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新年,從味覺開始

"億萬年,植物漫長的進化,留下了牽引風味的引擎。
香料,用澎湃的芬芳,為我們開啟全新的世界。
它刺穿人類的慾望,掀起世界的波瀾,甚至影響文明的走向。
我們不妨拾起一枚小小籽實,講一個有香氣的故事。"
這是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五季的開場白。
熟悉的聲音,熟悉的攝影,夢迴《舌尖上的中國》,開啟一段新的美食旅程。
民以食為天——對中國人來說,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頓飯莫過於"年夜飯"。在此除夕之夜,為大家推薦這部美食紀錄片,共享視聽的盛宴。
"風味"IP的延續和創新
YIQIYINGCHUANG
掐指一算,《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是2012年的紀錄片了。它在13年前掀起的熱潮至今仍在影響各地文旅,"舌尖上的XXX"成了滿大街的宣傳語,代表有口皆碑(或者自封)的美食。
陳曉卿導演,李立宏旁白,精緻的攝影和文案,形成了某個固定標籤。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之後就退出了這一系列的製作,他帶領原團隊開啟了《風味人間》的美食探索,至今已是第五季。
2018年的《風味人間》第一季,視角從"舌尖上的中國"延展開來。中國的美食故事仍然要講,但放在世界範圍,中國的美食也可以是一個切口、一個標尺,看向更廣闊的美食文明。
以此為著眼點,陳曉卿團隊不再拘泥於某個街邊小店、某個菜系,當安徽的火腿和西班牙的火腿也可以放在一起比較,美食更像是橋樑,連線地球不同角落的人類,講述這個星球上不約而同的探索。
"大海小鮮"、"穀物星球",分別是《風味人間》第三季、第四季的主題。以具體的食物種類講述尚可理解,但到第五季,"香料傳奇"會是怎樣的旅程?
蔥、姜、蒜、辣椒、孜然等等餐盤上作為佐料甚至隱身的食物,如何可以講滿七集豐富的內容?這個極小但極犀利的切入點引起了我的好奇,也打開了新的世界。
香料是一部文明史
YIQIYINGCHUANG
整部《香料傳奇》分為七個篇章:"小粒英雄"、"辣椒崛起"、"花葉奇緣"、"秘香尋蹤"、"果味迷宮"、"蔥蒜之交"、"問香何處"。
從標題看去,以嗅覺佔領人類心智的香料在這裡被重新劃歸為物質的各個部分:種子、花葉、果實,它們都是具體的植物,可以追溯到最初生長的地方,也可以追索它們傳播至世界各地的行蹤。
第一集"小粒英雄"就從"香料之王"胡椒開始講起。
在我們餐盤上極小的顆粒物體,被拍攝團隊追溯至它最初生長的地方——斯里蘭卡。原來胡椒生在茂盛的熱帶雨林中,以鮮豔的小小漿果狀示人,卻佔領了全世界人的味蕾。
黑胡椒,從南亞出發,抵達世界各地。在中世紀時,它曾是歐洲財富的象徵——我不禁想到電影《沙丘》中的戰爭因香料而起,小小的物質挑起了人類征戰的慾望。
"胡椒稱霸全球,在於它調味範圍的廣譜性。整顆水煮,持續釋放辛辣。研磨成粉,又有甘草、松木的芳香。烹飪海味,闢腥提鮮,以微辣喚醒味蕾。輔佐陸地食材,以芳香激濁揚清。柑橘類果物的前調,可以讓生冷食物瞬間充滿誘惑……"
這一段一段的描述,輔以精細至顆粒狀的微觀攝影,胡椒的魅惑被放大至極——我們不再忽視它的小,而在意這份"小",是不可或缺的矜貴體驗,馴服了多少人群的味覺和嗅覺、佔領了他們的餐桌。
胡椒傳播至中國,在河南就以極有地域特色的"胡辣湯"呈現。但一碗濃湯中我們看不到一粒白胡椒,它完美隱身了,悄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覺習慣,形成濃厚的鄉愁。
敘事路線至此,從斯里蘭卡出發的鮮豔漿果,已經成了中國鄭州"高老大"全家維生的秘方。我們再次看到那經典的拍攝手法——街頭的某個店鋪,充滿江湖氣的大廚日耕夜作,只為調配出食客們念念不忘的老味道。
也許胡椒作為財富象徵的時代早已離我們遠去,但胡椒潛藏在湯底、隱身在魚味、必須與煎牛排共存的無處不在,讓我們終於意識到了它不是"佐料",而是一味魂,早已佔領我們的心智。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YIQIYINGCHUANG
《風味人間》相對於其他美食類紀錄片,之所以有延綿的生命力,並非團隊尋找到的美食人間稀有,而是敘述者的視角不落窠臼——也許你從來沒有在意過的某個點,被這個團隊挖掘成了一套體系,就像同一個建築換一個門進入,你看到了不同的風景。
在"蔥蒜之交"一章中,愛吃大蒜的中國人可能從未聯想過這種香料與法國息息相關。陝西的食客們吃飯前離不了一口蒜,法國阿爾勒的人民也嗜蒜如命,不過以其他形態融入料理。
蒜和牛奶交融,成了法式蒜香醬。塗抹在麵包片上,一口一個精緻。蒜香麵包也是常見的麵點,但我們何曾想到它也是土味蒜隱身其中啊,中式油潑的平民鍋氣見慣了,優雅的法式料理中我們卻忽略了蒜的身影。
這種對比早在《風味人間》第一季就被用到。西班牙的火腿和安徽的火腿,一個是奢侈美食,一個是平民美食。當講述者以這種方式切換鏡頭語言,我們看待同一種食物的視角也隨之變化。對同一種食材,自然也打開了想象力。
除卻敘事的視角變換,視聽語言上,《風味人間》也在努力讓人看到食物的不同面向。
既為"香料",拍攝者就要表達香料的香。紀錄片的鏡頭成了一種翻譯工具,將人類嗅覺轉化為視聽體驗,聯想不同嗅覺抵達鼻尖的誘惑。
《風味人間》中用到大量微距攝影,將食物最細膩的動態呈現出來。發酵中的辣椒,烘烤中的胡椒,外殼正在裂開的草果……當我們看到這些小小籽粒也有完整的生長過程,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呼吸"和"運動",它們就不再是市場或餐桌上靜止無趣的佐料,而是一直活躍的芳香分子、原子,構成了自己動態的風味宇宙。
相比那單調的對美食的描述,"好吃!""入口即化!"不斷變換的美食蒙太奇可能更容易激發你的食慾。辣椒像噴薄的山火、激情的舞蹈,"五十赫茲"的舌尖震感被描述為水滴、電波,配以相同頻率的古典樂,嗅覺就不再是單調的想象,而是豐富的聯覺體驗。
不過這種表達並不是《風味人間》的獨創。仔細回想一下,電影《奧本海默》中描述科學家瘋狂的腦內體驗時,就是客觀世界在劇烈運動。不斷落下的雨滴、震動的琴絃,我們感受到了顱內運動。美食中的嗅覺、味覺激發的也是顱內運動——鄉愁,旅行,或者某段時空的記憶,當新穎的視聽語言被運用到美食紀錄片,也是一種有趣的移植。
在人人都會舉起手機拍攝一段vlog的時代,美食也許不是什麼昂貴難以抵達的體驗,它可以相當民主地被分享,即時傳播芳香和愉悅。但為什麼拍攝美食的紀錄片眾多、出圈的很少,《風味人間》卻可以持續它的生命力,沒有被即時短暫的平民影像所替代?
《香料傳奇》讓我看到了"風味"IP的獨特魅力。正如大衛·愛登堡拍攝的動物紀錄片,動物不只是動物,而是和我們人類一樣有靈性的生物,共同經歷地球的四季風貌、感受生命的輪迴。——在陳曉卿團隊眼中,食物也不只是靜止的僅限於一頓饕餮就結束的短暫體驗,而是前有因、後有果的生長,向東西南北四方都有無限連線的橋樑。
它是一場長久的旅行在某個瞬間恰巧到你面前;它也可以帶你去更遠的時空,體驗未知的幸福和想象。一粒稻穀、一枚漿果、一朵花、一片莖葉中可以看到一個世界。如此,我們才獲得比美食更為廣闊的體驗。
好啦,今天就美美地吃好"年夜飯"吧。也許你會注意到餐桌上的各種香料——它們經過萬水千山來到你的舌尖,祝你和家人們——新春快樂!

作者 | 李婧
自由撰稿人

排版 | pelyliu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路,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絡我們。

益 起 推 薦

更 多 課 程 介 紹   |   專 業 幹 貨 分 享
關 注【 益 起 映 創 學 堂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