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果殼(ID:Guokr42)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種心臟疾病的嚴重表現或晚期階段,一旦被診斷心衰,
可能需要反覆住院治療,5年內死亡的風險高達51.8%。
及時發現心衰可降低死亡率,但心衰症狀常與其他疾病重合(如呼吸困難、疲勞和下肢水腫),診斷目前依賴於血液測試、心臟超聲等檢查和醫生的判斷,常常不能及時得出。
近日釋出於《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的一項研究,展示了一種可簡便識別心衰的新方法——將智慧手機平放在胸前2分鐘。
圖 | giphy
每人手邊都有的運動感測器——
智慧手機
每一次心跳中,心臟膨大又縮小,同時伴隨著扭轉和旋轉,這些運動可透過胸部傳導到皮膚表面。出現心衰,也就是心臟泵血功能降低時,心臟對胸壁的撞擊減弱,這時醫生可能用手觸控到心尖搏動減弱。
僅憑手感的判斷需要經驗且粗略,其實,我們每個人手邊都有能精細感應運動的工具:智慧手機。
現在的智慧手機幾乎都裝有微機電感測器(microelectromechanical sensors, MEMS),其中包含測量線性加速的加速計和測量角速度的陀螺儀,可以探測多方向的直線和旋轉運動。
因此,把手機放在胸口,感測器就能將心臟傳至胸壁的細微運動訊號收集起來,這些資料經過分析,可以提供很多有意義的資訊。曾有研究利用加速計和陀螺儀測得的資料,識別心房顫動、主動脈瓣狹窄和冠狀動脈疾病。

心臟的運動,以及MEMS(加速計測量線性加速度,陀螺儀測量角速度) | 參考文獻[2]
手機放胸前2分鐘,
心衰識別準確率89%
本研究將手機感測器用於識別心衰,在芬蘭和美國的三家醫院收集並分析了1003人的資料,其中包括217名確診心衰且有症狀的患者,以及786名對照者。
檢測時,參與者仰臥在床上,赤裸上身或穿一件薄衣服,將三星Galaxy S9或S9+手機平放在胸骨位置2分鐘,期間可以正常呼吸。
研究者在手機中安裝的軟體,記錄下手機檢測到的胸壁運動,運動與心臟聽診中的三個心音時期一致,包含的資訊有訊號的振幅、面積和時間間隔。之後,這些資訊透過網路被上傳到研究中心並接受分析。演算法選擇最相近的10次心跳的訊號,濾除雜波後重點研究收縮舒張運動帶來的變化。研究先使用半數患者和相應數量對照者的資料,建立心衰的識別標準,然後在剩餘參與者中測試標準的準確程度。

手機測得的胸壁運動資料,與三個心音時期基本一致 | 參考文獻[2]
結果顯示,心衰識別的準確率為89%,靈敏度為85%,特異度為90%。在不同人群中,識別的準確性差別不大,包括不同年齡、性別、體重指數、心衰分級,以及合併和不合並心房顫動的人群。

利用心臟運動資料識別心衰的受試者工作特徵曲線 | 參考文獻[2]
居家維護身體健康,或將成為可能
這項研究顯示,用內置於智慧手機的運動感測器進行心臟功能的簡單評估是可行的,並且有可能實現心衰患者的遠端監測。
雖然手機中的MEMS技術並非專為描記心臟運動設計,仍可在99%以上的參與者中獲取可靠的訊號,並得到89%的準確率。也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智慧手機自帶精確感測器,識別不需要額外購買任何硬體,僅需獲得軟體來收集資訊和得到判斷。另外,本研究採用的方法簡單快捷,可識別的人群廣。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芬蘭醫院入選的對照者未接受心臟超聲檢查,因此不能排除沒有症狀體徵的心衰患者。另外,心衰組與對照組的人口學特徵存在差異,心衰患者平均年齡較大(64歲 vs. 61歲),男性較多(64.9% vs. 41.4%),合併其他疾病較多。這可能使識別標準的建立出現偏差。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驗證此結果。
除了用手機檢測心臟運動,還有研究人員在探索遠端判斷心衰的其他方法。有研究顯示,利用人工智慧對智慧手錶記錄的心電圖進行分析,可幫助判斷心衰,甚至預測未來10年內患心衰或心律失常的風險。
目前,使用智慧裝置遠端判斷疾病的技術仍處於早期階段,還不能用於診斷疾病。但隨著感測技術和演算法的不斷改進,其有望徹底改變醫療保健,使遠端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成為可能,縮小醫療資源的差距,幫助所有使用者遠離疾病威脅。
參考文獻
[1]Zachi I. Attia, David M. Harmon, Jennifer Dugan, Lukas Manka, Francisco Lopez-Jimenez, Amir Lerman, Konstantinos C. Siontis, Peter A. Noseworthy, Xiaoxi Yao, Eric W. Klavetter, John D. Halamka, Samuel J. Asirvatham, Rita Khan, Rickey E. Carter, Bradley C. Leibovich, Paul A. Friedman.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smartwatch-enabled detec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Nature Medicine, 2022; DOI: 10.1038/s41591-022-02053-1
[2]Haddad F, Saraste A, Santalahti KM, Pänkäälä M, Kaisti M, Kandolin R, Simonen P, Nammas W, Jafarian Dehkordi K, Koivisto T, Knuuti J, Mahaffey KW, Blomster JI. Smartphone-Based Recognition of Heart Failure by Means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ensors. JACC Heart Fail. 2024 Mar 22:S2213-1779(24)00165-3.
[3]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心力衰竭專業委員會,等. 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24. 中華心血管病雜誌. 2024;52(03):235-275.
[4]Taylor CJ, Ordóñez-Mena JM, Roalfe AK, Lay-Flurrie S, Jones NR, Marshall T, Hobbs FDR. Trends in survival after a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 in the United Kingdom 2000-2017: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BMJ. 2019;364:l223.
[5] https://cardiosignal.com/
作者:代天醫
編輯:odette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