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錢志亮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對待孩子犯錯或失敗,大多數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責備。
吃飯時,孩子不小心把菜掉到地上,家長:“你怎麼回事?”孩子偷偷玩剪刀,把手劃傷了,家長:“讓你別玩別玩,活該!”孩子參加比賽沒有獲得名次,家長:“你怎麼在臺上那麼緊張,都練了那麼多遍了……”
在家長固有的觀念裡,認為責備就是教育,大聲斥責、吼叫,能夠引起孩子的注意和重視,讓他們長記性。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責備只是把自己的壞情緒傳遞給了孩子,習慣性責備,還會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01
總是責備孩子的錯誤與失敗
他會變得無能
很多孩子普遍缺乏探索和冒險精神,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家庭教育有關。尤其是犯錯、失敗後,家長的反應。
曾經有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一條梭子魚放進一個有許多小魚的水池裡,任何時候梭子魚餓了,只要張張嘴,把小魚吞進去就行了。
過了一段時間,科學家用一個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魚。開始時,小魚在瓶子外面游來游去,梭子魚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
慢慢地,梭子魚的衝撞越來越少,最後,它完全絕望了,放棄了捕食小魚的所有努力。
這時,科學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備受打擊的梭子魚沉到了池底,一動也不動了。無論有多少小魚在它的身邊甚至嘴邊游來游去,它都不會再張張嘴。
最後,這條可憐的梭子魚就這麼活活餓死了。
教育中,家長習慣性責備,容易讓孩子產生“梭子魚心態”,陷入自我懷疑和無助中,喪失鬥志。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犯錯了總是被責備,他就會因為害怕被責備而謹小慎微,做事畏畏縮縮,早早地就失去了對於探索、挑戰新事物的熱情和膽量。
遇到挫折和失敗總是被責備,“不行”、“沒用”,孩子的思維就會逐漸固化,從根本上否定自己,而不是從可以改變的因素來考慮問題,於是越來越自卑消極,抗挫折能力差。
被責備,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意味著自己不被愛。於是,他們往往會迴避錯誤,學會撒謊,不敢承擔責任,對別人的態度和反應很敏感。
這樣的思維和性格特點,必然會限制孩子的成長與發展。
02
遇事不責備
是為人父母的智慧
史蒂芬·葛雷是著名的醫學領域科學家,記者採訪他時,問他為什麼會比一般的人更有創造力,究竟是什麼妙法能使他能夠超乎凡人?
他的回答很讓人意外:
“這和我幼年時,我母親對我身上發生的事情的處理方法有關。”
有一次葛雷想自己在冰箱裡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他沒抓牢,掉在了地上,牛奶濺得滿地都是。
母親看見了並沒有批評懲罰他,她只是說:
“哇!你製造的麻煩可真是棒極了!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一汪牛奶呢!反正奶瓶已經摔碎了,在我們把它打掃乾淨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幾分鐘呢?”
之後母親引導他嘗試各種拿瓶子的方法,最終一起找出最穩當的方法,並且讓他挑選工具把地上的汙漬打掃乾淨。
母親對待他犯錯時的平和與智慧,讓史蒂芬·葛雷從小就形成不懼怕犯錯和失敗的性格特徵,才能不斷地嘗試實驗,在各種錯誤中吸取經驗,最終成就了卓越的人生。
現實生活中,家長面對各種事情已經需要耗費很多精力和忍耐力,所以都希望孩子能夠乖一點、省心一點,少闖禍,給自己減少一些麻煩。
這種心情很能理解。
可是孩子不是木偶,他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因此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不受我們控制的狀況。
此外,孩子和成人的行為有根本的區別。由於成人已經具備了先前習得的技能和經驗,絕大多數的行為都是為了“完成”、“不搞砸”。
但是孩子年齡小,本身不具備很多基本的常識和經驗,他們的行為大多是為了“學習”,這個過程才是最關鍵的。
比如孩子沒拿穩導致果盤摔到地上這個“錯誤”,並不值得家長大動肝火而指責孩子,那只是孩子成長需要經歷的千千萬萬次嘗試中的一次。
家長應該做的,首先是讓孩子把地上的水果撿起來收拾好,這是為自己的“錯誤”負責;
然後教會孩子怎麼拿果盤才能更穩,這是讓孩子習得生活技巧,把“錯誤”變成一個學習的機會。
這樣平和、理性的處理方式,才能讓孩子不畏懼犯錯和失敗,擁有不斷探索的自信和勇氣。
03
讓孩子在錯誤和失敗中學習
而不是承受責備
莊納思 · 恩克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發現了小兒麻痺症的疫苗,使許多人避免了小兒麻痺症的病痛折磨。而他的發現結果是透過第201次的試驗才得到的。
有人問他:“你的最終發現是最偉大的,那麼你是怎麼看待前面的200次失敗呢?”
他回答說:
在我的生活中從來沒有過200次的失敗。 在我的家庭裡,我們從來不認為我們做過的任何事情是失敗的。我們所關心的是,我們透過自己所做過的事情得到了什麼樣的經驗?學到了什麼知識?我在第201次試驗中成功了,我如果沒有前面200次的經驗,就不會得到第201次的成功。
智慧的家長,從不會因孩子的錯誤和失敗而責備、壓制孩子,他們懂得引導孩子如何從錯誤中學習,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怎麼做。
這需要家長付出更多的耐心。
當孩子犯錯、遇到挫折,第一件事應當是關注孩子的情緒。
有些時候,孩子本身就很自責、懊悔、沮喪,再去責備他,無異於雪上加霜,容易破壞孩子的自尊心、自我價值感。
因此,家長首先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平和理智一些,可以問問孩子感覺怎麼樣,對他的感受表示接納和理解。
其次,對於錯誤,啟發孩子思考自己為什麼會犯錯,認識到錯在哪裡,承擔相應的後果,或是教孩子正確的方法,避免下次再犯。
這樣,孩子才能夠在錯誤中完成一個學習的過程。
面對挫折和失敗,家長也應當用正面的語言,鼓勵孩子從可以改變的因素入手,比如多練習、找出不足之處加以改進,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擁有改變的力量。
用這樣的引導,來幫助孩子重拾信心,形成成長型思維,他才會振作起來,抗挫折能力越來越強。
很重要的一點是,家長應當讓孩子知道,不管是犯錯還是失敗,父母依然愛他,是他堅實的後盾。
一個充滿愛、支撐性、包容性的環境,會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積極樂觀,勇敢地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生而為人,錯誤與失敗,幾乎會伴隨一生。已經成為大人的我們,尚且會常常犯錯,又有什麼資格去苛求孩子不犯錯、不失敗呢?
重要的是,作為家長的我們,能不能啟發孩子的內在動機,把錯誤與失敗當做一個學習和積累經驗的過程,讓孩子學會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更好地成長。
-END-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