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依米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依米。
今天,我們開始正式共讀李娟的《記一忘三二》。

書寫“慢生活”
近年來,“慢生活”成為人們的一種嚮往。
不管是綜藝節目裡勾勒的田園牧歌,還是電視劇描繪的有風的地方,都迎合了人們對質樸生活的美好向往。
與此同時,一些反映平凡生活本真的作品,也受到了大眾的關注,李娟的文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她最為引人矚目的作品《我的阿勒泰》裡,我們看到匆忙生活外的另一種樣子,純淨質樸、鬆弛自然。
而在這本《記一忘三二》裡,李娟又化身為一位忠實的生活史官,她以細膩的筆觸、獨特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了生活最原始、最純粹的模樣。
初次翻開這本書,就像推開了一扇通往別樣世界的門,一個充滿瑣碎卻又溢滿溫暖的世界迎面而來。
首先,書名《記一忘三二》就很有意思,它出自宋代詩人黃庭堅的詩,詩中寫道:
“少時誦詩書,貫穿數萬字。邇來窺陳編,記一忘三二。”
詩裡,黃庭堅訴苦說,自己年輕時也是飽讀詩書,甚至能夠背誦數萬字的內容。
可現在拿起以前讀過的書,卻發現記住的內容很少,而忘記的卻很多。
這樣的苦惱,估計很多人都經歷過。有時候也感慨,時光總是無情,大腦也總是偷懶,一邊獲取資訊,一邊丟掉我們的很多記憶。
但李娟很不一樣,她深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閒暇之餘,興致所至,她都會隨手記錄一些身邊小事。
對於她而言,寫作就和穿衣、吃飯一樣自然,是她生活中的習慣與樂趣,不經意間,這些累積出來的文字,構成了一本書。
李娟也就借古人之意,給這本書起名為《記一忘三二》。


普通的名字,普通的李娟
這本書就像李娟的日記本,有日常的瑣碎、有人際的糾葛、也有內心的波瀾,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李娟的筆下,變得興趣盎然,又充滿溫度。
比如開篇第一篇,李娟說起自己的名字。
她寫道:
“從前有人生了個女兒,她決心要給她取一個最特別的名字,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名字。 為此她翻爛了字典,終於由一部電影得到啟發。 她激動極了。 她為她取名為‘娟’。 是的……就是我……李娟……”
這段寫得十分有趣,每位女性初為人母時,都為孩子煞費苦心地起過名,但現實是,很多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和自己的名字和解。
李娟也是如此,她曾經看過一個關於中國人常用名的統計,叫“李娟”的約有二十四萬人,遠遠超過阿勒泰市的市民總數,使用率位列全國十強,排名僅次於王明、劉強和張紅。
因為重名太多,她還鬧過不少笑話,甚至稿費也被誤打到別的“李娟”的賬上,朋友隨便找個“李娟”的身份證,就可以把她的稿費取出來。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李娟就和她的名字一樣,普普通通,丟到人群裡也毫不起眼。
她從小笨拙,四五歲時才能勉強說話。
因為口齒不清、表達混亂、反應遲鈍,她很難和小朋友們玩到一起,總是一個人待著,混沌地望著外面的世界。
她出生在新疆,長期輾轉於新疆和四川兩地,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這讓她從小就沒什麼安全感。


受傷的童年
在四川上學時,因為成績不好,她既不被老師喜歡,也常常被同學欺負,甚至每天放學還會遭到男同學的伏擊。
在《記一忘三二》的《捱打記》裡,李娟回憶了那段灰暗的時光。
因為每天放學都會被打,李娟不得不每天變換回家路線,可依舊逃不過同學的追擊。
除了同學,捱打的屈辱,還來自於老師。
李娟後來轉到新疆上小學,有一次,一位懷孕的女老師心情不好,為了撒氣,讓李娟自己抽自己耳光。
那一節課,大概是李娟人生中最漫長、最不願回憶的一節課了。
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李娟自抽了整整一節課。
如果抽打的聲音小了一些,老師就會要求再響亮一點。下課鈴響後,這位老師一聲不吭地走了,留下不知所措的李娟,不知道是該停下來,還是該繼續打。
此時,她的右臉已經高高腫了起來,耳朵也幾近失聰,嗡嗡響個不停。
同學們看著她,神情複雜,一個個安靜無聲地向外走去。
李娟這才慢慢停下,哭出聲來。
她委屈、難過、屈辱、無助,她委屈沒有人能為自己撐腰,即便是母親也不能。
但母親還是知道了,她脾氣暴躁,沒有處理事情的智慧,只會大吵大鬧地出她自己的那口惡氣,然後把爛攤子留給李娟自己收拾。
之後那位老師一逮著機會就加倍地懲戒李娟,還陰陽怪氣地說:
“有本事再把你媽叫到校長那裡告狀啊!”
這下好了,以前在四川時,是害怕放學,現在到了新疆,變成害怕上學了。
每天早上一睜開眼睛,恐懼就席捲全身。
這也讓李娟變得厭惡學校和學習,從小就開始盤算輟學和離家出走的事。
高三找了個機會便悄悄退學,外出打工。

最深的傷害,來自親人
李娟想逃離的不僅僅是學校和老師,還有家人。
李娟從小和母親外婆一起長大。
外婆性格暴躁,如果她不小心弄丟了文具、損壞了衣物,外婆能連罵兩三個小時不換氣,讓幼小的李娟覺得,自己是那麼不堪。
不過在外婆這裡,做錯了事頂多是挨挨罵,到了母親那兒,犯了錯就是皮肉之苦了,她常常在家捱打捱罵。
上學時被同學欺負,轉學了被老師體罰,回家了還要看親人的臉色,李娟的童年簡直不堪回首,而這使得她一直很自卑,總在想:
自己怎麼這麼討人厭呢?
難道自己真的這麼糟糕嗎?
難道真的是自己有問題,才會被嫌棄,被傷害嗎?
那些被欺負、被打壓的日子,讓李娟的童年和青春一片黯淡。
她在書裡寫道:
“幾乎所有的人都渴望重返童年和青春,我卻永不願重歷那種無助的孤獨——除我之外,所有人都相安無事的那種孤獨。之後很多年的時間裡一直被這些回憶所困擾,深感無力。被人欺負這種事,最大的恐懼並非源於傷害本身,而源於從傷口中漸漸滋生的宿命感。”


閱讀和寫作,帶來生命的光
有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有的人一生都在療愈童年。
李娟療愈童年的方式,就是閱讀。
小學一年級時,李娟撿到一張舊報紙。
剛剛識字的她,把自己認得的字挨個唸了出來。
她驚奇地發現,這些字的讀音連綴起來,竟然是一句自己能夠明白的話語。
李娟大為震動,長期以來,因為口齒不清、表達混亂,她被孤立於人群之外。
可現在,文字就躺在那裡安安靜靜地等著她,不疾不徐地和她溝通交流,好像寫出文字的人只對她一個人耳語。
沒有會埋怨她的遲鈍,沒有會譏笑她的發音,閱讀給了李娟一種生命的平視和尊重。
那可能是李娟生命之初的第一場閱讀,卻令她打開了通往更大世界的一扇門。
從此,只要是印有漢字的東西,李娟都會如飢似渴地閱讀。
但在文字是個稀罕物的鄉下,閱讀的最大障礙不是興趣,而是資源。那時候,農村缺少書刊,李娟便苦心尋找一切可以讀的東西。
外婆撿垃圾拾回家的舊報紙、新發下來的課本,都是她的心頭愛。
小時候,鄰居家是她最渴望的去處,因為他家有一面書架,那些排列得整整齊齊的書冊,在李娟眼裡就是阿里巴巴的寶藏。
可惜鄰居不讓她看。
小學三年級時,李娟來到新疆和媽媽一起生活。那時李娟媽有兩個追求者,正準備挑其中一個結婚。
因為猶豫不決,所以向李娟徵求意見。
李娟極力慫恿媽媽選擇其中一個,因為那人家裡也有一面小書架,也擺滿了書,這讓李娟對今後的生活生出無限神往。
沒想到這個慫恿卻害慘了媽媽。
原來那傢伙嗜酒,結婚後媽媽的人生變得混亂不堪,直到八年後才得以解脫。
李娟也沒能如願以償,因為那些書全是裝飾品,沒啥靠譜的內容。
不過來到新疆的第二年,李娟媽做起了廢紙收購生意,為此還專門騰出一間房子堆積那些舊書籍和舊報紙。
儘管媽媽鎖著門,但李娟每天都會從窗戶上爬進去,躺在快要頂到天花板的書山書海上看書。
在這些舊書堆裡,李娟扒出一個舒適的書窩,蜷進去,挑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甜甜地看到天黑……
那個暑假成了李娟最開心的一個假期,她直言自己“幸福慘了”。
只可惜,李娟媽媽的收購生意因賠本沒能持續太久。
後來,六年級的李娟回到四川,發現公園裡竟有租書攤。
整個暑期裡,她每天跟上班一樣,風雨無阻地在那裡看書,等夏天結束時,她也基本看完了攤位上所有的書。
初中時學校有了圖書館,李娟更是如飢似渴,甚至為了能借到同學的書,主動幫他們做班級衛生。
那時的她,真的是將書當作了精神食糧。直到現在為止,她對閱讀也並不挑剔,只要不是特別枯燥都能看下去。
閱讀於她而言,已經不只是汲取養分、增加知識、領略愉悅了。
閱讀給了她一種與世界的溝通方式,而寫作,則是她人生的救贖。
長久以來,她都在生活的瑣碎與困苦中輾轉,字是她唯一的出口。
在那些無人問津的日子裡,她將內心的孤寂、將對生活的熱愛與困惑,統統傾注在字裡行間。
隨著一篇篇作品問世,寫作不僅治癒了她的過往,更讓她在文學的世界裡綻放光彩,為無數讀者帶去溫暖與力量。
對於李娟來說,讀書和寫作不僅是她人生的幸運星,更是她生活的守護神。
好,本節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裡。
在這本書裡,李娟記錄生活,觀察生活,下一節,就讓我們來看看她是如何在書裡對自我展開剖析和反思的,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面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有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成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