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坊間流傳的“心衰患者只能活5年”、“心衰比癌症可怕”等說法,我本人是不贊同的。雖然心衰是心臟疾病的終末期表現,但是並不意味著“絕境”,如果能在早期明確診斷,配合個體化的治療措施,至少那些輕中度的心衰患者能夠獲得較好的預後。
說到診斷,就不得不說“生物標誌物”。
作者:汪芳
來源:汪芳心視界
“生物標誌物”是一類生化指標,這些指標在人體內是可以測量和評價的,而且比較敏感。“生物標誌物”的改變或不變,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某種生理或病理過程,從而幫助我們診斷疾病、判斷疾病進展程度等。
“生物標誌物”多種多樣,大都來源於人體組織或體液,可涵蓋生理、生化、免疫、細胞和分子等各個水平的改變。誇張一點說,掌握了某種特定“生物標誌物”,基本就掌握了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心衰同樣有著自己的“生物標誌物”——B型腦鈉肽,簡稱“BNP”。(BNP是目前在心衰診療中應用最廣泛的生物標誌物之一)
“心肌張力”是刺激BNP釋放的主要因素。當心室壓力增加、心室容積擴張時,BNP的分泌也會增多。因此,心衰患者的心臟會分泌更多的BNP,來試圖緩解心臟所承受的壓力。
如果一個人的BNP明顯高於正常值,那就有理由懷疑他的心臟有問題了。
臨床研究顯示,BNP總能“成比例”地反映心室容量和壓力負荷,因此能夠非常敏感、準確地反映心室功能紊亂程度,同時也與心衰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不過BNP升高,除了提示可能的心衰之外,也不排除肺栓塞、腎功能不全、尿路梗阻等其它情況。另外,BNP跟年齡、性別都有關,年齡越大,BNP一般越高,女性也比男性稍高一點。所以,當檢查結果顯示BNP升高之後,還需完善其他檢查,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