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忘三二》:做生活的觀察者,體驗生命的美好瞬間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依米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依米。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李娟的這本《記一忘三二》。
上一節,我們講述了李娟成長與寫作的故事,講述了這本書的緣起。
我們知道,這本書是李娟的隨筆,記錄的都是她對生活的所見所聞。
那麼,這一節就讓我們跟著李娟,去感受那些平凡日子裡的不凡意義。
《過年記》:孤獨中的成長與自我塑造
最近正值正月,大家也剛剛過完年,剛剛經歷過那種閤家團聚的溫馨與辭舊迎新的期盼。
但在書中的《過年記》裡,李娟的年卻有點不太一樣。
李娟小時候跟著外婆長大,她家呀,從不過年。
一到大年三十那天,外婆就開始給李娟“洗腦”說:
“過年也是那麼哩,過月也是那麼哩,過日也是那麼哩。
只要吃得好,穿得好,天天都是過年!”
外婆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當別人家燈火通明、鞭炮不停的時候,李娟家吃了晚飯,早早就熄燈睡下了。
聽著外面熱熱鬧鬧的鞭炮聲,李娟隱約覺得:
外婆說的可能有問題,如果這一天沒啥特殊的話,大家為什麼都會如此隆重地對待?
事實是,外婆是為了省掉壓歲錢和新衣服。
其它那些不用花錢的節日,外婆的儀式感還是非常足的,比如端午吃莧菜,重陽炸麵食。
但被外婆“忽悠”的時間長了,李娟對過年也就沒有了特殊的感情。
即便長大之後,被別人邀請一起過年,她也很難將自己融入那個盛大的場景裡。
那些天裡,她該幹啥幹啥,像個看熱鬧的人,看別人傻樂。
追根究底,這一切可能都源於外婆當年的教育。
外婆省下了壓歲錢和新衣服,卻令李娟疏遠世事,冷靜又孤獨。
冷靜可能不是什麼好事,但孤獨這種東西卻太寶貴了。
孤獨是強大的獨立,令李娟從不曾畏懼過人生的變故。
在每一個普天同慶的特殊日子裡,她遠遠站著,照常生活,像是沒有行李的旅人,又窮、又輕鬆。
那些熱鬧和喧囂、那些團聚和回首,那些盛大和歡喜,全都與她無關。
她的幸福只有一種源頭,它只滋生於內心,它和外部的現實秩序沒有一點關係。
這個故事很簡單,讀來卻很感動。
外婆雖然摳門,但她無意間塑造了李娟孤獨的精神和獨立的人格。
之後的李娟,經歷了種種磨難,卻始終沒有被生活打倒,而是一直與文學相伴,素履前行。
就像她所說的,幸福不必向外求,幸福只滋生於我們的內心。

《冰箱記》為物所累的現代寓言
不過,李娟也有煩惱的時刻。
這不,李娟正為自己家的大冰箱發愁呢!
說起冰箱,可以說是現代家庭必備的家用電器。
但是在李娟看來,冰箱有時候也會成為生活的負擔!
以前的李娟,和母親住在鄉下。
阿勒泰的冬天漫長又寒冷,於是家家戶戶都把肉囤在雪堆裡,用那一串串肉香溫暖整個寒冬。
囤肉成了他們冬日的肌肉記憶,哪怕很多人住進了樓房,也還保留著這個習慣。
可樓房哪有現成的雪堆呢,於是很多人拼命地買冰箱,配冰櫃。
李娟的媽媽就有兩臺冰櫃,專門用來專門囤肉。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李娟,“買冰箱的基因”也很快覺醒。
她自立門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買了臺一米八高的冰箱。
選冰箱時,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店員只用一句“這臺冰箱的冷凍室最大”,就征服了李娟的心。
等到她抬回家才發現,選冰箱的重點不應該是品牌、外觀、價效比嗎?!
冷凍室大有啥用,特別她自己一年到頭也吃不了幾斤肉!
不過,李娟和這臺一米八的大冰箱,還是有過幾個月的蜜月期的。
一開始,這個大傢伙給足了李娟安全感:
手一抖飯做多了,沒事,咱冷凍室大;
和朋友下館子菜點多了,沒事,打包,咱冷凍室大;
進超市拼命掃貨,不怕多,反正咱冷凍室大……
然而,這一番操作下來,沒兩個月冰箱就撐爆了。
於是,李娟開始“朝三暮四”變起了心,開始後悔當初沒買那臺兩米高的。
此外,李娟媽媽對這臺冰箱也甚是滿意。
原來,李娟媽喜歡養雞,漫長的冬季裡,蔬菜匱乏,剩菜剩飯就是雞最好的食物。
於是李娟把剩飯剩菜全都凍起來,放在冷凍室。
媽媽每個星期都來收一次貨,兩個人都十分滿意。
然而好景不長,李娟和媽媽絕交了。
絕交就絕交吧,那邊的雞就慘了,生活水平直線下降。
這邊的冰箱也慘了,殘羹剩飯越積越多,冷凍室已經放不下了。
可李娟並不捨得扔,也許明天就和媽媽和好了呢?
家裡的雞還眼巴巴等著自己呢!
為了不再產生剩飯,李娟很少在家吃飯,儘量在外面餐廳湊合。
但看到鄰桌浪費的一大桌子菜,她還是會有一種將其打包的強烈衝動。
滿滿當當的冰箱,隔在李娟和媽媽的絕交之間,隔在過去的窮苦和當下的富足之間。
一時間,李娟思緒混亂,整日渾渾噩噩。
為了把生活扳回正道,她準備解決一下冰箱的問題。
我們置身事外,想到的解決辦法肯定是把剩飯剩菜處理掉,哪怕送回老家也行!
畢竟,絕交的是媽媽,不是家裡的雞。
但李娟陷在自己的情緒裡,一時間衝昏了頭,她想到的解決辦法竟然是自己養一隻雞。
為此,她大費周章,先是在公寓裡物色養雞場所,發現不現實後,就考慮租房養雞。
可誰家樓房願意租出去養雞呢!
李娟又決定買房養雞,從樓房看到平房,從城裡看到郊區。
終於有一棟遠郊的房子買得起了,可遠得都快到鄰國蒙古國了。
於是,她又開始認真考駕照,研究起買車的事來!
那段時候的她,簡直魔怔了,陷在這些事裡拔不出來,天天奔波,時時算計,連作品也不寫了。
畢竟她還有一滿箱的剩飯需要處理,畢竟她在謀劃買房養雞、學車餵雞。
一年過去了,她和媽媽的關係沒有絲毫緩和,卻把自己弄得心力憔悴。
這一年裡,她一天只吃一頓飯,對食物沒有了慾望,生活也一團糟糕。
為了逃離沉重的冰箱,她離開了阿勒泰,定居烏魯木齊。
但她還是放心不下冰箱,甚至為了維持冰箱正常運轉,還交足了電費。
但走後沒多久,社群整整停了兩天電。
好好的冰箱,從一米八的門面擔當,變成了一肚子泔水的大臭缸。
很長時間之後,李娟回來了,面對冰箱的慘狀,她下定決心,把那些殘羹冷炙全都處理乾淨了。
冰箱變得空空蕩蕩的同時,她的心也變得寧靜下來。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我們也為李娟鬆了口氣……
回想整件事,明明是個用來保鮮食物的東西,結果卻成了剩菜剩飯的“收容所”。
害得李娟為了逃離它們,不吃飯、不住家,冰箱反客為主,倒成了主人。
這個故事看似荒誕不經,但細細想來,我們每個人的身邊,似乎也有這樣一臺“冰箱”。
透過《冰箱記》,李娟提醒我們,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為了追求更多的物質而失去了生活的本質。
與此同時,那些剩菜剩飯又像極了我們的負面情緒。
當李娟和媽媽絕交,她心中的“剩飯剩菜”同樣需要處理。
但李娟選擇的不是及時清理它們,為它們找到一個合理的去處,反而在不斷的逃避中,將自己置於精神崩潰的邊緣。
這也提醒我們,要學會放下那些沉重的負擔,讓自己的心靈得到自由和解脫。
《殺生記》:從眾心理的悲哀與反思
冰箱的故事這就告一段落了,但李娟對自己的反思和剖析還在繼續。
在另一個故事《殺生記》裡,李娟以一種沉痛的筆觸,講述了自己與兩棵小榆樹的故事。
李娟的陽臺外,有一塊二十平米的小花園。
不知何時,兩粒小榆錢兒輕輕飄落到這裡,扎出了細細的小根,長成了兩棵一米多高的小榆苗。
它們生機勃勃,帶著自然的歡愉,輕輕搖曳,令李娟心生歡喜。
有一天,她請工人來修理花園欄杆,工人順嘴問了句:
“是否要砍掉兩棵小榆樹?”
這時,小花園前已經圍了幾位熱心群眾。
聽到工人詢問,他們七嘴八舌。
有的說現在不砍將來物業也會砍。
有的說榆樹根深,種了它周圍就長不了其它東西了。
有的說榆樹不成才,擋光還不好修剪,將來還會影響花園裡種菜……
圍觀的群眾你一言我一語,李娟愣在原地,遲遲沒有發表意見。
就在這時,工人一鐵鏟下去,“啪啪”兩聲,兩棵小樹苗齊根斷掉。
它們看起來那麼堅強茁壯,沒想到竟是這麼脆弱。
李娟有些傷感,她拾起兩棵斷苗,若無其事地扔進不遠處的垃圾桶。
但哪怕過了一個小時,她還是忍不住過去看它們。
此時的它們好像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死去,在垃圾桶裡熱熱鬧鬧地舒展枝葉。
李娟的心卻隱隱不安,她並不想砍掉這兩棵小樹,甚至還很喜歡它們。
但她不想讓別人覺得自己有什麼與眾不同,好像只有和大家都一樣,才是最安全的。
她當時的猶豫,其實也是一種默許。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她親手砍倒了那兩棵小樹。
她一邊為之痛苦,一邊繼續做著讓自己痛苦的事。
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從眾心理的悲哀和可怕之處。
當所有人都認為某件事情是正確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失去自己的判斷力。
為了和別人保持一致、為了不被當成“異類”,盲目地跟隨大眾的腳步,狠心犧牲掉一些本來很重要的東西。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傷害到那些無辜的生命和美好的事物。
李娟筆下的小榆樹,正是這種悲哀和可怕的見證。
透過《殺生記》,李娟提醒我們,要學會堅持自己的立場和原則,不要總是被別人的看法左右了自己的判斷。
我們要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生活。
畢竟生活是自己的,得自己好好過才行!
好了,本節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
在這裡,我們講了不少李娟的故事,下一節,讓我們把視角對準其他人,聊一聊那些溫暖過李娟生命的人。
下一節我們不見不散。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