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名為“死亡時鐘”的AI應用在美國引發了廣泛關注,它透過29個問題評估使用者的健康習慣並預測其“死亡日期”,吸引了超過12萬用戶下載。這款應用不僅提供了個性化的健康建議和長壽計劃,還透過社交化運營策略實現了極低的獲客成本。然而,其更大的潛力或許在於B端市場,尤其是在養老金政策和保險產品設計等領域。
———— / BEGIN / ————
想知道,你能活多久嗎?
最近,美國健康養生應用榜上出現了一個測算“死期”的AI應用——「死亡時鐘」(Death Clock)。
「死亡時鐘」透過AI計算來告訴你還能活多長時間,精確到按秒來倒計時個人的壽命時間,並生成可分享的"死亡日卡片"。
據開發者介紹,這個應用基於5300萬個參與者、1200項關於壽命的研究的資料集,來訓練模型。
這個產品一經發布,就獲得大量使用者的追捧。
從去年7月推出到12月,其下載量超過12.5萬次。今年1月,「死亡時鐘」排到APP Store健康應用榜的第七名。
就這樣,AI把一道玄學題,變成一張可以“轉發-點贊-評論”的AI死亡通知書。
29道題算出你的“死亡日期”,
12萬人上頭
「死亡時鐘」的用法很簡單。它為使用者設計了29個問題,涵蓋從生理指標、生活習慣等方方面面:
年齡、膚色、性別、飲食(精細到食用水果、快餐、糖、水的頻率)、運動次數和時長、睡眠時長與質量、情感狀態、生育狀態、社交頻率、抽菸頻率、幸福指數。
每個問題都與壽命密切相關。例如,調查抽菸頻率的理由在於,吸菸會顯著增加患癌症、心臟病中風和肺病的風險,這個結論來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分析。
每個問題滿分100分,問卷會根據使用者的選擇,給到對應的分數,分數越高,健康習慣就越好,人就更有可能長壽。一個勾選了“生育3個小孩及以上”選項的女性,只能得到14分,研究認為生育頻繁會影響生命質量。
最終,系統會根據這些問題的分數,得出你的剩餘壽命、死亡日期。

有了結果後,使用者一開啟應用,它就會以"死亡倒計時"形式直觀顯示剩餘壽命,並生成"死亡日卡片"(Death-Day Card)。
這款應用的開發者Nikita Bier分享了自己的測試結果,他被預言將於2079年10月16日(星期一)死亡,那時他已是90歲高壽。

▲ Nikita Bier的分享
Nikita Bier解釋,這東西並不是純粹的娛樂產物,其背後有一套基於大量權威研究的模型。「死亡時鐘」基於1200項預期壽命的研究、5300萬參與者的資料集,來訓練模型。
當然,「死亡時鐘」不光能提供“死亡日期”這樣空間的數字,還能讓你更直觀地感受到衰老的過程。
Nikita Bier說,「死亡時鐘」正在考慮推出AI生成影片功能,讓使用者更直觀地感受自己從年少到速朽的整個過程。

▲Nikita Bier的生成結果
面對自己還未到來的衰老和死亡,雖然看上去有些殘忍和“驚悚”,但「死亡時鐘」團隊解釋說,他們不是恐嚇和製造焦慮,而是想提醒你珍愛生命、健康生活。
除了預測死亡日期,「死亡時鐘」還可以生成身體年齡和健康評分,讓當下的你立馬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身體是“更年輕”還是“更衰老”。
“充分利用好我們現有的時間,然後更加有目標地生活。”創始人Brent Freeman談道。
將死亡恐懼轉化為健康養生焦慮,是「死亡時鐘」讓使用者完成付費的關鍵。
與早期同類應用不同,如2019年"死之鐘生命倒計時"僅記錄時間,「死亡時鐘」的核心是透過科學資料與動態互動實現精準干預,透過AI建議來提供即時反饋。
例如明星群體中素食的流行,往往掩蓋了科學飲食的必要性,甚至演變為盲目跟風的健康陷阱。但「死亡時鐘」會告訴你,長期素食可能導致維生素B12、鐵、鈣等關鍵營養素缺乏,引發貧血、骨質疏鬆及免疫力下降。
「死亡時鐘」還會為你提供個性化的"長壽計劃"(Longevity Plan),包括:定期鍛鍊、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壓力管理、避免吸菸、適度飲酒、定期健康檢查、社交參與、思維訓練。
當用戶採納付費的個性化建議和健康規劃(高階功能),比如降低吸菸的頻率或增加運動,預期壽命和健康評分會即時更新。

▲ 接受「死亡時鐘」建議後的狀態預估
這個產品主張“個人可主動管理健康,而非依賴被動治療”。開發者也聲稱,多數使用者因此改善生活習慣,如最佳化飲食結構和運動頻率。
目前,「死亡時鐘」付費有兩個檔:年費折後40美元(原價80美元),月費14.99美元。
截至去年12月,「死亡時鐘」的下載量達到12.5萬次。今年1月,「死亡時鐘」排到APP Store健康應用榜的第七名。

榜單中,與該應用臨近的產品,都是月流水百萬的產品,比如電子寵物Finch(100萬美元)、女性健康追蹤Flo(600萬美元)、大腦訓練Impuse(300萬美元)。
主打社交化,
獲客成本僅不到1美元
「死亡時鐘」產品的出圈,除了拿捏人們的生存焦慮,也離不開其社交化的運營策略。
一個產品的傳播潛力,決定了它的商業價值。
之前我們寫過的卡路里檢測APP Cal AI創始人就是這樣的思路,他也把這一套成功複製到另兩個APP——戀愛助手Plug AI和穿搭助手Umax上。(18歲小夥,靠著ChatGPT套殼,狂賺5600萬)
Nikita Bier描述了他的一系列運營操作,這款產品的獲客成本降到幾美分。
這真的非常誇張。要知道,即使是記錄運動步數、睡眠時長這樣簡單的產品,獲客成本也在5-15美元左右。
這位天才產品經理在做「死亡時鐘」之前,已經做出兩個月收入百萬美元的社交應用:互誇軟體Gas和問答軟體TBH,它們分別被賣給Discord和FaceBook。曾有報道指出,Facebook收購TBH的價格在1億美元左右。
Nikita Bier接手「死亡時鐘」時,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名。
該應用之前的名字叫“Most Days”,太過平庸和無聊。Nikita Bier改成了“Death Clock”,引入死亡、死神的元素,不僅滿足Z世代對暗黑美學的追求,更有衝擊力,還明確表達了計算死亡時間這一核心功能。
新的名字,也為其創造了宣傳的“鉤子”。去年11月開始,這個產品先後被彭博社、Business Today等主流媒體報道,讓Death Clock火出圈,帶來一波使用者增長。
▲(影片)Death Clock被主流媒體爭相報道
在品牌塑造方面,Nikita Bier則反其道而行之。
在「死亡時鐘」介面上,所處可見的插畫溫暖清新,死神的形象也被meme(梗)化 。這觸發了使用者大腦的積極反應,消解了死亡這個話題本身的嚴肅性,完成一波情感馴化。
使用者先建立了安全感,再在血紅倒計時數字面前,感受到可控的刺激感。
在使用者群體選擇方面,Nikita Bier也做了不同的選擇。過去,健康類產品多數面向中老年群體,使用場景也更偏私密,增長非常難做。而Nikita Bier的思路則是讓產品打入年輕人隊伍,做娛樂化落地。
「死亡時鐘」在社交媒體上的病毒式傳播,是從“死亡倒計時”卡片開始的,“直面死亡”的設計迅速成為話題焦點。除了“死亡卡片”,「死亡時鐘」中的“延壽效果”等功能也做成模組卡片,在社媒上傳播。
在TikTok上,#DeathClockChallenge話題播放量達2.3億次,使用者主動分享"死亡倒計時"截圖。
「死亡時鐘」的抖音賬號經營模式也很有借鑑意義,簡單來說——有效的影片型別重複使用。
“大部分50歲的人還剩下26年壽命。他們已經完成66%的旅程,還有9490天,1352個週末,322個月……美國男性的平均壽命為73歲、女性為79歲,這也許是他們最後一次見到子女、親吻伴侶。當我們意識到生命是多麼短暫時,一切都會結束……”
這一段由產品創始人Brent Freeman口述的短影片廣告,TikTok播放量達百萬。文案裡面包括具體的數字和對比,將生命的有限性與時間流逝的具象化,對終局的警示與情感喚起,並隱含的行動呼籲。
截至目前,「死亡時鐘」團隊釋出的200+個影片中,60%是相同的內容模版,仍然收穫超過22萬個贊。
測算剩餘壽命,更大潛力在B端
除了幫助個體做出健康計劃,「死亡時鐘」更大的潛力或許在於To B。
原因很簡單,壽命的長短不僅關乎健康,還會直接影響到財務規劃。
許多國家在設計退休金政策時,都仰賴「平均壽命」資料進行預測,不過若是資料不夠精準,就可能導致個人儲蓄與退休規劃不符。
除了個人使用者用於改善健康外,「死亡時鐘」相關的資料價值也正在受到經濟學家和保險從業者的關注。
在他們來說,壽命預測可能影響養老金政策及保險產品設計。還有人建議,「死亡時鐘」應該與人壽保險經紀公司合作。
或許有一天,隨著AI技術的發展,「死亡時鐘」真的會變成現實,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一個玩笑。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烏鴉智慧社,作者:朗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