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麻醉慢誘導?

在全身麻醉的誘導階段,麻醉醫師需要將患者從清醒狀態轉化為可進行氣管插管的麻醉狀態。與快速誘導相比,‌慢誘導‌是一種更為漸進、可控的麻醉策略,其核心在於透過藥物選擇與給藥方式的精密調控,實現生理功能的平穩過渡。
一、慢誘導的本質界定
慢誘導並非單純指給藥速度的物理性減緩,而是包含三個維度:
藥物代謝動力學‌:選用起效緩慢的非去極化肌松藥(如羅庫溴銨),或低濃度吸入麻醉藥(如七氟烷1.5%-2.0%)逐步加深麻醉
呼吸管理‌:保留自主呼吸狀態下完成氣管插管,透過呼吸末二氧化碳波形監測判斷鎮靜深度
時序控制‌:將誘導過程拆解為鎮靜鎮痛肌松的分步給藥,各環節間隔可達5-10分鐘
這種策略與快誘導形成鮮明對比:快誘導通常30秒內完成丙泊酚+肌松藥推注,依賴呼吸機維持氧合;而慢誘導全程保留自主呼吸,肌松藥使用與否存在爭議。
二、臨床常用慢誘導方案
(一)經典藥物組合
(二)時序控制案例
分步鎮靜‌:右美託咪定0.5μg/kg輸注10分鐘→芬太尼1μg/kg推注→依託咪酯0.2mg/kg緩慢推注
吸入誘導‌:七氟烷濃度從0.5%逐步升至4%,每3分鐘遞增0.5%,配合BIS監測維持45-60區間
保留自主呼吸‌:使用瑞芬太尼0.05μg/kg/min維持鎮痛,避免肌松藥干擾呼吸驅動
三、慢誘導的臨床價值
困難氣道管理‌:為預估插管困難患者提供充分的氣道評估時間,插管成功率提升23%
迴圈系統保護‌:老年患者血流動力學波動幅度降低50%-70%,避免血壓驟降引發心肌缺血
特殊人群適應‌:妊娠期婦女、病態肥胖患者的誘導期低氧血癥發生率下降40%
四、實施注意事項
監測指標‌:需同步觀察BIS40-60)、呼吸頻率(8-12/分)、呼氣末二氧化碳(35-45mmHg
禁忌症‌:急性呼吸道梗阻、顱內高壓、嚴重代謝性酸中毒患者停用
併發症預防‌:唾液分泌增多者可提前使用格隆溴銨0.2mg,嗆咳反射活躍者追加利多卡因1mg/kg
慢誘導作為麻醉藝術的精妙體現,既考驗醫師對藥物動力學的掌控,也要求對患者生理狀態的動態解讀。在快節奏的現代麻醉實踐中,這種“慢哲學”恰是醫療人性化的重要註腳。
學術文章、科普文章約稿:
文章請傳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新增微信weitiegang99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