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忘三二》:那些溫暖過李娟生命的人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依米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依米。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李娟的這本《記一忘三二》。
上一節,我們講述了李娟買冰箱、囤剩菜、砍樹苗的故事,感受到了她對自我的深刻剖析。
這一節,讓我們一起走近李娟筆下的人物故事,感受那些曾溫暖過李娟生命的人。
在李娟的記憶裡,有一群溫暖的人,他們平凡如塵,卻在不經意間,用善良、堅韌和關愛,為李娟的生活注入了無盡的溫情與力量。
這些人不僅見證了她的成長,更在她的靈魂深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風華:苦難中相依的摯友
2001年的冬天,寒風刺骨,卻吹不散李娟和風華之間的緣分。
那時,兩個女孩為了省下幾個銅板,湊合著住到一塊兒,搭起小灶,開啟了相互陪伴的日子。
風華是回民,李娟是漢民,雖然搭夥做飯,但民族習慣的差異,也讓她們的生活出現了不少小插曲。
要是李娟在外面吃了漢餐,回來再和風華用同一副鍋碗吃飯,沒過一會兒,風華準保又吐又瀉,就跟被施了魔法似的,百試百靈,嚇得李娟後來都不敢在外面吃豬肉了!
風華當時在一家音像品批發超市打工,一個月只能掙可憐巴巴的五百塊錢,還得自己掏交通費和伙食費。
這點錢,在生活的大漩渦裡簡直就是滄海一粟,日子過得那叫一個緊巴巴。
可風華這姑娘骨子裡就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下班後,她在住處附近的夜市支起了地攤。
一開始,她賣起了油炸蠶豆。
李娟心裡直犯嘀咕:這玩意兒有啥好吃的呀?
可沒想到,風華居然把一大袋子油炸蠶豆都賣光了!
這第一桶金,雖然不多,卻像黑暗裡的一點微光,給風華帶來了些許希望。
不過,接下來賣的飲料,就沒那麼順利了。
折騰了半天,才賣掉兩瓶,剩下十幾瓶全砸手裡了,只能自己消化,剛掙的第一桶金,就這麼沒了。
那時的風華,才二十一歲,正是如花似玉的年紀,卻沒過上一天輕鬆的日子。
白天,她在烏煙瘴氣的商貿城像個小陀螺一樣,不停地打包、裝貨;
晚上,又匆匆趕回家附近的夜市擺地攤。
她的青春,沒有五彩斑斕的聚會,沒有浪漫的約會,只有日復一日的忙碌和疲憊。
每天,她就帶著一隻老乾媽的玻璃瓶去上班,裡面裝著前一天晚上煮的稀飯,再泡兩根榨菜,這就是她的午餐。
日子平淡得像一杯白開水,可風華從未放棄對生活的期待。
後來,李娟去了廣告公司上班,雖說比之前體面了一些,可依舊過著緊巴巴的日子,每天還得穿過大半個城市,徒步去上班。
風華也換了工作,離李娟的公司不遠。
有一天下班,風華特意陪李娟走回家,這一趟下來,可把她累壞了。
她這才知道李娟連公交都坐不起,午飯也吃不上,心裡滿是心疼。
從那以後,風華輪休的時候,就會在家精心做上一份飯,打包好給李娟送去。
雖然幾乎每次都是西紅柿炒雞蛋,李娟以前不喜歡吃,後來也不喜歡吃,但在那個時候,這份普通的菜卻成了她心中最美味的佳餚,每一口都含著風華濃濃的關心。
可命運的齒輪很快轉動起來。在回民早婚的習俗下,風華在家人安排下相了親。
李娟覺得對方不靠譜,勸風華放棄,可感情的事總是難以預料,兩人第一次約會就看對了眼。
最終風華還是結婚了,新房是郊區廢棄廠房,條件簡陋得讓人心酸。
婚後,他們在火車站附近支攤賣快餐,日子逐漸有了起色,可不久風華就懷孕了,因妊娠反應大,只能關店回孃家養胎。
2005 年大年三十,李娟去看望風華。
那時風華的孩子剛出生不久,她們雖不過漢族年,卻為李娟煮了一鍋羊油的油渣餃子。
在那個特殊的日子裡,這頓餃子不僅溫暖了李娟的胃,更溫暖了她的心。
後來,生活的變故讓她們失去了聯絡,但多年後,風華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了李娟。
她給李娟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講述這些年的過往,講述分別之後的思念,講述即將重逢的歡喜。
她從未忘記過李娟,即便生活忙碌又艱辛,也一直在尋找她。
這份在苦難中建立起來的友情,堅韌而又深厚。
這封信讓李娟讀得唏噓不已。
李娟在文中感慨,她失去過很多朋友,可從不覺得可惜。
那些朋友,走著走著就散了,因為分歧、爭吵和誤解,緣分盡了,他們在李娟生命裡的力量也越來越弱。
但風華不一樣,她就像李娟心中永遠的依靠。
每當李娟軟弱無能的時候,風華的堅強和她們一起度過的日子就會浮現在眼前,給予她力量,讓她明白堅持的意義。
這份友情,在苦難中生根發芽,歷經風雨,卻愈發堅韌。
初中班主任:嚴厲外表下的熾熱關懷
除了風華的友情,李娟的初中班主任,也曾在學生時代給了她莫大的鼓勵。
初中班主任是全校出了名的“毒舌”,班上八十多個同學,全都被他挖苦過,還都被他取了專屬外號,李娟就被叫作“豬頭小隊長”。
他表揚同學的方式也別具一格,一連串的“缺點”評價後,再補上一句“總的來說,還是可以的”,讓人忍俊不禁。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毒舌”的班主任,多年後同學們聚在一起時,卻全都對他充滿感激。
李娟回老家時,還和老同學一起去看望他。
此時的班主任已經退休,過著樸素的生活。
他養了一隻薩摩耶犬,因為居住面積緊張,狗窩只能設在床底,床腿被墊得老高。
儘管生活並不富裕,但他對學生的關心絲毫未減。
在和學生交談時,他認真瞭解大家的現狀,像當年一樣為他們分析人生。
當得知去看望他的女同學單身且回老家相親時,他毫不猶豫地給出建議:
別找樂至縣的男人,要在上海本地或者江蘇、浙江一帶尋找。
接著,還對樂至的男人進行了一番犀利的批判,條理清晰、文采斐然。
而當問到李娟時,他卻給出了相反的建議,讓李娟找個樂至縣的男人,這突如其來的反差,讓人啼笑皆非。
班主任在教學上也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
在大家都在埋頭學習時,他會突然走進教室,喊著:
“學個剷剷!
外面下雪了!
趕快出去耍!”
讓同學們歡呼著衝出去玩耍,盡情享受雪中的歡樂時光,氣得正在上課的老師臉色刷白。
他還十分關心學生的成長,當時初中部的音樂課和體育課很少,他卻想盡辦法為同學們爭取到了更多的課時。
理由是“孩子們現在正是變聲期和發育期,要多跑,多唱”,為此還得罪了主課老師。
他經常組織同學們去鄉間遠足,一遇到池塘就鼓勵大家下去玩水、游泳。
那些鄉間的水塘又小又深又渾濁,同學們和肚皮滾圓的水牛一起泡在水裡,別提多搞笑了。
但那時他們體會到的只有快樂。有時下著小雨,鄉間小路陡峭溼滑,大家的鞋子沾滿了泥,最後索性脫了鞋襪前行,細膩的淤泥從腳趾縫裡擠出來,那獨特的體驗讓李娟至今難忘。
在那個家長怕出事故、老師怕擔責任的年代,班主任勇敢地組織這些活動,給同學們帶來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班主任雖然“毒舌”,卻從不吝嗇對學生的誇讚。
李娟還記得,當年在美術課自由畫畫時,別的同學都畫小貓、小狗、小房子,只有她畫的是大海、風帆和海鷗,還有天邊的月亮。
老師看到這幅畫後,認為她志向高遠、與眾不同。
後來,正是在班主任的強烈推薦下,李娟這幅畫在全縣中小學生書畫展中展出。
畫展上,李娟的畫尺寸小,又被放在角落裡,和那些高大上的作品相比,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但在李娟心中,那是她的榮耀,她常常在假期一個人跑去少年宮看自己的畫。
其實李娟心裡明白,自己畫得並不好,老師更多的是給予她善意的鼓勵。
人生路上能夠遇到這樣一位老師,是很幸運的。
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善良且無所畏懼地關懷著每一個學生,在學生們的成長道路上,默默散發著溫暖的光芒。
也許正是老師的這份鼓勵,讓李娟逐步擺脫自卑的心態,她體內的文藝細胞也在老師的鼓勵下,越來越茁壯。
感受溫暖,傳遞溫暖
李娟筆下的風華和初中班主任,一個是在生活困境中相互扶持的摯友,一個是嚴厲外表下藏著熾熱關懷的老師。
他們都是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人,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用最平凡的方式,給予李娟溫暖和力量。
風華在貧窮中不屈不撓,努力生活,她的堅韌讓李娟懂得了堅持;
初中班主任看似“毒舌”,卻在細微之處關心著學生的成長,他的善良和獨特的教育方式,讓李娟在成長路上感受到了鼓勵與支援。
他們的存在,讓李娟的生命變得更加豐富,也讓我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真摯情感的力量。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平凡卻又溫暖人心的人。
或許是在你迷茫時為你指明方向的長輩,或許是在你困難時伸出援手的朋友,又或許是每天默默堅守崗位,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便利的陌生人。
他們可能是清晨街邊賣早餐的攤主,總是帶著微笑,為人們送上熱氣騰騰的早點;
可能是小區門口的保安大叔,無論嚴寒酷暑,都認真守護著大家的安全;
也可能是公交車司機,每天迎來送往,為乘客們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務。
這些普通人,就像李娟生命中的風華和老師一樣,在各自的位置上散發著溫暖的光芒。
他們或許沒有做出什麼偉大的成就,但他們的善良、堅持和關愛,卻如同點點微光,匯聚成照亮我們生活的璀璨星河。
他們讓我們相信,無論生活多麼艱難,總會有人在身邊給予支援和鼓勵;
無論世界多麼喧囂,總會有溫暖的角落讓我們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讓我們珍惜身邊這些溫暖生命的人,也努力成為那個能給他人帶來溫暖的人,讓這份愛與溫暖在生活中不斷傳遞下去。
好了,本節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
下一節,讓我們來聽李娟生命裡最重要的人物——母親。
下一節我們不見不散。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