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張靈甫遺孀返臺,74師老兵坐20桌,陳毅當年擔憂絕非杞人憂天

作者:百曉生談歷史
來源: 百曉生談歷史
文章已獲授權
2008年6月,上海市靜安區一處公寓裡擠滿了人,賓客自發前來為一位80歲高齡的老者祝壽。
這位老者名叫王玉齡,出生於20年代末,早年曾在美國和臺灣居住。可王玉齡還有另一層身份,她的丈夫是原國民黨第74師長張靈甫。

早在20世紀60年代,王玉齡前往臺灣居住時,便受到原74師舊部的“熱烈追捧”。

可見,陳毅元帥當年的擔憂絕不是杞人憂天。
王玉齡與張靈甫的往事
1903年,張靈甫生於陝西,20歲時考入北大歷史系,後投筆從戎,進入黃埔軍校深造。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張靈甫參加“八一三”淞滬保衛戰。
面對窮兇極惡的日寇,張靈甫脫掉軍裝,抱著機關槍,帶領100多名敢死隊員連續打退敵人七次衝鋒,擊斃擊傷800多名日寇。

此時,遠在湖南長沙為躲避戰火的王玉齡正隨家人離開故土避難。1945年秋,17歲的王玉齡隨家人回到故鄉長沙。

正是在這一年,她第一次見到張靈甫。
一天,王玉齡正在外理髮,遇上一個奇怪男子,這名男子從進入理髮店後徑直走到王玉齡身後,從鏡子裡直勾勾看著她。
這位舉止特殊的男子正是張靈甫,他當時在陸軍大學深造,聽朋友說起長沙王家有位才貌雙全的小姐,故意來次偶遇。
這次見面後,已經42歲的張靈甫想盡一切辦法對王玉齡展開愛情攻勢。為了展現出誠意,張靈甫還請當時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嶽為自己保媒。
在強大的愛情攻勢下,王玉齡及其父母開始對張靈甫產生好感,二人交往兩個月後準備舉辦婚禮。

婚禮舉辦前夕,張靈甫接到調令,被提升為南京衛戍區司令,即刻前往南京報道。夫唱婦隨,王玉齡跟著張靈甫前往上海,匆匆舉行婚禮,然後乘坐火車趕到南京。

隨著《雙十協定》的簽訂,張靈甫與新婚妻子王玉齡度過一段平靜快樂的時光。直至1946年6月,蔣介石單方面撕毀《雙十協定》,向中原解放區大舉進攻,一手挑起大規模內戰,王玉齡與張靈甫的平靜生活被打破。
1946年8月,張靈甫率領部隊從南京投入華東戰場。10月下旬,他所率領的74師與粟裕的華東野戰軍對壘。
不久,孟良崮戰役爆發,華東野戰軍向國民黨整編74師發起總攻。這支國民黨的王牌主力被全部殲滅,張靈甫殞命當場。
張靈甫死去的訊息一直隱瞞著王玉齡,幾個月後的一天,張靈甫生請部下一位姓楊的參謀來到家中,跪倒在王玉齡面前,轉交了張靈甫的一封絕筆書。
王玉齡剛為張靈甫誕下一個男嬰。未曾料到短短幾個月時間,自己就成了寡婦,剛出生的孩子也沒了父親。
前往臺灣,王玉齡受到熱情追捧
兩年時間轉瞬即逝,1949年4月蔣介石政權土崩瓦解,王玉齡先隨國民黨撤退臺灣,定居臺北,之後遠走美國,獨自撫養幼子。
1953年,王玉齡考取美國紐約大學財會專業,畢業後進入美國航空公司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

1960年秋,王玉齡決定帶著孩子來到臺灣暫住些時日,這個訊息很快傳遍寶島每個角落,引起社會各界廣大關注。

尤其是那些原74師的老兵,他們雖然脫下軍裝多年,但聽到“師孃”與師長的兒子要從美國回到臺灣,一個個都欣喜若狂,心中那份塵封已久的情懷再度被喚醒。
訊息傳開後不久,原74師的老兵從各地紛紛自發聚集到臺北,籌劃一場規模宏大的宴會。甚至有的74師老兵不惜長途跋涉,只為能夠親自到場表達對王玉齡的敬意。
當王玉齡領著兒子剛下飛機,她便發現機場外停放著十輛高檔轎車,這是74師老兵專門為迎接她所準備的車隊,這副場面讓王玉齡感到受寵若驚。
上車後,王玉齡母子倆被帶到臺北一家高檔酒店。進入大廳她發現至少擺了二十桌酒席,每一桌都是座無虛席。賓客們有的已經白髮蒼蒼,還有的身穿當年的國民黨軍服,身姿挺拔。隨著王玉齡的出現,所有人一同起立,並舉起酒杯口中大喊“師孃”。

此情此景,讓一介女流的王玉齡感到十分驚訝。不過轉念一想,她也察覺出這或許都是張靈甫的面子。

會上,老兵們圍繞著王玉齡母子,紛紛講述過去戰場上的故事,以及張靈甫的英勇事蹟。
從那之後。王玉齡與許多原74師老兵取得聯絡,無論在臺灣還是美國抑或者上海,每年都會定期抽出時間見面聊天。
陳毅元帥的擔憂不是杞人憂天
按理說,這些原國民黨老兵始終惦念張靈甫的遺孀,可以看成濃濃的情懷,為何陳毅元帥卻對這樣的現象感到憂心忡忡?
原來,當年的孟良崮戰役結束時,華東野戰軍俘虜了一批約300名74師官兵,他們即使被俘也都保持著軍人的基本姿態。
華東野戰軍的軍官們對這一幕感到震驚,透過無線電將這一情況報告給了陳毅、粟裕二位領導。

74師剩餘官兵被俘之後,華東野戰軍按照上級安排,將他們分散到各個縱隊進行改造教育,整個過程是為了讓這些被俘官兵理解新的政治信仰與理念,還有解放軍的紀律和作戰原則;擺脫原先的壞習氣,逐步融入進人民軍隊的序列中。

華野各縱隊特別成立教育小組,專門負責執行具體的改造計劃。儘管華東野戰軍以及一眾領導,對這群被俘官兵的改造教育付出巨大心血,最後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對74師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感和歸屬感,面對教育改造時依然保持著堅持和固執。陳毅察覺出不對勁,和華野重要領導討論此事時,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陳毅的想法是:74師官兵即使被俘,似乎很難在短時間內心悅誠服地加入解放軍,他們還有一種反叛心理。如果不徹底打消這種反叛心理,將來必會釀成大患。
結果真的如陳毅所預料的那樣,孟良崮戰役剛結束的第三個月,華東野戰軍就爆發了一場“七月分兵”的事件。這是一起解放戰士叛逃事件,在當時引起極大震動。
經過仔細調查和分析,原國民黨74師官兵帶頭參與了這起叛逃事件。再往後,解放軍進行了更加細緻和深入的思想工作,以及更加全面的教育改造計劃,最終使得大部分被俘官兵順利回到人民的懷抱。
那些逃往臺灣的原國民黨74師老兵,一直還活在過去,活在他們對張靈甫的情懷和忠誠裡。
因此,當王玉齡領著兒子從美國來到臺灣休假時,才會受到如此高規格的禮遇。

值得一提,1973年,王玉齡接到周總理的邀請。二人見面時,周總理誠懇地說:“張靈甫是一位很優秀的將軍,當年沒有把他爭取過來是我的責任。你如果想回大陸,可以隨時簽證,來去自由。”

2005年,因為兒子選擇在上海經商,王玉齡隨之定居上海。剛到上海不久,王玉齡居然接到了粟裕大將侄子粟剛兵的邀請前往山東孟良崮。
2007年4月,王玉齡在張靈甫喪命的山洞裡獻上一束花環;2021年,王玉齡因病離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