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覺中國供圖
作者|穆洪
“暈”這個概念,不是有了網聊才流行。《紅樓夢》裡,賈寶玉得知林黛玉歿了,悲痛暈厥;《西遊記》裡,孫悟空被唐僧念緊箍咒,疼痛暈厥;《水滸傳》裡,林沖遭王英大罵,羞愧暈厥;《三國演義》裡,關興早逝,孔明暈厥。
文學作品用“暈厥”來體現人物情緒和體力超過了極限,當代網友用“我暈”來表達驚訝的心情。真實世界裡的暈厥不是一個修辭,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突發“頭暈”“暈倒”的暈厥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流行病學顯示,約40%的人一生中至少發生過一次暈厥,它可能在任何年齡段的人群中發生。
11月29日,西安一老人獨自在家突然暈倒,家人透過影片監控發現並聯系順豐快遞員上門照顧,老人轉危為安。無獨有偶,12月2日,北京一老人在醫院門口因暈厥摔倒,幸虧保安和醫生搶救及時。
在急診,我接診救治的年輕暈厥患者也不算少,發生場合各不相同。曾有一名有高血壓病史的男職員在晚間工作時自覺頭暈,口服降壓藥後臥床休息,半夜如廁突發暈厥摔倒;一名男快遞員送貨後心悸伴暈厥來診;一名女白領健身運動後突發暈厥,由朋友陪同就診……
2020年,北京天壇醫院在國內率先成立了神經心臟病學中心及暈厥門診,4年來,門急診收治暈厥患者從近4000人增加到6000餘人,其中急診診療比例從20.6%增加到28.3%。暈厥,是不容忽視的健康隱患。
簡而言之,暈厥是一種短暫的意識喪失,由大腦血流供應短暫不足引起,有一過性、自限性的特徵,通常伴隨著失去身體肌肉張力維持而倒地、面色蒼白、出冷汗等症狀。臨床現象簡單,背後的機制卻複雜,型別也多樣,預後差別大,影響生活質量。雖然大多數暈厥事件是良性的,但某些情況下,暈厥可能作為嚴重疾病的先兆而具有提示意義,因此不容忽視。
人會暈厥,實際上是身體為了應對某種緊急情況而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具體來講就是,當人體遇到誘發因素時,如突然體位改變、情緒激動、疼痛刺激、劇烈活動等,會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進而影響心臟泵血功能、血管舒縮調節以及血壓等關鍵環節。這些變化最終將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引發暈厥。所以暈厥並非單一疾病,而是多種原因導致的臨床綜合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接觸到3種暈厥型別:第一種是反射性暈厥,它最常見,佔所有暈厥病例的60%-80%,通常發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如長時間站立、排尿後,咳嗽或吞嚥時,誘發迷走神經張力增高,引起心率減慢、血壓下降,最終導致暈厥;第二種是心源性暈厥,是心臟疾病導致每分鐘泵出的血容量突然減少或心臟停搏而引起的暈厥,往往預示著嚴重的心臟問題,如惡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臟瓣膜病等;第三種是直立性低血壓暈厥,又稱體位性低血壓暈厥,由直立位因血壓過度下降造成,常見於老年患者,其患病率隨年齡、外周血管粥樣硬化、基礎血壓的增高而增加,發作時患者常由臥位或蹲位突然轉為立位時出現頭昏、視物模糊、無力,甚至跌倒。
面對暈厥這一複雜症狀,醫生接診時要儘早對患者進行風險評估,幫助人們識別風險,才能在關鍵時刻作出快速有效的應急反應。
如果暈厥短期內頻繁發生,尤其是伴有明顯誘因或無明顯誘因的暈厥,應高度警惕;暈厥時伴有胸痛、呼吸困難、肢體麻木等神經迴圈系統症狀,可能提示嚴重疾病,如心源性暈厥需要及時就醫;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有心臟病史、腦血管疾病史等人群發生暈厥時,臨床風險更高;從事公共交通工具駕駛、高空作業的人員由於工作環境的風險性,即使暈厥初發偶發、臨床表現較輕,也要加強隨訪觀察。近年來,偶見公交車司機駕駛時突發暈厥的新聞報道,這種情形不光關乎司機個人生命健康,也關乎乘客安全。
日常生活中,人們自身或周圍人存在暈厥發作風險時可以著重從以下3個方面採取相應措施:一是平時預防策略。對於明確診斷或存在危險因素的人群,要做好生活方式調整,養成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如排尿性暈厥、直立性低血壓暈厥等患者,要避免長時間站立不動,變換體位時要動作緩慢,當自覺暈厥前兆時,可以透過雙手胸前搭扣向外牽拉或下肢交叉位站立調整機體血流,平時保持充足的水鹽攝入,防止脫水引起的低血壓,保持合理飲食,避免過度飢餓導致內環境紊亂;二是有高血壓、糖尿病、心律失常風險的患者,要強化藥物治療,科學地控制血壓、血糖、心率水平,降低暈厥發生的風險;三是由情緒因素(如恐懼、焦慮、精神壓力過大)誘發暈厥的患者,心理諮詢和放鬆訓練有助於減輕症狀,提高應對能力。
這裡提醒大家,當遇到暈厥患者伴有心跳停止或呼吸停止,應立即進行心肺復甦基礎生命支援,直至專業急救人員到達;如果暈厥患者的大動脈搏動、自主呼吸穩定,應確保患者呼吸道通暢,避免舌後墜或嘔吐物窒息,並將患者置於側臥位或頭低腳高位,有利於血液迴圈迴流至大腦。
從“眼前一黑”到“世界重啟”,每一次暈厥發作都是對人體機能的一次考驗。雖然暈厥有其不可控的風險,但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科技水平的持續進步,醫生可以藉助心電監測、直立傾斜試驗、影像學檢查、血液化驗等方法,完善暈厥的診斷手段,提高暈厥的診治水平和預防能力。
人間貴清醒,願“我暈”只是一句流行語。
(作者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主任醫師)
– END –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