマシプロジェクト」(「多吃蔬菜」專案),採取多項舉措鼓勵居民增加蔬菜攝入。
這裡讓我解釋一下,代謝綜合徵和糖尿病這兩個群體,其實都會使中風的機率增加
靜岡居民的另外一個飲食習慣是食鹽攝取量多,這是因為當地喜歡吃各種醃菜。而這一點,和我們中國很多地方的老年人飲食習慣也很像。
綜合以上資訊,我們可以看到,提高老年群體的健康壽命,大致需要這樣一個基本的科學的方法論:
  1. 收集資料
  2. 找出短板
  3. 採取措施
然後再回到第一步,迴圈進行。這個過程要持續做。這個本應該我們的醫療衛生部分去做的事情,但很遺憾,沒看到有關的資料或是報告。
有人說,為什麼參考日本的經驗?沒有別的更好的了麼?日本社會對於醫療和健康的經驗,就是當下我們最值得參考的物件,沒有更合適的了。
為什麼要致力於提高老年群體的健康壽命?如前所述,這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健康壽命延長一年,人均醫療費用可以少花不少。我們個體家庭而言,也是如此。
這裡並不是說透過純醫療手段去延長特定個體的壽命長度,渾身插滿管躺在病床上,那並不是一種有質量的生存狀態。更糟糕的是,有些群體還會造成大量的醫療資源浪費,擠佔本就欠缺的醫保資金。
那麼,對於一個在中國生活的老年人,我們應該怎麼有效延長他們的壽命呢?尤其是,健康壽命。
我們首先得看導致老年人失能甚至死亡的最常見因素是哪幾個?
  • 慢性疾病。這是導致長期失能的主要原因。
  • 跌倒與意外傷害。跌倒會造成骨折,而骨折對老年人的健康破壞會非常嚴重,這是老年人失能的重要誘因。
  • 急性疾病。直接導致死亡的關鍵因素
  • 認知障礙與心理因素。
  • 營養不良與衰老
作為晚輩,可以為他們做哪些事情呢?
針對控制慢性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中風、糖尿病、慢性肺病、癌症等因素,控制血壓定期體檢。中國的老年群體,對於慢性疾病的控制很容易失控,尤其是會採信一些傳統偏方,而忽視了正規的治療手段。
預防跌倒,改善居家安全環境,補充鈣質和維生素 D。我提到過無數次老年人補充維生素 D 的重要性。因為成本並不高,但收益很好。
增強免疫力,按時接種疫苗,尤其是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帶狀皰疹疫苗。不少人還沒意識到病毒感染對於老年人的身體破壞非常大,應該儘可能減少感染對老年群體的身體衝擊。
保持社交活動,預防老年抑鬱症。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下,不如其他幾條那麼緊迫。
加強營養與運動,防止肌少症和營養不良。肌少症也會導致跌倒,造成骨折。
上面的幾條,其實並不難做到,只是需要多一點耐心而已。就這麼簡單的策略,如果可以普及到更大的群體裡面,無疑可以取得非常高的收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以上是我的一點思考,拋磚引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