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李白來到現代,他會反對AI創作,還是擁抱並使用?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假如李白來到現代,面對 AI 創作,他會堅決反對,再怒寫一首詩來批判,還是積極使用,把 AI 與詩情完美融合?知乎「人類靈感可以交給 AI 嗎」活動正在進行中,歡迎來圍觀答主們的精彩腦洞!
假如李白來到現代,他會反對 AI 創作,還是擁抱並使用?
|答主:蒼炎之心
李白會寫一首詩描述 AI 創作相關的事情。
然後用這首詩讓你明白,AI 是有極限的。
然後他就不管了,繼續喝酒去。
|答主:Zpuzzle
關於 AI 的使用,我舉過這麼一個例子。如果你的領導讓你寫一份報告交上去,你可能立刻就開啟 AI ,讓他幫你寫一份。
但如果說你家裡養了多年的小狗死了,你安葬了它,然後想寫一段文字表示很懷念,你會不會用AI寫?
應該是不會的。如果連這都要AI寫,那可就真是糊弄鬼。
在李白的作品裡,我最喜歡的並不是如《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那些特別出名的,而是《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江夏贈韋南陵冰》這兩首。
為什麼是這兩首?因為這兩首真的很「爽」。
一首是寒夜獨酌——在那獨酌的時刻,醉意之後,李白滿腔憤懣不可遏止地噴湧。另一首則是在李白遇赦放還之後,在江夏遇到了朋友韋冰,兩個失意之人大醉一場,酒酣耳熱之際,「我且為君槌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脫口而出。
這是絕對的醉話,卻也是一個最真實的李白。
我當然知道這兩首詩在李白的作品中並不算得上品,甚至因為情感的過度宣洩,還讓詩變得淺白與拖沓。但是我真的特別喜歡這兩首詩,因為我覺得這樣的李白才更像一個人——偉大的詩人,也是會罵人的。
無論是唐代還是現在,很多人對於 AI 的想象都是 AI 能「取代」創作者,但作為一個人而言,無論 AI 的水平多麼高,每個人心裡都會有那麼一塊地方或者幾個瞬間,是留給自己的。不管是快樂還是傷心,這些時刻你都更希望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而不是讓 AI 代勞。
我無法想象,如果一個人連罵人都需要 AI 代勞的話,這人活得得有多憋屈?
|答主:我沒啥文化
會堅定反對。
在古人眼裡,可以認為「詩歌是人格的外顯」。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沒有多少官方史書上對李白、杜甫傳記,甚至連容貌特徵都不確切的情況下,僅憑藉流傳下來的墓誌銘甚至傳說,就能得到一個非常飽滿的李白、杜甫的形象。因為他們的詩歌可以作為他們人格的外顯。所以我們習慣於覺得李白就是舉杯邀月的灑脫,杜甫就是教材配圖的清癯。
如果古人認為詩歌是人性的外顯。那麼,藉助 AI 來寫作,就是在藉助外力造人設。相當於現在我們找了一個盜版的自己。
而 AI 創作,「盜版」的不是顏值,是人性。
什麼樣的人,對自己的人性都已經覺得站不穩了,需要去塑造假人設呢?而且對自己的學識涵養毫無自信,連塑造假人設都需要藉助外力呢?
但是,就像開美顏一樣,總有人不需要藉助外力來經營人設。
恰好,李白就不需要。
他有足夠的才華去展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最自然的他,已經是巔峰之神。就算他想不開真的需要編造一個人設,他自己的能力也綽綽有餘。
他這樣的神,那需要 AI 的輔助呢?
他那樣的傲,又怎麼可能擁抱 AI 呢?
|答主:瞻雲
李白能多看一眼 AI 創作的詩文,都算我輸!
認為李白可能擁抱 AI 創作的,完全沒弄明白,古人創作詩文的底層動機。你以為李白寫的是詩,實際人家秀的是交際圈。
拜謁的作品,你讓 AI 潤色個試試,分分鐘社死!拜謁是一種交際,那可不是單純把詩詞歌賦送上去就了事了。就隨便拿出李白的《大鵬賦》《明堂賦》之類,隨便問一個典故,恐怕普通人就招架不住。
且不說 AI 有幻覺,可能理解錯典故,甚至自創典故。哪怕是現成的典故,不能爛熟於心,你把作品交給別人,別人隨口一問,你就暴露了。
還有就是,AI 能吃現成的資料庫,但吃不了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圈。李白其它的交際圈,什麼孟浩然、王昌齡、杜甫、賀知章、玉真公主、唐明皇、楊貴妃、元丹丘、元演、司馬承禎……一沓沓名篇都和當時名人有關,你 AI 一寫,無論時間、地點、人物,一一對不上。當事人來興師問罪,又是分分鐘社死。
應制詩你也想用 AI 應付?
皇帝:項上人頭是不是待得太久,想要換個位置了?
退一萬步來說,哪怕 AI 真的憑空吃了已經永遠消散在歷史長河中的李白資料,也完全無法勝任,李白與當事人觥籌交錯,把酒吟詩的情景。
實際上古人絕大多數的詩詞創作,都是和人交際而來的。李白現今留存的詩歌 900 餘首,多達 80 首詩,13 篇文章和李姓宗氏有關。直接涉及大唐皇室人員的 10 人,其他門閥大族的李姓成員 52 人。總的來說,這些人基本都是李白的社交好友。
李白擁有這樣的社交圈,僅僅只是甩出自己的詩作嗎?
李白性格和才氣形成的人格魅力,與作品是一體,不可分割的。任何一個人,只要不是完全成為李白,他都不可能複製李白,包括 AI 也是。
的確,AI 在唐宋可能向下相容,畢竟古代平均知識水平比較低。但絕對無法向上相容。你可以說李白寫詩一氣呵成,行雲流水,但你不能說他不會對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
對於大唐,任何一個對自己作品有一定要求的詩人,都不可能去依賴 AI 創作。對於絕大多數講究真情實感的詩人來說,你逼迫他們 AI 創作,輸於典型的侮辱和折磨。
最後還需要強調的是:古人看一個作品的好壞,不僅僅看形式上如何。
文學作品,實際並不是單純屬於創作者,還有讀者的審美創造。文學作品的地位,在後世的傳播,往往受到評價體系的極大影響。
文學評價體系的核心,終究是人!在擁有人格的 AI 誕生之前,AI 作品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中價值寥寥。
總的來說,文學作品的成就,不是普通人說好就是好了的。而是,在一個評價系內,被權威評價體系所認定,甚至權威領袖來創造這樣的評價體系。
我們可以說,杜甫在早期的律詩評價體系中,創作律詩,經過自己的沉澱,產生影響,再由後世江西詩派等人的整理,最終形成了成熟的評價體系。
而李白自己,他的詩是一個評價體系獨一無二的存在,有他,才有這個評價體系,與性格、交際圈、唐詩承上啟下的歷史節點息息相關,遠遠不是 AI 複製能夠替代的。
對於今天這個 AI 時代,無論任何領域,最後我想說的是:
盡信 AI,不如無 AI。
人類與 AI 的共創之路,將會把我們帶向哪裡?即日起至 4 月 26 日,參與知乎「人類靈感可以交給 AI 嗎」活動討論,我們一起漫談 AI 時代人類創作可能的明天。

點選【閱讀原文】一起參與討論吧~
知乎熱門文章

知乎高贊|哪些思維方式是你刻意訓練過的?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點選【閱讀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
覺得不錯就點點「點贊」「轉發」「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